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点系统论文-刘光德,吕志诚

检查点系统论文-刘光德,吕志诚

导读:本文包含了检查点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胃肠道反应,肝损伤,胰腺损伤

检查点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刘光德,吕志诚[1](2019)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及其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目前由于其疗效的优越性,在抗肿瘤治疗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消化系统不良反应是免疫检查点阻断引起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主要表现之一。这些不良事件可能严重到需要中断或停止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患者需要及早识别,并进行评估,排除其他病因,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以尽量减少并发症。该文综述了靶向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胃肠毒性和肝胰毒性,并探讨了其诊断和治疗,为临床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新医学》期刊2019年11期)

史佳宇,牛婧雯,沈东超,李亦,刘明生[2](2019)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临床诊治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s)可引起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在0.1%-12%,80%发生在应用前4个月内。可以引起神经系统各部位的病变,包括无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坏死性脑炎,脑干脑炎,横贯性脊髓炎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也可引起颅神经周围神经病、多灶性神经根神经病、格林巴利综合征、脊神经根神经病、重症肌无力、肌病等周围神经病变。对于神经系统的这些并发症,均需要症状体征,并结合影像学、脑脊液细胞学、脑电图或肌电图等检查,除外感染或恶性肿瘤后获得诊断。治疗中,在严重病例需停用ICIs,并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或丙种球蛋白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在出现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后,严重病例预后较差。(本文来源于《中国肺癌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李玥,王汉萍,郭潇潇,周佳鑫,段炼[3](2019)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的临床诊治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恶性肿瘤的免疫治疗是当前肿瘤研究和治疗领域的热点,免疫检查点分子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receptor-1, PD-1)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ytotoxic T lymphocyte-associated antigen 4,CTLA-4)相关信号通路的激活可以抑制T淋巴细胞活化,肿瘤细胞通过激活该信号通路实现免疫逃逸。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o-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s)通过抑制该信号通路,活化T淋巴细胞发挥机体对肿瘤细胞的清除。因此,ICIs的相关毒性包括免疫相关的不良事件(immune-related adverse effects, irAEs)。消化系统如胃肠道、肝脏作为人体重要的消化吸收器官、代谢解毒器官,同时也是重要的免疫相关器官,是irAEs的常见受累系统。本文将分别对ICIs的肝脏、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临床表现、诊断和处理分别进行阐述。(本文来源于《中国肺癌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高彤,刘永军,张娜[4](2019)在《纳米给药系统在肿瘤免疫检查点联合治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肿瘤治疗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以CTLA-4、PD-1及PD-L1为靶点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陆续获FDA批准上市。然而其单独治疗的响应率仅为20%~40%,极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其他治疗方式联合用以克服这一局限受到广泛关注,而利用纳米给药系统实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其他治疗方式药物的联合递送,从而提高协同治疗的效果,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基于此,文章对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与其他治疗方式的联合应用进行介绍,并总结近年来纳米给药系统在联合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为肿瘤免疫检查点的应用提供指导。(本文来源于《药物生物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闫梦梦[5](2019)在《基于纳米递送系统的光热疗法联合免疫检查点阻断抗肿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肿瘤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因疗效显着而发展迅速的肿瘤免疫治疗,是继化疗、手术、放疗后的新型治疗手段。其中,针对T细胞激活抑制通路中的免疫检查点进行阻断是目前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热点之一。但是单一的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效不佳,常与其他的治疗手段联合使用。光热疗法(Photothermal therapy,PTT)作为肿瘤治疗领域中备受关注的疗法,可激活机体免疫反应,使其在联合肿瘤免疫治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研究提出构建共负载光敏剂和免疫微环境调节剂的多功能靶向纳米药物体系,在PTT杀伤肿瘤的同时调控肿瘤免疫微环境,联合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以实现不同治疗方法之间的迭加与协同,有效发挥免疫抗肿瘤效应。第一部分:设计了一种包括PTT,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2,3)-dioxygenase,IDO)抑制和 针对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death protein 1,PD-1)及其配体(programmed cell-death ligand 1,PD-L1)阻断的联合抗肿瘤疗法,以协同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制备负载IDO抑制剂的还原性氧化石墨烯(reduced Graphene oxide,rGO)纳米复合物,表面修饰叶酸后进一步增强该纳米复合物的肿瘤靶向聚集能力,在激光照射下直接杀死肿瘤细胞并激活抗肿瘤免疫应答,抑制远端肿瘤生长。体内实验进一步揭示了 IDO抑制和PD-L1阻断可以增强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s)的浸润,包括增加肿瘤组织内CD45~+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和NK细胞的比例,抑制调节性T细胞(Regulary T cells,Treg)的免疫抑制活性,促进细胞因子干扰素-γ(Interferonγ,INF-γ)的产生。上述研究结果表明PTT,IDO抑制和PD-L1阻断的联合疗法可有效抑制肿瘤生长,通过调控多种抗肿瘤免疫途径可协同增强抗肿瘤免疫效应。第二部分:设计构建了具有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metalloproteinase,MMP)响应性的光敏剂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IDO抑制剂共负载自组装纳米药物,用于光热杀伤和IDO抑制的联合抗肿瘤研究。该纳米药物在到达肿瘤组织后,其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亲水层被MMP酶特异性识别并断裂,纳米药物从起始140nm的大颗粒降解产生超小纳米药物(<20nm),这一特性可以有效地增强该纳米药物的肿瘤渗透性。体内抗肿瘤疗效实验研究表明,纳米药物在激光照射下,可有效抑制原位肿瘤生长并激活抗肿瘤免疫应答,增强TILs的浸润,包括增加肿瘤组织内CD45~+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的比例,抑制Treg的免疫抑制活性。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该纳米药物具有MMP酶响应性和良好的光热效应,证实了光热疗法杀伤肿瘤细胞后能够有效激活抗原提呈细胞,启动机体免疫应答,联合IDO抑制可以进一步增强抗肿瘤免疫效应,有效发挥协同抗肿瘤免疫作用。综上所述,我们成功构建了两种基于肿瘤免疫微环境调控的多功能纳米药物,实现了 PTT与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的联合应用。一方面,PTT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激活抗原提呈细胞,启动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另一方面,联合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通过调控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进一步协同增强抗肿瘤效应。两种纳米药物基于不同的递送设计理念,为PTT联合免疫检查点阻断抗肿瘤治疗策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和切实可行的治疗途径。(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9-05-01)

