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内部IP电话网的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李正峰[1](2012)在《井下IP网络扩播电话通讯系统》文中研究说明通讯作为矿山生产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生产调度及矿山救护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矿山通讯手段相对落后、功能单一、灵活性差等缺点和不足。本文以探寻新通讯方式为指导思想,提出基于IP的网络扩播电话通信系统。
曾小兵[2](2011)在《基于软交换的校园IP电话网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IP电话源自英语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中文名为网络电话或宽带电话,是一种通过因特网或使用IP技术的网络来实现通讯的新型电话。随着因特网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基于因特网的IP电话技术不断的实践,当今的电信市场无论在业务服务范围和业务提供方式方面都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些变化深刻地影响着基础通信网络的架构和特性。当然软交换技术与NGN(Next Generation Network,下一代网络)架构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学术界和电信界争相研究的热点问题。论文通过完成建设任务的贵州电力教育培训中心软交换通信建设项目,研究其设计方案,规划设计云南大学基于软交换技术的IP电话网络。其采用一种高安全性,高可靠性设计方案,通过QOS保证方法,实现低通话费用、低建设费用、简化管理、高生产力以及全校师生的高品质生活体验。论文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概述了IP电话研究背景,介绍了基于软交换技术的NGN的基本理论,总结了国内外IP电话的研究现状。得出建设我国IP电话网与校园IP电话的紧迫性及意义。其次根据高级网络规划设计教程中的设计架构,对云南大学校园网进行了需求分析,并针对其需求,进行了IP电话网的通信规范设计,逻辑网络设计,物理网络设计,然后给出了核心设备的配置。完成对云南大学校园IP电话网的设计与部署。再次探讨了IP电话的基本功能实现,以及其与视讯的融合方案,公私网电话通信方案,然后给出了系统的数据与网络安全方案以及其可靠性方案。实现本次设计的基本功能与技术难点。最后阐述了IP电话系统的测试与运维管理,给出了保证IP电话QoS的测试方案,网管系统的分权分域管理方案以及远程维护方案。保障本次设计工程实施后的验收与运行。
张风华[3](2009)在《中国联通内蒙古分公司VoIP网络部署及优化》文中提出随着数据通信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Internet的普及,TCP/IP协议已经成为占主导和统治地位的网络技术。在IP网络的基础上提供各种类型的服务包括传统的电信语音业务也已经成为当前通信网络技术发展的热门技术和重要趋势。由于其在价格和灵活性等方面的优势,在IP和分组网络上传输语音信息已对于传统的电信业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其他的服务供应商提供了难得的商业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联通开始在全国范围建设IP电话网,并很快形成了覆盖全国的IP电话网络。内蒙联通在2000年开始进行VOIP网络的建设,先后经过五期工程,现已建成覆盖全区所有盟市且具有高可靠性、稳定性及安全性的网络,包括接入网、业务网(网关网)、承载网及完善的网管、计费鉴权平台,在业务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网络也陆续暴露出许多问题,并且影响到了用户的使用感受,在这种情况下,内蒙联通在全网进行了网络优化,通过优化提升了网络质量,用户的通话效果得到了有效改善,也逐渐树立了内蒙联通IP电话的网络品牌。本文主要阐述内蒙联通VOIP网络建设方案、实施及网络优化。
