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污泥嗜热酶溶解预处理的效果研究及其资源化

剩余污泥嗜热酶溶解预处理的效果研究及其资源化

论文摘要

随着城市废水处理量的增加,下水道接管率的提高和活性污泥(AS)系统的扩建,产生大量的剩余污泥,新生剩余污泥的减量化及资源化的研究成为国际新趋势。与目前国内外主要使用的超声波、臭氧氧化、氯氧化、热水解、热碱处理等污泥减量技术相比,基于微生物隐性生长的生物嗜热酶溶解(S-TE)技术更经济高效、安全、易于运行和控制,而且投资、运行成本和效果都比较理想,结合后续工艺不仅可以实现污泥的“零排放”,还可实现氮磷回收和产气资源化[3],应用前景良好。本研究从土壤中筛选分离出1株嗜热菌AT07-1,并对其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性质进行了初步鉴定。试验结果表明,AT07-1菌株能分泌胞外蛋白酶和淀粉酶,生长适宜温度在45-70℃之间,生长适宜pH为5.5-8.5,最适生长温度为65℃,经鉴定为Bacillus thermophilic bacteria AT07-1(FJ231108),具有较好的污泥溶解效果,适合作为S-TE污泥溶解的接种菌。将嗜热菌AT07-1培养液接种到不同浓度(TSS约为7.5、14.5、20.5 g·L-1)的剩余污泥中,于65℃进行嗜热菌溶解试验,并与未接种试验进行对比,并对VSS的溶解进行了动力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S-TE污泥溶解存在2种反应(酶催化反应和热水解反应)和2个过程。嗜热菌胞外酶(主要是蛋白酶和淀粉酶)首先解聚污泥胶团,然后溶解细菌细胞壁,水解胞内有机物质.接种嗜热菌AT07-1促进了污泥中悬浮固体的溶解。60h时接种试验VSS的溶解率分别为61.41%、53.79%、41.86%,比不接种试验同期分别提高了27.57%、25.24%、16.26%.FSS溶解率在接种和未接种条件下相差微小,TSS溶解减量取决于VSS和FSS的组成比例。试验条件下VSS溶解过程在初始阶段(t=3d)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接种后溶解速率常数Kd显著提高,从0.12 d-1、0.08 d-1、0.09 d-1分别增加到0.27 d-1、0.24 d-1、0.13 d-1。本研究探讨了在65℃、微曝气条件下S-TE预处理对剩余污泥溶解和污泥中各种营养成分变化的影响。将Bacillus thermophilic bacteria AT07-1培养液接种到两种不同浓度(TSS分别为14、21 g·L-1)的剩余污泥中,并与未接种试验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接种嗜热菌AT07-1比不接种促进了污泥中悬浮固体的溶解;微曝气接种条件下溶解性COD(SCOD)和挥发性脂肪酸(VFA)得到最大累积,最大累积量SCOD分别为8222 mg/L、11265mg/L;VFA分别为4285 mg/L、5578mg/L,这有利于厌氧消化产气;污泥溶解产生的蛋白质被蛋白酶快速水解,蛋白质浓度先升高后降低;总糖浓度总体呈现先升高后降低;pH先升高后略微降低。本研究还探讨了应用S-TE技术预处理剩余污泥,接种产氢菌(Enterococcus sp.LG1)和未接种产氢菌两种状况下,污泥厌氧发酵产氢效果,并与相应温度(65℃)热预处理污泥的发酵产氢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经S-TE预处理的污泥在未接种外在产氢菌时,产氢效果良好,最大产氢率(H2/VS)高达16.3 mLH2/g,高出65℃热预处理污泥接种产氢菌(Enterococcus sp.LG1)15.6%,高出65℃热预处理污泥未接种产氢菌26.4%,发酵气体中只含有H2和CO2,不含CH4,氢延迟时间短(3-4h),产氢率达最大值后能较稳定地维持10h以上;S-TE预处理污泥接种产氢菌后,产氢效果不佳,最大产氢率仅为10.7 mL/g。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我国污泥概况
  • 1.2.1 我国污泥产量发展状况
  • 1.2.2 我国污泥处理及处置
  • 1.2.2.1 我国污泥处理处置现状
  • 1.2.2.2 污泥处理技术
  • 1.2.3 我国污泥处理处置存在的问题
  • 1.2.4 污泥产气的资源化进展
  • 1.3 污泥的性质
  • 1.3.1 污泥的物理性质
  • 1.3.2 污泥的化学性质