陈龙佩,湛先保[6](2019)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消化系统肿瘤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胃癌、结直肠癌、胰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正逐步成为多种肿瘤的有效治疗策略之一。CTLA-4和PD-1是通过不同机制负调控T细胞活化的关键免疫检查点分子。针对这些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经显示出临床疗效,并已获美国FDA批准用于多种实体瘤的治疗。其中,纳武单抗在延长晚期肝癌患者生存期方面超过了索拉非尼,派姆单抗在PD-L1阳性晚期食管癌有效率可达30%,纳武单抗与伊匹单抗联合治疗dMMR/MSI-H晚期结直肠癌的客观缓解率达到55%。本文就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消化系统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罗华灶,李雪,朱乃硕[7](2018)在《天然免疫系统新兴免疫检查点的相关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抗CTLA-4和抗PD-1/PD-L1)靶向免疫稳态系统触发更强的免疫应答来抗肿瘤,已成为一线晚期肿瘤的治疗策略,但这些药物仅在少数适应证患者中有效。靶向新兴的免疫调节来激活自身抗肿瘤免疫反应的策略已成为趋势。本综述对新兴免疫靶点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试验的报道提出一个简单的总结。将讨论先天性免疫系统的共抑制/刺激标志物:(1)巨噬细胞标记:CD40、CD47/信号调节蛋白α(SIRP),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和唾液酸结合性免疫球蛋白样凝集素(Siglecs)。(2)自然杀伤细胞标记:CD160/MHCⅠ和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家族和人类白细胞抗原G(HLA-G)。最后,我们简要地总结当前的研究进展及治疗策略。(本文来源于《中国免疫学杂志》期刊2018年12期)

汪龙,周宁宁,王慕华,程军[8](2018)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致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Bs)释放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刹车",掀起了肿瘤免疫治疗的热潮,临床已用于治疗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转移性肾癌和转移性尿路上皮癌。ICBs所致的免疫相关的神经系统不良反应(nAEs),严重性不容忽视。本文将针对ICBs所致的nAEs发生率、临床表现和诊断、危险因素、发生机制及治疗进行阐述。(本文来源于《中国医院药学杂志》期刊2018年16期)