王军[4](2008)在《IP电话网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IP电话自从90年代诞生以来经历了高速的发展,对原有的电信语音业务和电信网络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可以说IP电话的产生和发展见证了电信网从电路交换模式向分组交换模式的转变,从传统的电信交换网络向IP化的下一代网络的转变。与此同时,作为保证电信业务开展的重要支撑系统——电信网管体系也经历了从经典的TMN理论向NGOSS理论的演进,从面向维护,到面向管理,面向经营的综合网管理念的演进。本文所表述的就是应用网管原理对全球最大IP电话网络-中国联通IP电话网进行网络管理建设的一次实践和探索。文章首先介绍了网管的理论基础体系,IP电话的主要关键技术和发展历程以及在我国应用的标准和情况。随后详细描述了应用这些原理,作者及其开发团队针对IP电话网络特点和基于中国联通公司IP电话网管需求的而给出的设计方案,其中包括了对重点问题的分析,方案的选择比较以及最终设计的框架和各子系统的结构,接口方式。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系统有待进一步改进和优化的方向。
常绍辉[5](2007)在《中国联通内蒙古分公司VOIP网络部署及优化》文中认为随着数据通信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Internet的普及,TCP/IP协议已经成为占主导和统治地位的网络技术。在IP网络的基础上提供各种类型的服务包括传统的电信语音业务也已经成为当前通信网络技术发展的热门技术和重要趋势。由于其在价格和灵活性等方面的优势,在IP和分组网络上传输语音信息已对于传统的电信业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其他的服务供应商提供了难得的商业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联通开始在全国范围建设IP电话网,并很快形成了覆盖全国的IP电话网络。内蒙联通在2000年开始进行VOIP(voice over IP)网络的建设,先后经过五期工程,现已建成覆盖全区所有盟市且具有高可靠性、稳定性及安全性的网络,包括接入网、业务网(网关网)、承载网及完善的网管、计费鉴权平台,在业务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网络也陆续暴露出许多问题,并且影响到了用户的使用感受,在这种情况下,内蒙联通在全网进行了网络优化,通过优化提升了网络质量,用户的通话效果得到了有效改善,也逐渐树立了内蒙联通IP电话的网络品牌。本文主要阐述内蒙联通VOIP网络建设方案、实施及网络优化。
宋璐[6](2007)在《基于成本的IP电话接入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我国通信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与此同时,通信成本管理制度的建立却远远落后于技术的发展,时至今日,这已严重制约了我国通信产业的发展,网络成本分析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现有的资费管制政策存在严重扭曲,价格严重偏离成本。电信产品的定价存在主观性和随意性,根本原因在于缺乏透明的成本核算及监督机制。我国电信业的经营成本数据尚未公开,由于缺乏必要的数据以及成本核算机制,从而使成本核算难以进行,根本无法判别资费合理与否。而电信企业有竞争的压力和获得最大利润的愿望,不断抬高成本、调高价格,致使价格严重偏离成本。同时,由于缺少成本监督机制,无法知道哪些成本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电信产品的价格无法建立在明确的成本基础上。打破垄断,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制定公平的网间结算政策,都离不开成本分析,需要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探讨一种合理有效的成本计算方法,促使通信运营商建立健全成本核算体系,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促使我国的通信产业健康发展。如今Internet网络已经风靡全球,以此为平台的网络应用和以此为对象的网络通信产品层出不穷。其中IP电话作为一项杰出的网络应用已成为通信业新的经济增长点。预计,在今后十年内,包括我国电信网在内的世界各国电信网中的数据业务量(主要是IP业务量)将超过电话业务量,这不可避免地给电信网的发展和建设带来一些新问题,特别是IP电话网接入费的计算问题。考虑到重复建设问题,IP业务离不开处于垄断地位的本地运营商提供的接入服务,现行的网间结算制度存在弊端,制约了IP电话业务的发展。本论文旨在对IP电话网与传统固话网的接入费问题进行研究,通过IP电话业务的实现流程的研究,对其实现过程发生的成本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制定一种基于成本的网间结算方法提出建设性意见,并说明制定基于成本的网间结算方法的现实意义。
