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英汉诗歌互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翻译诗学,唐诗英译,十四行诗中译
英汉诗歌互译论文文献综述
赖良[1](2015)在《英汉诗歌互译的翻译诗学比较研究以唐诗和十四行诗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诗歌是最高境界的文学创造,而诗歌翻译亦是最难的翻译活动,在翻译界里,曾经出现了关于诗歌的可译性的争论。对于诗歌翻译的理论和方法为数众多,不同译者往往采用不同的翻译理论以及翻译方法。其中,翻译诗学理论越来越受到译者的关注。但对翻译诗学的研究至今仍无定论,文本通过回顾翻译诗学的进展、分析翻译诗学对中国唐诗英译和十四行诗中译影响和作用,提出诗歌翻译可行之法。(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5年10期)
郭花蕊[2](2012)在《从英汉诗歌互译反观中英语言结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英语作为全世界通用的语言,在中国拥有很多学习者,学英语之势头有增无减,然而很多人明白英语之重要性,实用性,对于学习英语却无从下手。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英汉诗歌互译入手,反观中英两种语言结构的基本差异,以期对英语学习者有所帮助。(本文来源于《剑南文学(经典教苑)》期刊2012年09期)
赵建侠[3](2011)在《从语形视象美看英汉诗歌互译的可译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辜正坤教授提出"诗歌鉴赏五象美"理论和翻译标准多元互补理论在翻译界引起很大反响。从视象美中的语形视象出发,以回文诗、藏头诗、神智体诗和象形诗四种特殊诗体为例,运用翻译标准多元互补的方法分析英汉诗歌互译中可译因素与不可译因素,进而证明汉语作为象形文字的优越性,即汉诗英译可译因素少;英诗汉译的可译因素多。(本文来源于《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1期)
郭萌[4](2010)在《英汉诗歌中的意象构成与互译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诗歌的理解与翻译一直是翻译实践与理论家研究的焦点。意象是传递诗歌意境和美感的最主要方式,所以理解诗歌意象是翻译诗歌首要任务。英汉诗歌因其语言特点存在多方差异,在表现诗歌意象的方式上各有特色。本文通过详细分析英汉诗歌意象的主要表现手法,揭示英汉诗歌意象构成的特点,进而探讨英汉诗歌在翻译实践中所采取的策略。(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2期)
董广才,刘洋[5](2009)在《列维翻译理论的词汇、句法、美学审视——以英汉诗歌互译文本分析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列维认为翻译的过程就是译者不断做决策的过程。本文概括介绍了列维的翻译理论,并以英汉诗歌互译文本为例,分别从词汇、句法、美学叁个层面分析了译者的决策过程、阐明译者在各个层面所做的决策对译作质量至关重要的影响。从而提出译者应不断提高决策能力,才能呈现出更能再现原作神韵的译文。(本文来源于《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3期)
郑殿臣[6](2009)在《英汉诗歌互译的补偿手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是诗歌的载体,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因此,诗歌在语际转换中,会出现部分艺术信息的丢失,但如果充分发挥译语同类表现手法上的优势,就可以化所失为所得。(本文来源于《玉溪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谢盛良[7](2007)在《英汉诗歌互译策略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诗歌翻译的特殊性使得人们提出了不少独特的翻译策略。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Lefevere提出的诗歌翻译七策略。为了对英汉诗歌互译策略进行理论上的系统概括,本文通过典型的案例分析,对Lefevere的诗歌翻译策略进行了实践的探索。同时将其与学者黄果欣所提出的另叁种策略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找出其中的差异和共同点,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本文来源于《时代文学(双月版)》期刊2007年03期)
