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需要修建大量大跨度桥梁以满足交通需求,悬索桥因其跨越能力强、结构轻型美观,成为大跨度桥梁中非常有竞争力的桥型。同时随着桥梁建设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桥梁的跨越能力越来越大。为了跨越更大的水域或者适应特殊的地形环境,连续多塔多跨的悬索桥体系被提出了,其中尤以三塔双跨悬索桥方案受到桥梁工程师的青睐。大跨度三塔悬索桥作为一种新的结构形式,其静动力特性、结构不同约束体系的选择等问题都还需要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国内外悬索桥和多塔悬索桥的发展现状及力学性能。随后阐述了悬索桥几何非线性效应与处理并系统论述了弹性理论、几何非线性挠度理论、几何非线性离散吊杆理论和几何非线性有限元理论等悬索桥结构非线性静动力分析的基本理论。本文采用大型专业有限元软件MIDAS/Civil 2006对某三塔悬索桥M桥这一工程实例建立了有限元空间分析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初始平衡状态和结构静力分析。三塔悬索桥不同的约束形式对结构的内力与变形有不同的影响。本文随后采用MIDAS/Civil 2006分别建立有限元空间分析模型,对三塔悬索桥结构在不同的纵向约束和竖向约束体系下的静动力影响进行了研究和对比,提出了关于三塔悬索桥结构体系方案选择的建议,可为今后类似设计提供参考。主要结论为:纵向约束适宜仅设置中塔处纵向约束,在主缆与加劲梁间设置刚性中央扣需谨慎设计,也不必要在三塔处均设置纵向约束;竖向约束在加劲梁能满足应力要求时,适宜采用连续加劲梁在中塔处固结的结构形式;在加劲梁设计受限时,中塔处纵向不宜设置竖向约束。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板-桁结合新型加劲梁在山区悬索桥中的应用[J]. 公路 2020(05)
- [2].一种板桁结合型加劲梁竖向抗弯刚度的近似算法[J]. 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 2020(04)
- [3].悬索桥桁架加劲梁动力等效成等截面欧拉梁方法[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20(09)
- [4].大跨度板桁加劲梁桥简化建模方法研究[J]. 铁道标准设计 2017(11)
- [5].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加劲梁设计[J]. 桥梁建设 2017(02)
- [6].秋浦河大桥加劲梁吊装施工组织管理探讨[J]. 四川建材 2020(03)
- [7].鹦鹉洲长江大桥加劲梁施工技术[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6(13)
- [8].明州大桥中跨加劲梁安装技术[J].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1(09)
- [9].超窄桁式加劲梁悬索桥有限元分析[J]. 山西建筑 2010(16)
- [10].西堠门悬索桥加劲梁吊装时的等效刚度计算[J]. 四川建筑 2008(01)
- [11].断索对大跨斜拉桥加劲梁内力的影响分析[J]. 交通科学与工程 2019(04)
- [12].悬索桥主桥加劲梁制造难点及关键工艺分析[J]. 江西建材 2020(04)
- [13].窄钢桁加劲梁悬索桥主梁吊装施工关键问题研究[J]. 甘肃科技 2014(20)
- [14].边跨不对称悬索桥加劲梁吊梁方案研究[J]. 铁道建筑 2013(07)
- [15].西藏角笼坝大桥加劲梁施工技术[J]. 建筑安全 2008(05)
- [16].钢筋混凝土加劲梁自锚式悬索桥施工技术[J]. 铁道标准设计 2008(09)
- [17].基于梁段有限元法的悬索桥板桁结合型加劲梁剪力滞分析[J].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04)
- [18].大跨度山区悬索桥钢桁加劲梁施工方案研究[J]. 西部交通科技 2013(03)
- [19].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主桥加劲梁架设施工技术[J]. 桥梁建设 2016(02)
- [20].基于首超准则的随机车流下悬索桥加劲梁动力可靠度评估[J].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10)
- [21].基于能量原理的板桁结合型加劲梁连续化分析方法[J]. 中国公路学报 2014(06)
- [22].大跨悬索桥加劲梁吊装过程强静风安全性研究[J]. 桥梁建设 2019(06)
- [23].大跨悬索桥桁架加劲梁的选型和设计[J]. 公路交通科技 2009(03)
- [24].钢管桁式加劲梁悬索桥的动力特性分析[J]. 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 2009(08)
- [25].大跨度桁式加劲梁悬索桥气弹模型等效设计[J]. 振动与冲击 2009(09)
- [26].悬索桥钢桁加劲梁拼装技术研究[J]. 珠江水运 2020(09)
- [27].温州瓯江北口大桥加劲梁钢结构板疲劳性能分析[J]. 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 2019(05)
- [28].空中无轨架设悬索桥加劲梁的研究[J]. 建筑技术开发 2019(18)
- [29].宜昌庙嘴长江大桥开始架设加劲梁[J]. 世界桥梁 2015(02)
- [30].桁架加劲梁悬索桥气动稳定措施试验研究[J]. 振动与冲击 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