周浩[7](2006)在《黑龙江省“十五”地震信息网VoIP技术系统的设计》文中认为从黑龙江省地震系统具体情况和“十五”黑龙江省数字地震观测网络系统建设两方面考虑,进行了VoIP的技术系统的设计,对黑龙江省地震系统现状及需求进行了综合分析,并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本VoIP技术系统设计对其他省地震局扩展“十五”地数字震网络的增值应用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梁锦华[8](2006)在《基于软交换的企业VoIP-呼叫控制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软交换技术是在IP电话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能够同时提供话音、视频和数据等多种业务的下一代网络NGN(Next Generation Networks)的核心技术。将软交换技术和企业IP电话网络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保护企业现有的各种网络基础设施的投资,而且可以和企业目前现有的IP电话技术互连互通,尤其突出的是通过软交换的APIs接口可以方便企业拓展自身的各项业务应用而不用考虑网络基础设施本身的限制。 本文首先分析了软交换技术和IP电话技术,在分析比较了现有的软交换协议的基础上,提出了使用MGCP协议来构建企业VoIP网络的思路,给出了呼叫控制模块的整体设计方案。设计中采用了分层次模型和客户机服务器模型,使得整个软件具有良好的可移植性和可扩展性。论文最后详细描述了基于MGCP协议的呼叫控制模块的设计实现。
陈蕾[9](2006)在《H.323网守地址解析和路由管理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因特网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电话服务的分组化已成为电信网络演进的主流方向,VoIP技术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各种VoIP产品大量推向市场,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VoIP的协议标准不断推陈出新,成为人们研究热点。尽管H.323面临SIP协议的冲击,但H.323标准最为成熟,市场占有率最高,并且适用于组建任何规模的IP电话网络。随着VoIP技术继续发展,H.323也在吸收其它相关协议的优点,不断促进自身更加成熟和完善。H.323网守处于体系结构的高层,提供对H.323端点和呼叫的管理功能,是IP电话网络系统中的重要管理实体。它主要提供地址解析、接入控制、带宽管理、区域管理和路由管理等功能。要构建一个稳定可靠的、实用的VoIP网,离不开H.323网守的管理。本文首先综述了IP电话的基本理论和H.323系统的结构,在此基础上对IP电话网守系统的主要功能及其工作流程进行了深入研究,设计出了基于IP电话的网守系统的总体结构。然后对网守系统中地址解析和路由管理技术进行了详细分析,总结了其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案,最后设计和实现了网守系统的地址解析和路由管理模块。本文通过对当前IP电话网守系统中地址解析和路由管理技术的分析,总结出其存在的问题:(1)地址映射表的查询效率低,地址解析时间长,解析能力和扩展性能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影响了单位时间内的呼叫接通率;(2)各个管理域之间呼叫的建立是通过网守来实现的,而目前的呼叫方式和标准还不完善,这使得出现了区域间的互通寻址问题;(3)网关数量的快速增长,对网关的操作维护变得愈加困难,网关路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难题。借鉴已经取得广泛成功的电信管理网经验成果,基于H.323协议的IP电话网络体系,针对网守地址解析和路由管理中存在的上述问题,逐一提出了解决方案,该方案使得网守系统能为区域间互通提供实时、简便的地址解析功能和路由管理,有效减少了整个IP电话网络体系的地址解析时间。为了验证本论文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在提高VOIP网守系统运行效率方面的有效性,本文还搭建了相应的网络测试环境,测试结果表明:本论文提出的方案具有比较好的效果,达到设计的要求。
王冠华[10](2005)在《基于软交换的企业级个人电话综合服务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如何在企业内部的Intranet上实现语音、传真、数据、视频等多媒体数据的传输是当前网络技术应用的热点。IP电话技术作为一种以IP网络为传输载体的语音、传真、数据综合通信技术,可以满足企业对语音和数据通信的需求,但传统的IP电话技术在网关容量、灵活性、扩展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限制了IP电话技术在企业的大规模部署和应用。 软交换技术是在IP电话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能够同时提供话音、视频和数据等多种业务的下一代网络NGN(Next Generation Networks)的核心技术。