曲莉莉[8](2006)在《英汉诗歌互译中实现相对对等》一文中研究指出诗歌是文学花苑中一朵绽放的奇葩。它讲究音、形、意的完美结合,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其独特的艺术性使诗歌翻译成为文学翻译中的一大难题。众多翻译理论家和翻译工作者长期以来致力于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并取得了巨大成果。在参考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作者从一个新的视角,以一种新的方法对诗歌翻译进行探索和研究。本文在借鉴奈达(Eugene A. Nida)的动态对等理论的同时,对这一理论中过度强调读者反应这一观点提出异议,并指出译文应遵循尽量异化的原则以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及内涵。本文借用“相对对等”一词并赋予其更多的内涵,以此提出翻译应达到的标准。笔者认为实现相对对等,就是要在尽量异化原则的基础上,使译文在最大程度上达到原文的效果,使译文读者同原文读者有同样的感受。本文以许渊冲的叁美理论为指导,以相对对等为诗歌翻译的标准,将“对等”和“诗歌翻译”这两大热点难点结合起来,探讨如何在英汉诗歌互译中实现相对对等。在贝克( Mona Baker)的对等翻译理论研究的启发下,本文采取从微观角度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并论述诗歌翻译。贝克在《换言之:翻译教程》中从词汇、搭配、语法、篇章和语用等具体方面对对等翻译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将贝克这一独特的研究方法应用于诗歌翻译研究,即从微观角度——词汇、语法、修辞、篇章和翻译思维五个层面,由浅入深,从最基本的选词问题谈到影响翻译的最根本问题——翻译思维,通过对大量英汉诗歌译例的分析,揭示英汉诗歌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细致深入地探讨了解决相应问题的策略。从微观角度进行研究有利于对诗歌翻译更细致地加以分析,有利于发现翻译中一些潜在的问题,从而有利于提高诗歌翻译的整体质量,这对诗歌翻译是一种很好的探索。最后,笔者强调以上五个层面不是各自孤立的。诗歌翻译要将这五个微观层面结合起来,既从微观上推敲斟酌,又重视宏观整体把握,这无疑将有助于诗歌翻译质量的提高。(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06-12-01)
刘苏周,袁晓军[9](2006)在《英汉诗歌互译中意象的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意象是诗歌的灵魂,而意象的传达是英汉诗歌翻译的一大障碍。在诗歌的翻译过程中,要保持意象的完整性和诗歌的魅力,依赖于对意象的转化手段作有效的理解。本文试从诗歌中意象的不同组合方式问题入手,探讨英汉诗歌互译中意象的处理。(本文来源于《玉林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2期)
庞影平[10](2004)在《试论诗歌英汉互译实践与翻译理论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英诗汉译与汉诗英译的实例讨论了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作者认为翻译实践既是翻译理论的基础又是检验翻译理论是否正确的标准。科学的翻译理论是前人翻译实践经验的总结并能用于指导翻译实践。在高度重视翻译实践并持之以恒地进行实践的同时不应忽视相关科学翻译理论的指导。(本文来源于《绥化师专学报》期刊2004年03期)
英汉诗歌互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英语作为全世界通用的语言,在中国拥有很多学习者,学英语之势头有增无减,然而很多人明白英语之重要性,实用性,对于学习英语却无从下手。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英汉诗歌互译入手,反观中英两种语言结构的基本差异,以期对英语学习者有所帮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英汉诗歌互译论文参考文献
[1].赖良.英汉诗歌互译的翻译诗学比较研究以唐诗和十四行诗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5
[2].郭花蕊.从英汉诗歌互译反观中英语言结构差异[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
[3].赵建侠.从语形视象美看英汉诗歌互译的可译性[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4].郭萌.英汉诗歌中的意象构成与互译策略[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5].董广才,刘洋.列维翻译理论的词汇、句法、美学审视——以英汉诗歌互译文本分析为例[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6].郑殿臣.英汉诗歌互译的补偿手段研究[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9
[7].谢盛良.英汉诗歌互译策略对比研究[J].时代文学(双月版).2007
[8].曲莉莉.英汉诗歌互译中实现相对对等[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
[9].刘苏周,袁晓军.英汉诗歌互译中意象的处理[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6
[10].庞影平.试论诗歌英汉互译实践与翻译理论的关系[J].绥化师专学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