  • 1.3.3 污泥的微生物学性质
  • 1.4 剩余污泥溶解减量化理论基础及处理技术
  • 1.4.1 污泥减量化的研究背景及理论基础
  • 1.4.2 污泥溶解减量化主要方法
  • 1.4.2.1 物理方法
  • 1.4.2.2 化学方法
  • 1.4.2.3 生物方法
  • 1.5 嗜热菌剩余污泥减量技术
  • 1.5.1 嗜热菌剩余污泥理论背景
  • 1.5.1.1 污泥中微生物代谢
  • 1.5.1.2 污泥有机物质及其分解
  • 1.5.1.3 嗜热菌及胞外酶
  • 1.5.1.4 嗜热菌污泥溶解(S-TE)技术
  • 1.5.2 S-TE 污泥溶解的影响因素
  • 1.5.2.1 嗜热菌与优势菌株
  • 1.5.2.2 温度
  • 1.5.2.3 氧环境
  • 1.5.2.4 金属离子
  • 1.5.2.5 水力停留时间
  • 1.5.3 经济性分析
  • 1.5.4 S-TE 污泥溶解的发展趋势
  •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1.6.1 研究目的及课题意义
  • 1.6.2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2章 污泥溶解嗜热菌的筛选、分离与鉴定
  • 2.1 前言
  • 2.2 典型嗜热菌菌株的筛选、分离
  • 2.2.1 主要试验材料
  • 2.2.1.1 嗜热菌分离基料
  • 2.2.1.2 分离纯化培养基
  • 2.2.2 主要试验仪器与设备
  • 2.2.2.1 主要试验仪器
  • 2.2.2.2 主要试验设备
  • 2.2.3 试验方法
  • 2.2.3.1 菌种的培养
  • 2.2.3.2 菌种的筛选、分离
  • 2.3 典型嗜热菌菌株的鉴定
  • 2.3.1 主要试验材料
  • 2.3.1.1 分离的菌株
  • 2.3.1.2 鉴定培养基
  • 2.3.2 主要试验仪器和设备
  • 2.3.3 试验方法
  • 2.3.3.1 形态特征
  • 2.3.3.2 生理生化试验
  • 2.3.3.3 所筛选的新菌种的DNA 提取及扩增
  • 2.3.4 结果与讨论
  • 2.3.4.1 形态特征
  • 2.3.4.2 生理生化试验
  • 2.3.4.3 DNA 提取及测序
  • 2.4 小结
  • 第3章 S-TE 污泥溶解过程中主要固形物质的变化
  • 3.1 前言
  • 3.2 试验装置和主要仪器
  • 3.2.1 试验装置
  • 3.2.2 主要仪器
  • 3.3 材料与方法
  • 3.3.1 试验材料
  • 3.3.1.1 接种嗜热菌
  • 3.3.1.2 试验用剩余污泥
  • 3.3.2 试验方法
  • 3.3.3 测定分析方法
  • 3.3.3.1 测定方法
  • 3.3.3.2 分析方法
  • 3.3.4 动力学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VSS 的溶解变化分析
  • 3.4.2 TSS 的溶解变化分析
  • 3.4.3 无机悬浮固体(FSS)的溶解变化分析
  • 3.4.4 VSS 溶解的动力学分析
  • 3.5 小结
  • 第4章 嗜热菌接种对剩余污泥预处理的效果研究
  • 4.1 前言
  • 4.2 试验装置和主要仪器
  • 4.3 材料与方法
  • 4.3.1 接种嗜热菌
  • 4.3.2 试验用污泥
  • 4.3.3 试验方法
  • 4.3.4 分析项目及方法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VSS、TSS 的溶解变化分析
  • 4.4.2 溶解性COD(SCOD)和VFA 的变化分析
  • 4.4.3 蛋白质、氨氮和总糖的变化
  • 4.4.4 pH 值的变化
  • 4.4.5 梅拉德反应
  • 4.5 小结
  • 第5章 S-TE 预处理污泥厌氧发酵产氢研究
  • 5.1 前言
  • 5.2 试验装置和主要仪器
  • 5.3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3.1 接种嗜热菌
  • 5.3.2 接种产氢菌
  • 5.3.3 试验污泥
  • 5.3.4 试验方法
  • 5.4.4.1 污泥的预处理
  • 5.4.4.2 污泥的发酵产氢
  • 5.3.5 分析项目及方法
  • 5.3.6 产氢率的数据回归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预处理前后污泥性质变化
  • 5.4.2 各组污泥发酵产氢效果