软交换技术独立于传送网络,主要完成呼叫控制、资源分配、协议处理、路由、认证、计费等主要功能,同时通过开放应用编程接口APIs方便扩充多种应用业务。 将软交换技术和企业IP电话网络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保护企业现有的各种网络基础设施的投资,而且可以和企业目前现有的IP电话技术互连互通,尤其突出的是通过软交换的APIs接口可以方便企业拓展自身的各项业务应用而不用考虑网络基础设施本身的限制。本文在分析企业IP电话技术的基础上,根据目前企业内部Intranet网络的建设和企业IP电话的应用实施情况,结合软交换技术的一些优点,提出了将软交换技术应用到企业IP电话网络的设计思想,给出了一个基于软交换技术的企业IP电话系统架构,并实现了该系统模型的基本功能。
二、企业内部IP电话网的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内部IP电话网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软交换的校园IP电话网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软交换简介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IP电话网规划设计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1.1 网络需求 |
2.1.2 当前网络现状及分析 |
2.1.3 核心设备和用户容量需求 |
2.1.4 可行性分析 |
2.2 通信规范 |
2.2.1 通信带宽流量分析 |
2.2.2 BHCA值计算 |
2.2.3 时钟和时间同步性 |
2.2.4 网络系统互通性 |
2.3 逻辑网络设计 |
2.3.1 组网结构设计 |
2.3.2 VLAN和IP地址规划 |
2.3.3 QOS规划 |
2.4 物理网络设计 |
2.4.1 SOFTX3000软交换设备 |
2.4.2 UMG8900通用媒体网关 |
2.4.3 iManager N2000综合网管 |
2.4.4 SE2200-SBC边缘控制会话器 |
2.4.5 核心设备配置 |
2.5 结论 |
第三章 IP电话系统实现 |
3.1 业务方案 |
3.1.1 基本电话业务 |
3.1.2 基本电话补充业务 |
3.1.3 多媒体应用业务 |
3.1.4 融合Internet的增值业 |
3.2 系统核心网和视讯融合方案 |
3.3 公私网电话通信方案 |
3.4 系统安全方案 |
3.4.1 数据安全实现 |
3.4.2 网络安全实现 |
3.5 系统可靠性方案 |
3.6 结论 |
第四章 系统测试与运维管理 |
4.1 系统测试方案 |
4.2 运维管理方案 |
4.2.1 网管系统 |
4.2.2 分权分域管理方案 |
4.2.3 远程维护方案 |
4.3 结论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A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3)中国联通内蒙古分公司VoIP网络部署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1.3 本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IP电话相关标准及技术实现 |
2.1 IP电话的基本组成及标准 |
2.2 一般的IP电话的组网图 |
2.3 传输协议 |
2.4 话音压缩标准 |
2.5 DTMF码的传送 |
2.6 控制 |
2.7 呼叫建立 |
2.8 目录服务 |
2.9 标准 |
第三章 VOIP现状及发展趋势 |
3.1 IP电话的关键技术 |
3.2 IP电话的现状 |
3.3 IP电话的发展 |
第四章 内蒙联通VOIP网络方案设计及部署 |
4.1 内蒙联通IP电话网络的体系结构 |
4.2 内蒙联通IP电话网的具体方案 |
4.3 网络总体架构 |
4.3.1 业务网设备选用及设置 |
4.3.2 带宽设置及网络容量 |
4.3.3 业务网的网络结构 |
4.4 内蒙联通IP电话运营网络功能结构 |
4.4.1 网关系统CISCOAS5300 |
4.4.2 网关守护系统(GATEKEEPER)CISCO7206 |
4.4.3 RADIUS认证系统CISCOSECURE |
4.4.4 目录服务系统 |
4.4.5 计费系统 |
4.4.6 增值服务系统 |
4.4.7 业务方式 |
4.4.8 业务流程 |
第五章 内蒙古联通VOIP网络优化 |
5.1 网络现状及问题分析 |
5.1.1 IP承载网络现状及问题分析 |
5.1.2 网关网现状及问题分析 |
5.2 网络优化方案 |
5.2.1 VOIP网络评估 |
5.2.2 网络调优的目的 |
5.2.3 网络调优流程 |
5.3 网络优化具体实施内容 |
5.3.1 承载网的优化 |
5.3.2 网关网的优化 |
