论文摘要
在我国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意义重大。但在“国际式”的侵袭下,千城一面,城镇问题凸显,大有使小城镇住区个性消失殆尽之势,特色城镇备受期待。与此同时,居住空间的文脉是城镇住区人文特色的主要体现,但传承现状异常严峻。本文以县级市兴平为例,来破解关中小城镇居住空间文脉传承的密码。以人居环境的视角,在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关中普通人民对居住空间的理解、感受、以及自然环境的评价和生活的体验,通过现代科学的分析理论,总结出:居住空间文脉体现的是空间本土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既体现为:对外在环境的适应;又展现为传统文化、生活的空间性继承,即对现实生活的反作用。而空间要素的“适应性”可概括为对“绿色、人性、尊重历史传统和美”的追求。这些构成了本土居住空间文脉的核心,并被自然传承着。但这种传承在社会物质基础薄弱、政府意识行为缺失,以及社会个体和学界缺位的情况下,缺陷众多。于是,本文提出在“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实事求是和弹性”的原则下,摆正各种关系,发挥各种社会力量,通过“探求居住空间文脉的内容含义——把准时代脉搏,定位符合本域族群和谐发展的居住空间文脉——建立整体模型——实现其和谐社会的功能”的过程,实现居住空间文脉的“有组织”传承。并得出关中小城镇住区居住空间“绿色、人性、尊重传统和美”的设计方法,并认为其文脉传承的评价是不只体现场所,更是精神。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绪论1.1 问题的缘起1.1.1 住区居住空间“文脉”传承的目标1.1.2 小城镇意义重大1.1.3 小城镇问题的解决方法1.2 研究背景1.2.1 “国际式”居住空间的反思1.2.2 关中小城镇住区的现形1.3 居住空间文脉传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1.3.1 国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1.3.2 国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1.4 住区居住空间文脉传承与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理论1.5 研究方法和论文的框架1.5.1 研究方法和理论1.5.2 论文框架1.6 基本概念的阐述第二章 关中小城镇居住空间特征调查2.1 关中与兴平2.2 兴平关中小城镇住区居住空间特征的调研2.2.1 调研的目的2.2.2 调研的说明2.2.3 调研的内容2.2.4 调研的体验2.2.5 调研成果2.3 兴平关中小城镇住区2.4 本章小结第三章 关中小城镇住区传统式居住空间形式解析3.1 三合院住宅3.1.1 早期的三合院居住空间3.1.2 上世纪90 年代后的三合院居住空间3.2 独院居住空间3.2.1 传统的独院居住空间3.2.2 扩大面积的独院空间3.2.3 具有城市内涵的独院空间3.2.4 独院空间的演变趋势3.2.5 本土别墅3.2.6 外来别墅3.3 传统式居住空间3.3.1 空间构成要素3.3.2 建筑技术特征3.4 传统式居住空间的聚落肌理3.4.1 居民需求的分析3.4.2 聚落肌理的类型3.5 传统式居住空间文脉的自然传承3.5.1 文脉自然传承的核心3.5.2 文脉自然传承的特点3.5.3 文脉自然传承的缺陷第四章 关中小城镇住区传统式居住空间文脉成因及传承模型4.1 居住空间文脉成因浅析4.1.1 时间与空间的演进4.1.2 文化与现实的交融4.2 现代小区居住空间本土文脉的自然传承特征4.2.1 多层组团居住空间的发展4.2.2 组团居住空间的演变4.2.3 组团居住空间的尝试4.2.4 小区或组团居住空间的评价4.3 居住空间文脉传承“一般性模型”的建构第五章 关中小城镇住区居住空间文脉传承的设计策略5.1 文脉传承的设计目标5.2 “有组织”文脉传承的基本原则5.2.1 “有组织”文脉传承的基调5.2.2 “有组织”文脉传承的原则5.3 文脉传承的设计策略和评价5.3.1 “有组织”文脉传承的操作过程5.3.2 “有组织”文脉传承的设计策略5.3.3 “有组织”文脉传承的评价方法5.4 本章小结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6.1 结论6.2 展望参考文献附表攻读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小城镇论文; 居住空间论文; 文脉论文; 传承论文; 适应性论文;
关中小城镇住区居住空间文脉传承浅析 ——以兴平小城镇住区为例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