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与分析 ——以金融业上市公司为例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与分析 ——以金融业上市公司为例

论文摘要

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的颁布引发了全球对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管制热潮。2008年5月,我国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4月,五部委又发布了配套指引,以规范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此外,上交所、深交所和保监会等监管部门相继发布了一系列内部控制规范性文件。至此,我国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方兴未艾,内部控制相关议题的研究在理论界和实务界蓬勃发展。不过,当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和信息披露状况究竟如何?上市公司应当如何构建和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目前善无定论。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所确定的内部控制五要素为逻辑框架,重点考虑金融业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定义为可理解、可计量和可检验的评价标准,构建了一套金融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本指标体系由三级共52个指标构成,基本涵盖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五个要素及其所关注的重大风险点和关键点。在此基础上,从以下三个角度对金融行业内部控制现状进行了分析:一是总体质量分析,以描述性统计为主,重点关注金融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总体质量、存在的问题,以及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等金融子行业的内部控制状况;二是分类数据分析,分别从交叉上市、内控部门的设置、内控人才、绩效控制、指数成分股、信息系统和社会责任的角度分析金融业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三是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分析,分别从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形式是否合规、内容是否完备、是否有揭示相应的缺陷等方面考察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状况,从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核实的主体是否合理、审计报告形式是否合规、内容是否完备等方面考察外部审计师所开展的内部控制审计工作。通过上述分析,本文得出了以下结论:首先,我国金融行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不容乐观,控制活动较为薄弱,相比较而言,保险类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居于前列;其次,金融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内控人才匮乏导致内控制度建立和施行后劲不足;第三,选择交叉上市,具备完善的内控信息系统,将内控纳入绩效考核,积极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独立设置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部的上市公司,往往具有较高的内部控制水平;第四,近六成的金融业上市公司内控自我评价报告存在缺陷,近九成对内部控制进行独立审计,但是在审计的对象、审计工作开展的依据以及审计报告的形式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最后,本文对金融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完善提出了几点参考建议,并说明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和研究缺陷,提出可以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4 研究创新和研究局限
  • 1.4.1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1.4.2 研究局限
  • 1.5 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
  • 2 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
  • 2.1 内部控制基本理论
  • 2.1.1 内部控制的内涵和外延
  • 2.1.2 内部控制的演进
  • 2.2 国内外内部控制的实践
  • 2.2.1 美国内部控制的实践
  • 2.2.2 英国内部控制的实践
  • 2.2.3 加拿大内部控制的实践
  • 2.2.4 我国内部控制的实践
  • 2.3 内部控制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 2.3.1 内部控制评价的一般理论
  • 2.3.2 内部控制评价的实践
  • 3 金融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
  • 3.1 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 3.2 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
  • 3.3 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逻辑框架
  • 3.4 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指标设计
  • 3.4.1 内部控制评价指标的确定方法
  • 3.4.2 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 4 金融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分析
  • 4.1 样本的选取
  • 4.2 金融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总体质量分析
  • 4.2.1 描述性统计
  • 4.2.2 各子行业内部控制质量分析
  • 4.3 金融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分类数据分析
  • 4.3.1 交叉上市与内部控制质量分析
  • 4.3.2 内控部门设置与内部控制质量分析
  • 4.3.3 内控人才与内部控制质量分析
  • 4.3.4 绩效控制与内部控制质量分析
  • 4.3.5 指数成分股与内部控制质量分析
  • 4.3.6 信息系统与内部控制质量分析
  • 4.3.7 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质量分析
  • 4.4 金融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披露分析
  • 4.4.1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分析
  • 4.4.2 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披露分析
  • 5 研究结论及未来展望
  • 5.1 结论与启示
  • 5.1.1 研究结论
  • 5.1.2 启示
  • 5.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河南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研究[J]. 现代营销(下旬刊) 2016(11)
    • [2].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现状和改进[J]. 商场现代化 2015(02)
    • [3].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基于对2011-2012年67家国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分析[J]. 中国外资 2014(04)
    • [4].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质量实证研究[J]. 新经济 2014(23)
    • [5].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现状及改进[J]. 商场现代化 2010(05)
    • [6].内控自我评价报告有效性水平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12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J]. 会计之友 2014(21)
    • [7].试析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存在的问题[J]. 财会学习 2017(18)
    • [8].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与鉴证报告会降低资本成本吗?——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审计研究 2012(01)
    • [9].沪市2011年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信息披露分析[J]. 中国证券期货 2013(01)
    • [10].上市银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审计报告分析——基于2006~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J]. 证券市场导报 2012(12)
    • [11].深市主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研究[J]. 特区经济 2011(04)
    • [12].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以江西省国有上市公司为例[J]. 审计与理财 2011(07)
    • [13].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现状分析[J]. 商业会计 2010(23)
    • [14].内蒙古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9)
    • [15].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的市场反应研究——基于2010年中小板上市公司的数据[J]. 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13(01)
    • [16].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披露现状与政策建议[J]. 财务与会计(理财版) 2010(04)
    • [17].陕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分析[J]. 新西部(理论版) 2013(21)
    • [18].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分析[J]. 会计之友 2013(24)
    • [19].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制度演进及未来发展趋势探讨[J]. 今日财富 2018(08)
    • [20].内蒙古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现状探析[J]. 中国证券期货 2012(09)
    • [21].广东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有效性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现代商业 2016(29)
    • [22].深市上市公司2008年度内部控制报告分析[J]. 财会月刊 2010(11)
    • [23].白酒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研究——基于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的数据分析[J]. 酿酒科技 2018(01)
    • [24].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研究的文献综述[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 [25].2010年湖北上市高新技术企业内控披露的统计分析[J]. 中国注册会计师 2012(04)
    • [26].试析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存在的问题[J]. 财会月刊 2009(24)
    • [27].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制度演进及未来发展[J]. 商业会计 2018(06)
    • [28].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信息披露现状考察[J]. 财会月刊 2014(23)
    • [29].强制披露下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状况分析——基于深市主板市场的研究[J]. 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 2014(11)
    • [30].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信息披露研究[J]. 财会学习 2014(07)

    标签:;  ;  ;  ;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与分析 ——以金融业上市公司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