唐学文[9](2018)在《基于自发呈报系统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上市后安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欧美大型自发呈报系统数据库提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药品不良事件(ADE)报告信息,运用大数据挖掘算法及统计学检验,检测ICIs药物上市后安全信号,获取ICIs药物在真实临床环境下ADE的发生状况,以期为国内临床合理用药提供警示参考。方法:提取WHO全球个例安全性病例报告数据库(VigiBase)、欧洲药品管理局药物警戒数据库(EudraVigilance)及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药品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FAERS)中收集的依匹木单抗、纳武单抗、派姆单抗及阿特朱单抗ADE报告数据。从逐年上报趋势、患者性别及年龄、临床结局、累及系统和器官、高频ADE及高频合并用药分布等角度对上述ADE报告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数据挖掘算法检测FAERS数据库中上述药物安全信号,重点分析和评价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涉及的内分泌、胃肠道及皮肤高危信号。结果:1、各数据库中,ADE上报数由高到低均依次为纳武单抗、依匹木单抗、派姆单抗及阿特朱单抗。获批上市后,各药物ADE上报数逐年增加,其中纳武单抗增长较快,依匹木单抗增长较缓。ADE上报地区主要分布在美洲及欧洲,上报人员以其它医疗人员和消费者为主,临胰腺炎(a=13;ROR=94.72)。对内分泌系统,依匹木单抗下垂体炎(a=373;ROR=2210.87)信号强度突出,而纳武单抗(a=24;ROR=218.04)及派姆单抗(a=14;ROR=255.01)涉及的暴发性1型糖尿病信号强度突出。对皮肤系统,高危信号仅有派姆单抗涉及的白癜风(a=30;ROR=62.78)及类天胞疮(a=27;ROR=16.28)较为显着,ICIs药物其它常见皮肤相关ADE未有明显信号。结论:1、ICIs药物之间ADE在性别及年龄分布上无较大差异,但男性患者出现ADE风险可能较女性患者高,临床用药应重点关注irAEs的性别差异性。2、ICIs药物常见ADE临床表现在各系统器官分布较为广泛,其中CTLA-4抑制剂依匹木单抗存在较高的胃肠道和内分泌系统irAEs风险。皮肤系统相关irAEs与各药物关联性均较低。3、基于高质量的欧美大型自发呈报系统数据库可有效获取ICIs药物上市后在真实临床环境下的安全性数据,对安全信号的挖掘和评价可为进一步的药物警戒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程坦[10](2018)在《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抵抗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肿瘤的免疫治疗可以通过恢复和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来控制肿瘤。虽然针对CTLA-4和PD-1的单克隆抗体对多种肿瘤有效,但是只有一部分病人显示持续的反应,在大多数肿瘤中将其作为单一治疗手段将近70%的病人不能产生任何效果。目前研究者们认为有许多机制参与了肿瘤对这种治疗的抵抗,其中肿瘤内免疫抑制性微环境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因素,它能使肿瘤细胞逃避免疫治疗对肿瘤的杀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是调节机体血压、电解质和体液稳态的重要的循环内分泌系统,血管紧张素Ⅱ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主要生物活性物质。除了循环系统中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不同器官中包括肾、心、血管等也发现了局部组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一项回顾性研究中服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的高血压病人罹患某些肿瘤的风险降低了。此后在动物种植瘤模型和人恶性肿瘤的研究中观察到了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失调与疾病不良转归的关系,这证明了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肿瘤生物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之前的研究表明局部血管紧张素Ⅱ主要存在于人乳腺癌和鼻咽癌的乏氧区域,在这个乏氧区域里肿瘤细胞通过乏氧-乳酸-糜蛋白酶依赖方式自分泌血管紧张素Ⅱ。以往的研究显示血管紧张素Ⅱ通过引起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浸润和活化来参与多种慢性疾病的进展。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也是肿瘤微环境中重要的基质细胞,它们可活化成为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这对肿瘤内免疫抑制性微环境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也存在于肿瘤微环境中,那么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是否也参与了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募集和活化以及肿瘤免疫抑制性微环境的形成呢?本研究中我们使用了对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抵抗的4T1小鼠乳腺癌细胞和中度敏感的CT26小鼠结肠癌细胞的移植瘤模型,研究表明局部血管紧张素Ⅱ在肿瘤免疫抑制性微环境的形成中有重要作用,阻断血管紧张素Ⅱ信号可以消除肿瘤对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的抵抗。方法和材料1.材料小鼠乳腺癌细胞株4T1和小鼠结肠癌细胞株CT26(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研究所细胞库);RPMI 1640培养基及胎牛血清(Gibco,USA);4—6周龄BALB/c裸鼠(雌性)及正常BALB/c小鼠(雌性)(南方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NOD/SCID小鼠(雌性)(北京华阜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PD-1,CTLA-4单克隆抗体(美国BioXcell)。2.方法2.1细胞培养小鼠乳腺癌细胞4T1和小鼠结肠癌细胞CT26用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于37°C、5%CO2饱和湿度培养箱内培养。2.2 MTT实验检测细胞增殖细胞接种于96孔板中,培养8小时后,加入坎地沙坦、PD123319,坎地沙坦+PD123319均10μM/孔和DMSO继续培养0、24、48、72和96小时后,测定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2.3天狼星红染色参照参考文献[30],福尔马林固定的组织用石蜡包埋,切片厚度为5um。0.1%天狼星红(Direct Red80;Sigma)染色,Weigert's苏木精复染。2.4流式细胞术流式细胞术数据采用FlowJo7.6软件分析(TreeStar)。死活细胞的鉴别使用 Live/Dead Fixable Aqua Dead Cell Stain Kit(Life Technologies)染色鉴别。所有细胞表面和胞内染色根据抗体说明书的提示操作。2.5 ELISA小鼠血管紧张素Ⅱ、GM-CSF、G-CSF ELISA试剂盒购于美国Ray Biotech公司,依照附带说明书进行实验操作。2.6免疫荧光肿瘤组织使用OCT包埋剂包埋后在冰冻切片机中进行冰冻切片,切片厚度在4—6um之间,切片完成后行免疫荧光染色。2.7小鼠细胞因子芯片4T1细胞在常氧和乏氧条件下细胞因子(含308个细胞因子)使用RayBio Mouse Cytokine Antibody Array分析。阳性对照用于标准化待比较的不同的样品的结果,最后计算蛋白质表达的倍数变化。2.8动物实验四周龄雌性BALB/c小鼠、BALB/c裸小鼠和BALB/c小鼠进行不同动物实验。待皮下移植肿瘤体积长至约200mm3后,对小鼠进行相应处理,并每3天用游标卡尺测量小鼠皮下瘤长短径,记录数据。2.9统计学分析数据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ELISA法检测Ang Ⅱ、GM-CSF和G-CSF水平,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effs、Tregs、TAMs、MDSCs比例和Teffs/Tregs比采用t检验(student'sttest)。体外细胞增殖、体内肿瘤的生长数据使用双向方差分析(two-way repeated-measures ANOVA)。荷瘤小鼠模型采用 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统计学差异使用Mantal-Coxlog-rank检验。统计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x±s)来表示,P值<0.05视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肿瘤微环境中局部血管紧张素Ⅱ参与了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2.血管紧张素Ⅱ信号阻断可改善肿瘤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的疗效。3.血管紧张素Ⅱ信号阻断逆转了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4.乏氧4T1细胞中抑制AGT表达能使其产生免疫活性细胞因子。5.4T1乳腺癌模型中沉默AGT联合应用PD-1抗体产生了异位效应。结论局部血管紧张素Ⅱ参与了肿瘤免疫抑制性微环境的形成,介导了肿瘤对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的抵抗。血管紧张素Ⅱ信号的阻断或抑制肿瘤细胞Ang Ⅱ的产生可显着增强免疫治疗的效果。联合应用血管紧张素Ⅱ信号阻断剂和免疫检查点抗体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治疗策略。(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8-03-26)

