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信用证结算方式是一种以银行信用为担保的支付方式。一直以来,由于其风险相对较小,信用证结算方式很早就在商业贸易中频繁使用。“信用证”一词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随着全球化进程以及各国贸易的发展,信用证结算逐渐发展成了今天的模样,为了便于信用证结算的顺利进行,与之相关的一些国际惯例以及规范也随之出现,目前国际统一遵守的惯例是由国际商会经过多年的修订,在2007年7月1日宣告生效的《UCP600》(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在国际贸易中,信用证结算因为能有效的帮助交易双方解决信用问题,是一种主要的贸易结算形式,银行也通过开展此业务得到了丰厚的收益,可谓是一项双赢的业务。鉴于信用证结算方式自身手续繁琐,费用高等缺点,随着经济发展,进入90年代后,信用证方式的使用率迅速下降,据统计,欧美企业的信用证使用比例已降至10~20%,亚太国家信用证使用比例也在逐年下降。但是在发展中国家,由于交易双方对对方的资信情况的信任度不够,银行信用为担保成为这些国家的交易商的首选,以银行信用为担保的信用证结算方式遂成为发展中国家进出口贸易中最常用的结算方式。目前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信用证结算方式使用比例高达80-90%。不过,由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多端,以及商业交易中的道德危机,信用证结算也给银行带来了不小的风险。比如2008年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受其影响,大批企业纷纷倒下,包括雷曼兄弟、贝尔斯登,美林等一系列原本具有高评级高信誉的公司破产,甚至有些国家及美国的一些州和城市也宣告破产,银行也就必然要面对企业破产带来的信用证项下款项无法收回的问题。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如何控制信用证结算中的风险,成了银行的当务之急。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在国际交易中,交易双方越来越多的采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利益,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是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本国的贸易保护主义,钻法律的空子,利用法律的漏洞在国际贸易中谋取私,在信用证结算中,中止支付令是最常见的被不法分子用来谋取私利的工具。自1941年美国的“猪鬃案”开启了法院以信用证欺诈例外的名义发布中止支付令的先河后,很多不法分子利用中止支付令进行跨国行骗,不仅给出口商、议付行等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也给开证行的国际声誉造成了极大地影响。本文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在对信用证基本要素以及风险阐述清楚后,着重对中止支付进行了研究,选取一有特色的案例,对中止支付的利弊以及应对办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对银行预防和应对信用证结算风险提出了一些建议。全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首先介绍了信用证的起源、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600)的产生历程,以及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600)对信用证的定义;然后介绍了信用证的发展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目的;最后是相关的文献综述,通过对近几年的一些相关文献的总结和分析,得出了文章的写作思路。第二个部分从客户,银行,市场三个方面介绍信用证结算的风险。来自客户方面的风险主要是指来自进出口商的风险,比如开证申请人设置的软条款陷阱,一旦出口商及出口商银行陷入了软条款陷阱,就极有可能遭遇到拒付风险。还有进出口商共谋骗取银行资金的行为,2011年2月中通建(中国通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原总经理助理兼进出口贸易部总经理董跃进案牵扯出来的合生源财与香港讯城集团有限公司利用虚假贸易进行信用证融资诈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来自银行的风险主要包括来自开证行,出口商银行(主要是通知行或者议付行),以及银行内部的风险:开证行风险和出口商银行风险主要是指的银行与进口商或者出口商共谋,骗取交易资金的风险;而银行内部风险则源自于银行相关的管理机制以及相关专业人员的技术能力和素质,不管是开证还是审单,任何一个环节的不细致和不专业,都可能给银行或者是客户带来经济或名誉的损失。市场风险着重分析了经济风险和政治风险。经济风险主要指利率、汇率等经济因素的变化带来的风险,比如2008年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导致多个企业破产,从而给银行带来信用证项下款项无法收回的风险;而政治风险则主要是指的是交易双方所在国因为国内政环境或者是该国与其他国家的政治关系之间的变化而给信用证交易中的企业和银行带来经济损失的风险。比如一个国家的对于中止支付令的立法的变化等,就会影响到议付行能否顺利收回信用证项下款项,由此也引出了第三部分的内容,中止支付是一把双刃剑。