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试论李泽厚情感本体论的成因及意义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作者: 程薇
导师: 邱运华
关键词: 情感本体,工具本体,实践美学
文献来源: 首都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李泽厚提出的“情感本体论”是其整个“实践美学”思想发展的归宿,标志着其学术重心的转移,意味着“实践”被悬搁起来,转而关注于个体、感性、生命、心理、情感。本文力求对“情感本体论”作如下探讨: 第一部分主要概述了“情感本体论”的总体风貌以及评论界对“情感本体论”的阐释。(一)阐释了“情感本体论”的总体风貌。(二)阐明一些学者对“情感本体论”作出评价的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第二部分主要阐释了李泽厚美学思想发展的理路及其“情感本体论”的成因。其中大体上包括四个方面的原因。内部成因包括(一)对早期“美感矛盾二重性”的承续,“情感”在形象思维和美感中逐步突出的地位。(二)文化心理结构中审美的核心作用。(三)主体性实践哲学体系的内部矛盾。外部成因是(四)对刘晓波批判的回应。由工具本体转向心理(情感)本体,标志着他的“实践美学”思想的学术重心的转移。这种表面上的跳跃式思维实际上是有其内在发展的必然性的。第三部分主要描述了李泽厚本人赋予“情感本体论”的涵义。这一部分分为四个方面。(一)梳理并阐释了“情感本体”。从美学维度是指1.新感性。2.审美心理结构。3.先验共同感。4.生命力量。(二)阐释了“情感本体”中“情感”的内涵。1.“情感”表征着一种关系。2.“情感本体”所关涉的个体的人、人际、人类与艺术、宇宙等不同关系层面。(三)阐明了“情感本体”与审美的三种形态,其中分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三个层次。它们见证着心理(情感)本体的成长过程。(四)描述了“人的自然化”的“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人的自然化”是“情感本体”的建立,是一个美学问题。第四部分主要阐述了“情感本体”的价值和意义。这一部分分三个方面。(一)阐述了“情感本体”的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层面的指向以及人生艺术化和情感审美化的思想。1.“情感本体”在形而上的层面上是一种“悦神”的审美境界。在形而下层面上表现为日常生活的主观体验。李泽厚试图整合这两个层面以达到圆融统一。但实际上,“情感本体”明显地具有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层面的指向。2.而“情感本体”之所以在形而上的层面上成为审美的人生境界和在形而下层面上表现为日常生活的主观体验,与他本人具有人生艺术化和情感审美化的思想倾向密不可分。(二)指明“情感本体”与
论文目录:
一、“情感本体论”以及评论界对它的阐释
(一) “情感本体论”的总体风貌
(二) 评论界对“情感本体论”的阐释
二、李泽厚美学思想的发展理路与“情感本体论”的成因
(一) “美感矛盾二重性”的承续与“情感”因素的凸显
(二) 审美在文化心理结构中处于最高和中心地位
(三) 主体性实践哲学体系内部矛盾的紧张状态
(四) 刘晓波对“积淀说”的批判
三、“情感本体”术语的提出以及李泽厚赋予的涵义
(一) “情感本体”的不同术语
(二) “情感本体”中的“情感”表征着一种关系
(三) “情感本体”与审美的三种形态
(四) “情感本体”与人的自然化
四、“情感本体论”的价值和意义
(一) “情感本体”的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层面
(二) “情感本体”与“工具本体”
(三) “情感本体论”的价值取向
结语
注释
参考书目
发布时间: 2005-07-07
参考文献
- [1].李泽厚情本体论的现代性研究[D]. 吴官振.湖北民族学院2013
- [2].论李泽厚的“情感本体论”[D]. 张晖.苏州大学2010
- [3].李泽厚“情本体”思想探究[D]. 石岩.沈阳师范大学2017
- [4].李泽厚乐感文化思想研究[D]. 唐龙.广西师范大学2014
- [5].李泽厚历史本体论批判研究[D]. 吕佳翼.南京财经大学2011
- [6].李泽厚心理本体论研究[D]. 刘怡.汕头大学2008
- [7].寻回失落的情感天地[D]. 陈惠娟.浙江师范大学2010
- [8].李泽厚、朱光潜实践美学比较研究[D]. 罗金成.广西师范大学2006
- [9].悦志悦神[D]. 邹松鹤.陕西师范大学2009
- [10].试论李泽厚“情感本体”美学思想[D]. 赵炯俊.山西师范大学2010
相关论文
- [1].李泽厚美学思想发展概述[D]. 宋妍.厦门大学2007
- [2].情感的回归[D]. 祝勤.浙江师范大学2006
- [3].李泽厚、朱光潜实践美学比较研究[D]. 罗金成.广西师范大学2006
- [4].李泽厚“巫史传统论”研究[D]. 张永超.中央民族大学2007
- [5].论李泽厚“新感性”论的内涵及价值[D]. 高益刚.山东大学2007
- [6].李泽厚学术思想初探[D]. 施依秀.南京师范大学2004
- [7].人性结构及审美在人性建设中的作用[D]. 周海燕.山东师范大学2004
- [8].实践美学:历史选择与现实命运[D]. 贺季方.华中师范大学2002
- [9].李泽厚的人生论美学思想[D]. 谭佳.四川师范大学2003
- [10].李泽厚实践美学思想论要[D]. 乔东义.安徽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