检查点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s)可引起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在0.1%-12%,80%发生在应用前4个月内。可以引起神经系统各部位的病变,包括无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坏死性脑炎,脑干脑炎,横贯性脊髓炎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也可引起颅神经周围神经病、多灶性神经根神经病、格林巴利综合征、脊神经根神经病、重症肌无力、肌病等周围神经病变。对于神经系统的这些并发症,均需要症状体征,并结合影像学、脑脊液细胞学、脑电图或肌电图等检查,除外感染或恶性肿瘤后获得诊断。治疗中,在严重病例需停用ICIs,并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或丙种球蛋白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在出现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后,严重病例预后较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检查点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刘光德,吕志诚.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及其治疗[J].新医学.2019

[2].史佳宇,牛婧雯,沈东超,李亦,刘明生.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临床诊治建议[J].中国肺癌杂志.2019

[3].李玥,王汉萍,郭潇潇,周佳鑫,段炼.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的临床诊治建议[J].中国肺癌杂志.2019

[4].高彤,刘永军,张娜.纳米给药系统在肿瘤免疫检查点联合治疗中的应用[J].药物生物技术.2019

[5].闫梦梦.基于纳米递送系统的光热疗法联合免疫检查点阻断抗肿瘤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9

[6].陈龙佩,湛先保.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19

[7].罗华灶,李雪,朱乃硕.天然免疫系统新兴免疫检查点的相关研究进展[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8

[8].汪龙,周宁宁,王慕华,程军.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致神经系统不良反应[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8

[9].唐学文.基于自发呈报系统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上市后安全性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8

[10].程坦.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抵抗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8

标签:;  ;  ;  ;  

检查点系统论文-刘光德,吕志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