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葛底斯堡演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衔接理论,葛底斯堡演说,照应,替代
葛底斯堡演说论文文献综述
申璐[1](2019)在《语法衔接手段在演说辞中的运用——以《葛底斯堡演说》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葛底斯堡演说》是美国历史上被人们引用最多的政治性演说,时至今日,这篇演说辞仍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激励着人们去奋斗。本文基于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理论,从照应、替代这两个衔接手段对该经典演说辞进行了分析,探讨衔接手段在演说词语篇中的运用。通过本文,我们可以得出,衔接理论可以扩大演说辞的分析范围,为语篇研究提供可参照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模式。(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26期)
钟安琦[2](2019)在《邮票图说世界通史(一百叁十七) 美国内战(六)——葛底斯堡演说》一文中研究指出1863年,美国内战进入了关键的一年。北方政府颁布《征兵法》,来增强北方军队的战斗力,同时实行了一系列征税政策,但这些政策并未能马上扭转战局。1863年上半年时,南部联盟军还有足够的力量在局部地区展开攻势。1863年6月,南部联盟军总司令罗伯特·李(1807-1870)决定把战争转移到北方的领土上,将全军力量集中于葛底斯堡。7月1日,南北双方军队在此会战。激战叁天,双方共损失五万多人,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为血腥的战役。最终北方赢得战争,从此南方军队放弃进攻战略,转了防御阶段。此役,被认为是内战的转折点。(本文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期刊2019年03期)
李震海,唐甜甜[3](2018)在《语文课后习题指向多维比较探究——以《葛底斯堡演说》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教材课后习题是教材编者根据学科特点、课程目标和教材编制理念,从知识和能力训练点、教学重难点等角度出发,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所设置的题目,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王荣生教授曾指出:"对选文的阐释、对选文类型的把握,乃至编撰水准,关键在教材的练习题设计。"新课程改革尤其提倡自主合作的探究式学习,课后习题是学生自主研读课文的重要凭借。近年来,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国外教学理念和教材不断引进,比较教育理念盛行,这对我国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具有启发和帮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就中美语(本文来源于《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期刊2018年10期)
李宏德[4](2018)在《基于框架分析理论的《葛底斯堡演说》词文本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Goffman的框架分析理论是文化社会学的经典理论,广泛用于新闻文本的分析,并被证明行之有效。本文运用该理论分析Lincoln的《葛底斯堡演说》演讲文本,探究其在美国备受欢迎,长盛不衰的原因,并论证框架分析理论在分析演讲文本中的效应。。(本文来源于《外语与翻译》期刊2018年02期)
樊淑颖,高敏[5](2018)在《以“信达雅”评《葛底斯堡演说》两中译本》一文中研究指出葛底斯堡演讲是美国历史上最有传奇色彩和最富有影响力的演讲之一,对其中译本的评析分析是一个热点问题,但少有学者以"信达雅"为翻译标准对其中译本进行系统的对比分析。本文将借助"信达雅"翻译理论,对许渊冲和石幼珊的部分译文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异同与得失,试图为后人翻译理论及实践提供参考。研究发现:许渊冲译文在内容上归化程度比较大,够"雅",不够"达";石幼珊译文在"达"方面优于许渊冲。(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8年10期)
陶姗姗[6](2018)在《从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理论看译者主体性——以《葛底斯堡演说》的中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理论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而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是译文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笔者运用翻译四步骤理论,自"信任""侵入""吸收"与"补偿"四个角度对《葛底斯堡演说》中译者的主体性问题进行探讨,并试图由此充分展现译者的主体性。翻译的过程即是阐释的过程,在进行阐释活动时,正确地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不偏不倚,对于提高译文质量、落实好翻译实践工作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来源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张翠[7](2017)在《葛底斯堡演说译文赏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葛底斯堡演讲是林肯于19世纪发表的一次演讲,结构严谨,富有感染力,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为出名的演讲之一。本文将从文本类型及语言功能方面对《葛底斯堡演说》的叁个译本进行分析,进一步加深对该演讲的理解,使得译文尽量与原文相对应。(本文来源于《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期刊2017年11期)
袁博[8](2016)在《“葛底斯堡演说”能否扭转乾坤》一文中研究指出距美国大选投票日仅剩17天,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10月22日在宾夕法尼亚州葛底斯堡发表演讲,阐述自己一旦当选总统后准备用“百日新政”来“颠覆旧建制”。有分析指出,特朗普选择在葛底斯堡进行政策演说,并引用前总统林肯的名句誓言打造一个“民(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6-10-24)
解毅[9](2016)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语篇意识的培养——以《葛底斯堡演说》语篇分析教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要打破传统侧重于词汇语法知识的教学定式,重新设计课堂教学环节,以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为例,借鉴系统功能语法理论进行语篇分析作为教学案例,诠释培养学生语篇意识的重要性。(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6年15期)
王惠丽[10](2016)在《《葛底斯堡演说》衔接力语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语篇衔接连贯理论来对《葛底斯堡演说》进行语篇分析,并着重强调了衔接力这一由张德禄提出的语篇概念,并且试图从语境依赖性和衔接链两个维度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葛底斯堡演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863年,美国内战进入了关键的一年。北方政府颁布《征兵法》,来增强北方军队的战斗力,同时实行了一系列征税政策,但这些政策并未能马上扭转战局。1863年上半年时,南部联盟军还有足够的力量在局部地区展开攻势。1863年6月,南部联盟军总司令罗伯特·李(1807-1870)决定把战争转移到北方的领土上,将全军力量集中于葛底斯堡。7月1日,南北双方军队在此会战。激战叁天,双方共损失五万多人,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为血腥的战役。最终北方赢得战争,从此南方军队放弃进攻战略,转了防御阶段。此役,被认为是内战的转折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葛底斯堡演说论文参考文献
[1].申璐.语法衔接手段在演说辞中的运用——以《葛底斯堡演说》为例[J].北方文学.2019
[2].钟安琦.邮票图说世界通史(一百叁十七)美国内战(六)——葛底斯堡演说[J].中学历史教学.2019
[3].李震海,唐甜甜.语文课后习题指向多维比较探究——以《葛底斯堡演说》为例[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8
[4].李宏德.基于框架分析理论的《葛底斯堡演说》词文本分析[J].外语与翻译.2018
[5].樊淑颖,高敏.以“信达雅”评《葛底斯堡演说》两中译本[J].现代交际.2018
[6].陶姗姗.从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理论看译者主体性——以《葛底斯堡演说》的中译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
[7].张翠.葛底斯堡演说译文赏析[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7
[8].袁博.“葛底斯堡演说”能否扭转乾坤[N].文汇报.2016
[9].解毅.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语篇意识的培养——以《葛底斯堡演说》语篇分析教学为例[J].文教资料.2016
[10].王惠丽.《葛底斯堡演说》衔接力语篇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