首先先介绍了中止支付的来源;再对中止支付的实施条件---信用证欺诈进行了阐述;然后对中止支付这把双刃剑的利弊分别进行了评述,选取了一个有特色的案例进行详细的分析,在对案例的分析过程中,详细的阐述了中止支付的给交易双方以及相关银行带来的利弊,根据案例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第四部分在总结前三个部分的基础上提出了当面临信用证风险,尤其是中止支付风险时的防范和应对措施,建议银行除了要了解客户的基本资信情况以及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还应该充分利用自己强大的网点优势和海外分行资源,了解国内外经济形势、掌握客户资信变化情况、分享行业内各类信用证结算案例经验,主动防范和控制风险。虽然近年来有很多的文章对信用证结算中的银行风险进行了分析及研究,对于中止支付进行详细研究和分析的文章还较少。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结合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600)这一国际惯例的规定,从开证行和出口商银行两方面的角度对信用证结算中的风险进行了研究,而且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对中止支付这个特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最后,通过对信用证结算中的银行风险的分析和总结,从实际操作的角度,对银行防范信用证风险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包括提出银行应多利用其海外分行的地缘优势协助处理信用证结算中的纠纷,加强银行内部的经验交流以及与其他银行的合作,提高银行内部人员素质和能力,加强内部管理等等。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相关性下的银行风险集成研究综述[J]. 中国管理科学 2020(08)
- [2].深入推进农村中小银行风险有序稳步化解[J]. 中国农村金融 2020(13)
- [3].我国村镇银行风险防范探究[J]. 现代经济信息 2018(22)
- [4].提高银行风险识别的前瞻性[J]. 中国金融 2018(07)
- [5].电子银行风险系统运营与管理[J]. 中国商论 2017(19)
- [6].职务犯罪是否加剧了银行风险?——来自中国城商行和农商行的经验证据[J]. 金融研究 2017(09)
- [7].声音[J]. 妇女生活(现代家长) 2016(12)
- [8].市场化进程、大银行特质性冲击与中小银行风险研究——基于中国121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分析[J]. 法大研究生 2016(02)
- [9].收藏[J]. 小说月刊(上半月) 2016(12)
- [10].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化解地方中小银行风险[J]. 清华金融评论 2020(09)
- [11].“大数据”分析在人民银行风险防范实务中的应用探讨[J]. 吉林金融研究 2019(12)
- [12].银行间同业业务与银行风险探析[J].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20(03)
- [13].资本充足率、资产规模与银行风险的关系研究[J]. 商场现代化 2015(20)
- [14].汇率衍生品是否降低银行风险?——基于16家银行实证分析[J]. 大众投资指南 2020(15)
- [15].浅谈网上银行风险与监管[J]. 商 2013(07)
- [16].银行风险内控防范和整治[J]. 财经界 2010(05)
- [17].从文化视角透视银行风险[J]. 中国金融 2010(12)
- [18].银行收入结构与银行风险研究[J]. 现代营销(下旬刊) 2020(03)
- [19].我国中小银行风险生成机理及稳健发展路径研究[J]. 理论探讨 2020(03)
- [20].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中小银行风险防范[J]. 当代经济 2020(06)
- [21].竞争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J]. 金融经济学研究 2019(01)
- [22].我国村镇银行风险防范研究[J]. 时代金融 2017(18)
- [23].中国银行业展望:不见反弹,中小银行风险上升[J]. 中国经济报告 2017(07)
- [24].浅析央行需审慎货币策略以应对银行风险[J]. 知识经济 2017(21)
- [25].网络银行风险与法律对策研究[J]. 法制博览 2015(07)
- [26].我国网上银行风险与防范[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1(04)
- [27].中国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有效性与银行风险[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2)
- [28].浅论我国网上银行风险及其防范[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4)
- [29].防范和控制银行风险的会计工作探讨[J]. 西南金融 2013(12)
- [30].网上银行风险形成原因研究[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