5.4 VOIP网络优化总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IP电话网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背景和意义 |
1.2 论文期间工作 |
1.3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电信网络管理体系 |
2.1 TMN基本理论 |
2.1.1 TMN的基本概念 |
2.1.2 TMN的组成 |
2.1.3 TMN的功能结构 |
2.1.4 TMN管理的分层模型 |
2.1.5 TMN的管理功能 |
2.1.6 TMN的OSI管理系统 |
2.2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 |
第三章 IP电话技术简介 |
3.1 IP电话相关标准协议介绍 |
3.1.1 H.323协议 |
3.1.2 MGCP协议 |
3.1.3 H.248协议 |
3.1.4 SIP协议 |
3.2 IP电话网总体框架 |
3.3 IP电话网体系结构 |
第四章 中国联通IP电话网络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和方案设计 |
4.1 系统建设背景 |
4.1.1 中国联通IP电话网络现状 |
4.1.2 网管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原则 |
4.2 网管系统功能要求 |
4.2.1 拓扑管理 |
4.2.2 配置管理 |
4.2.3 性能管理 |
4.2.4 故障管理 |
4.2.5 安全管理 |
4.3 对若干重点问题的分析 |
4.3.1 拓扑/告警管理方案 |
4.3.2 数据采集接口方案 |
4.3.3 大容量数据处理 |
4.3.4 带内管理和带外管理 |
4.3.5 安全策略 |
第五章 IP电话网管的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架构 |
5.1.1 硬件系统总体架构 |
5.1.2 软件系统总体架构 |
5.2 各子系统设计 |
5.2.1 数据采集子系统 |
5.2.2 数据处理子系统 |
5.2.3 WEB应用子系统 |
5.2.4 拓扑告警子系统 |
5.3 接口设计 |
5.3.1 外部接品 |
5.3.2 内部接口 |
5.4 系统软件清单 |
第六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CNS-PE的CDR格式和配置 |
CNS-PE的CDR数据格式 |
CNS-PE的配置 |
附录2 主要数据表结构 |
核心数据库(COOKDB) |
配置数据部分(cmcookdb.sql) |
NNM相关配置(nnm.sql) |
性能数据部分(pmcookdb.sql) |
告警数据部分(fmcookdb.sql) |
应用数据库(APPDB) |
配置数据部分(cmapp.sql) |
告警数据部分(fmapp.sql) |
性能报表部分(pmapp.sql) |
资源数据部分(resource.sql) |
安全管理部分(security.sql) |
附录3 性能数据预处理设计 |
模块划分 |
接口设计 |
源数据与分析子模块之间的接口 |
分析子模块与入库子模块之间的接口 |
子模块详细设计 |
调度子模块 |
分析子模块 |
入库子模块 |
功能函数子模块 |
致谢 |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中国联通内蒙古分公司VOIP网络部署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课题背景 |
课题来源及主要工作 |
论文的组织 |
第一章 IP电话相关标准及技术实现 |
1.1 IP电话的基本组成及标准 |
1.2 一般的IP电话的组网图 |
1.3 传输协议 |
1.4 话音压缩标准 |
1.5 DTMF码的传送 |
1.6 控制 |
1.7 呼叫建立 |
1.8 目录服务 |
1.9 标准 |
第二章 VOIP现状及发展趋势 |
2.1 IP电话的关键技术 |
2.2 IP电话的现状 |
2.3 IP电话的发展 |
第三章 内蒙古联通VOIP网络方案设计及部署 |
3.1 内蒙联通IP电话网络的体系结构 |
3.2 内蒙联通IP电话网的具体方案 |
3.2.1 网络总体架构 |
3.2.2 业务网设备选用及设置 |
3.2.3 带宽设置及网络容量 |
3.2.4 业务网的网络结构 |
3.3 内蒙联通IP电话运营网络功能结构 |
3.3.1 网关系统CiscoAS5300 |
3.3.2 网关守护系统(Gatekeeper) Cisco7206 |
3.3.3 RADIUS认证系统CiscoSecure |
3.3.4 目录服务系统 |
3.3.5 计费系统 |
3.3.6 增值服务系统 |
3.3.7 业务方式 |
3.3.8 业务流程 |
第四章 内蒙古联通VOIP网络优化 |
4.1 网络现状及问题分析 |
4.1.1 IP承载网络现状及问题分析 |
4.1.1.1 网络结构 |
4.1.1.2 路由协议和策略 |