  • 5.4.3 反应末端VFA 及乙醇含量
  • 5.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戴晓虎:污泥安全处理处置与资源资源化现状、瓶颈与解决途径[J]. 给水排水动态 2017(04)
    • [2].多层烧结工艺在冶金污泥上的应用[J]. 柳钢科技 2019(03)
    • [3].污泥资源利用研究新进展[J]. 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 2019(04)
    • [4].一种用于污泥干燥的热发生系统设计[J]. 化工设计通讯 2019(12)
    • [5].添加餐厨油脂对高含固污泥热水解及厌氧消化的影响[J]. 环境工程学报 2019(12)
    • [6].蚯蚓粪对城镇污泥降解的影响[J].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2020(01)
    • [7].乳化污泥固液分离设备的研制[J]. 矿冶 2020(01)
    • [8].制革含铬污泥制备陶粒的性能研究[J]. 低碳世界 2020(01)
    • [9].污泥中有机质及微生物对混凝土长期稳定性的影响评估[J]. 住宅与房地产 2020(02)
    • [10].委内瑞拉油田污泥脱水橇设计[J].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20(04)
    • [11].暂存库填埋调质污泥的压缩与固结特性[J]. 环境工程学报 2020(04)
    • [12].白酒废水污泥特征及资源化利用思考[J]. 区域治理 2020(03)
    • [13].燃煤机组污泥掺烧项目工程设计[J]. 热力发电 2020(04)
    • [14].污泥掺混煤粉燃烧过程的数值模拟模型适应性研究[J]. 热能动力工程 2020(02)
    • [15].制革污泥铬形态表征[J].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0(03)
    • [16].制革厂污泥改良土壤对四种芳烃农作物的影响[J].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0(04)
    • [17].制革污泥中铬的提取及测定方法分析[J].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0(02)
    • [18].制革污泥对两种不同土壤中生长的罗勒叶油的产量的影响[J].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0(04)
    • [19].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污泥掺烧技术研究[J]. 电力设备管理 2020(05)
    • [20].周期性污泥调堵技术应用[J].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20(02)
    • [21].城镇污泥对麦地农田土壤环境影响[J]. 安徽农学通报 2020(11)
    • [22].乌鲁木齐市城市污泥保水特性的研究[J]. 环境保护科学 2020(04)
    • [23].掺烧污泥循环流化床锅炉污泥给料及配风系统设计与应用[J]. 能源研究与信息 2020(02)
    • [24].蚯蚓处理造粒污泥的实验研究[J]. 广东化工 2020(16)
    • [25].含氟污泥的理化性质及其对水泥性能和环境安全性的影响[J]. 硅酸盐学报 2020(08)
    • [26].超声与溶菌酶协同强化印染污泥溶胞效果研究[J]. 应用化工 2020(08)
    • [27].废水处理中污泥减量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 智能城市 2020(17)
    • [28].基于微生物新陈代谢过程的污泥原位减量技术进展[J]. 环境工程学报 2020(09)
    • [29].EDTA滴定法快速测定粘胶污泥含锌方法探讨[J]. 人造纤维 2020(04)
    • [30].含有毒有害组分有机污泥的湿式氧化减量技术[J]. 净水技术 2020(10)

    标签:;  ;  ;  ;  ;  ;  

    剩余污泥嗜热酶溶解预处理的效果研究及其资源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