4.1.1.3 问题分析 |
4.1.2 网关网现状及问题分析 |
4.1.2.1 网络结构 |
4.1.2.2 问题分析 |
4.2 网络优化方案 |
4.2.1 VOIP网络评估 |
4.2.1.1 网络评估的目的 |
4.2.1.2 网络评估流程 |
4.3 网络调优 |
4.3.1 网络调优的目的 |
4.3.2 网络调优流程 |
4.4 网络优化具体实施内容 |
4.4.1 承载网的优化 |
4.4.1.1 IP承载网对话音质量的影响 |
4.4.1.2 承载网优化的主要内容 |
4.4.1.3 IP承载网性能指标详解 |
4.4.1.4 IP承载网优化方案流程 |
4.4.2 网关网的优化 |
4.4.2.1 网关设备对话音质量的影响 |
4.4.2.2 优化性能指标 |
4.5 VOIP网络优化总结 |
第五章 总结及对网络演进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成本的IP电话接入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IP电话的由来 |
1.1.2 IP网络相对于传统固话网的传输优势 |
1.1.3 积极发展 IP电话的重要性 |
1.1.4 现阶段 IP网与本地固话网互联费的结算方式及评价 |
1.1.5 基于成本的 IP电话接入费研究是确保网络畅通的根本保障 |
1.2 文献讨论 |
1.2.1 国内研究成果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1.3.1 论文研究方法 |
1.3.2 论文研究框架 |
1.4 研究限制 |
第二章 电信企业成本控制 |
2.1 电信企业成本控制的意义 |
2.2 电信企业成本控制现状 |
2.2.1 成本管理观念落后 |
2.2.2 成本管理范围过窄 |
2.2.3 缺乏透明的成本核算及监督机制 |
2.2.4 成本核算方法不能满足现实需求 |
2.2.5 人力成本控制方法欠妥 |
2.3 我国电信企业成本控制策略 |
2.3.1 树立正确的成本控制理念 |
2.3.2 建立适当的成本核算方法 |
2.3.3 运用有效的成本控制方法 |
第三章 IP电话成本构成及其成本性态分析 |
3.1 成本分类 |
3.2 IP电话成本计算 |
3.2.1 IP电话成本构成 |
3.2.2 成本分配依据 |
3.2.3 固定投资折旧年限的确定 |
3.2.4 IP网元成本分析 |
第四章 接入定价策略 |
4.1 目前我国通信网络互联互通定价方式 |
4.2 基于资费的定价策略的弊端 |
4.3 接入定价应考虑的因素 |
4.3.1 成本因素—电信业务特征分析 |
4.3.2 市场因素—电信市场竞争模式分析 |
4.3.3 用户因素—消费者需求分析 |
4.4 相关因素交叉互动,共同影响资费定价 |
4.5 基于成本的 IP网络接入定价原则 |
4.6 基于成本的 IP网络接入定价策略 |
4.7 小结 |
第五章 新接入定价对 IP业务经营发展的影响 |
5.1 成本领先 |
5.2 合作双赢 |
5.3 政策制定 |
5.4 实践意义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国内会议论文 |
期刊论文 |
(7)黑龙江省“十五”地震信息网VoIP技术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黑龙江省地震系统现状及需求分析 |
1.1 项目概况 |
1.2 网络和语音系统现状 |
2 总体设计方案 |
2.1 设计原则 |
2.1.1 先进与实用性。 |
2.1.2 高可靠性。 |
2.1.3 安全性。 |
2.1.4 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
2.1.5 标准化原则及兼容性。 |
2.1.6 易于管理和维护。 |
2.2 具体设计要求 |
2.3 方案设计原则 |
2.4 总体设计方案 |
(1) 黑龙江省地震系统VoIP解决方案。 |
(2) 下属单位VoIP解决方案。 |
3 设备配置 |
4 结束语 |
(8)基于软交换的企业VoIP-呼叫控制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基于软交换的VoIP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4 工作成果及论文结构 |
第二章 软交换技术研究 |
2.1 软交换的基本概念 |
2.2 软交换技术与下一代网络 |
2.2.1 下一代网络的特点 |
2.2.2 业务融合催生软交换 |
2.3 软交换的组织结构 |
2.3.1 软交换的功能结构 |
2.3.2 软交换的网络体系结构 |
2.4 软交换的主要技术 |
2.5 软交换技术的应用 |
2.5.1 业务支持能力 |
2.5.2 目前主要的应用方式 |
2.5.3 演进策略 |
2.5.4 服务质量保证 |
2.5.5 基于策略的网络管理 |
2.6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IP电话技术研究 |
3.1 基于H.323协议的IP电话系统 |
3.1.1 H.323协议栈 |
3.1.2 基于H.323协议的IP电话体系结构 |
3.2 基于SIP协议的IP电话系统 |
3.2.1 会话初始化协议(SIP) |
3.2.2 基于SIP协议的IP电话系统的C/S网络结构 |
3.3 基于分离网关的IP电话系统 |
3.3.1 分离网关思想 |
3.3.2 基于软交换的IP电话体系结构 |
3.4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基于MGCP协议的呼叫控制设计 |
4.1 用MGCP协议组建企业VoIP网络 |
4.2 MGCP协议 |
4.2.1 MGCP呼叫模型 |
4.2.2 MGCP的命令和响应 |
4.2.3 MGCP消息可靠传送机制 |
4.2.4 MGCP呼叫控制 |
4.3 基于MGCP协议的MGC整体设计 |
4.3.1 系统设计目标 |
4.3.2 软件开发平台及工具选择 |
4.3.2 MGC整体设计 |
4.4 呼叫控制模块总体设计 |
4.4.1 总体设计目标 |
4.4.2 软件的层次化设计 |
4.5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呼叫控制的实现 |
5.1 MGCP层的实现 |
5.1.1 MGCP协议栈底层实现 |
5.1.1.1 基本类的实现 |
5.1.1.2 基本类的一般使用方式 |
5.1.2 MGCP协议栈上层实现 |
5.1.2.1 基本功能 |
5.1.2.2 MGCP命令的有效性处理 |
5.1.2.3 MGCP命令的超时处理和重传 |
5.2 呼叫控制层的实现 |
5.2.1 主函数功能 |
5.2.2 消息分发函数功能 |
5.2.3 端点相关数据结构 |
5.2.4 基于事件的端点状态维护 |
5.3 系统运行及测试 |
5.4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今后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
(9)H.323网守地址解析和路由管理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的内容 |
1.3 研究的创新点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2 IP 电话概述 |
2.1 引言 |
2.2 IP 电话的产生及发展 |
2.3 IP 电话的相关协议 |
2.4 IP 电话的基本原理及其通话方式 |
2.4.1 IP 电话的基本原理 |
2.4.2 IP 电话的通话方式 |
2.5 IP 电话的关键技术 |
2.5.1 语音编码技术 |
2.5.2 信令技术 |
2.5.3 实时传输技术 |
2.5.4 QOS 保障技术 |
2.5.5 网络传输技术 |
2.6 IP 电话的发展前景 |
2.6.1 市场现状 |
2.6.2 发展前景 |
3 H.323 协议体系 |
3.1 H.323 协议概况 |
3.1.1 H.323 协议的产生与发展 |
3.1.2 H.323 协议的特点 |
3.1.3 H.323 协议栈 |
3.2 H.323 协议中的信令 |
3.2.1 H.225.0 RAS 信令 |
3.2.2 H.225.0 呼叫信令 |
3.2.3 H.245 控制信令 |
3.3 H.323 协议中的信道 |
3.4 H.323 的系统组成 |
3.4.1 系统组成的拓朴结构 |
3.4.2 H.323 系统区域 |
3.4.3 H.323 系统管理区的组网方式 |
3.5 H.323 协议的信令流程 |
3.6 H.323 协议体系的演进 |
3.6.1 网络的可扩展性 |
3.6.2 可靠性 |
3.6.3 “对等”到”主从” |
4 IP 电话网守系统的总体设计与实现 |
4.1 网守的需求分析 |
4.1.1 地址解析功能 |
4.1.2 呼叫接入控制功能 |
4.1.3 带宽控制功能 |
4.1.4 区域管理功能 |
4.1.5 附加可选功能 |
4.1.6 网守的主要性能指标 |
4.2 网守系统的设计 |
4.3 主要功能模块 |
4.3.1 RAS 消息处理模块 |
4.3.2 路由呼叫和控制信令模块 |
4.4 网守主程序 |
4.5 开发环境简介 |
5 地址解析和路由管理技术的研究 |
5.1 网守地址解析和路由管理的基本过程 |
5.2 网守地址解析和路由管理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 |
5.2.1 呼叫接通率低 |
5.2.2 存在区域间的互通寻址问题 |
5.2.3 网关路由问题 |
5.3 网守地址解析和路由管理技术中有关问题的解决方案 |
6 地址解析和路由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6.1 地址解析和路由管理模块的设计 |
6.2 地址解析和路由管理模块的实现 |
6.2.1 呼叫建立过程 |
6.2.2 实现流程 |
6.3 地址解析和路由管理模块中数据结构的设计 |
6.3.1 路由表 |
6.3.2 前缀码表 |
6.3.3 地址映射表 |
7 系统测试及结论 |
7.1 网守测试 |
7.1.1 测试环境 |
7.1.2 测试配置 |
7.1.3 测试项目 |
7.1.4 测试界面 |
7.1.5 网守的状态输出 |
7.2 测试结论及性能分析 |
7.2.1 测试结论 |
7.2.2 网守性能分析 |
7.3 需要改进的工作 |
8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独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10)基于软交换的企业级个人电话综合服务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企业IP电话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 |
1.2.1 企业IP电话的发展过程 |
1.2.2 企业IP电话的协议发展现状 |
1.3 软交换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1.3.1 软交换的发展历史 |
1.3.2 软交换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结构 |
第2章 企业IP电话技术分析 |
2.1 基于H.323的IP电话技术 |
2.1.1 H.323系统结构 |
2.1.2 RAS协议 |
2.1.3 呼叫控制信令协议 |
2.1.4 媒体通信控制协议 |
2.1.5 H.323呼叫控制操作流程 |
2.2 基于SIP的IP电话技术 |
2.2.1 SIP协议概述 |
2.2.2 会话描述协议(SDP) |
2.2.3 会话初始化协议(SIP) |
2.3 RTP/RTCP实时协议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软交换技术体系结构及其协议 |
3.1 软交换的基本概念 |
3.2 软交换网络体系结构 |
3.3 软交换的协议标准 |
3.3.1 MGCP协议 |
3.3.2 MEGACO/H.248协议 |
3.3.3 BICC协议 |
3.4 软交换的业务应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软交换技术在企业IP电话网的应用 |
4.1 企业IP电话网络的基本要求 |
4.2 软交换的平台无关性 |
4.3 软交换网络的服务质量保证 |
4.4 软交换的功能提供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软交换的企业IP电话系统的硬件部分设计 |
5.1 硬件部分功能分析 |
5.2 硬件部分模块划分 |
5.3 硬件部分实现方案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软交换的企业IP电话系统的软件架构设计 |
6.1 系统整体模型及模块划分 |
6.2 H.323控制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6.2.1 语音数据的采集和播放 |
6.2.2 语音数据的压缩和解压缩 |
6.2.3 协议栈信令消息的处理 |
6.2.4 IP语音数据包的发送和接收 |
6.3 信令控制模块的设计 |
6.4 媒体网关控制模块的设计 |
6.5 基本呼叫控制模块的设计 |
6.6 软件设计中的关键技术 |
6.6.1 多线程 |
6.6.2 Socket通讯 |
6.6.3 有限状态机技术 |
6.6.4 异步编程模式 |
6.7 软件开发平台及工具选择 |
6.8 系统的运行 |
6.9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今后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企业内部IP电话网的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井下IP网络扩播电话通讯系统[J]. 李正峰.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12(11)
- [2]基于软交换的校园IP电话网设计与实现[D]. 曾小兵. 云南大学, 2011(04)
- [3]中国联通内蒙古分公司VoIP网络部署及优化[D]. 张风华. 复旦大学, 2009(12)
- [4]IP电话网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军. 北京邮电大学, 2008(10)
- [5]中国联通内蒙古分公司VOIP网络部署及优化[D]. 常绍辉. 内蒙古大学, 2007(02)
- [6]基于成本的IP电话接入费研究[D]. 宋璐. 北京邮电大学, 2007(05)
- [7]黑龙江省“十五”地震信息网VoIP技术系统的设计[J]. 周浩.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6(05)
- [8]基于软交换的企业VoIP-呼叫控制研究与设计[D]. 梁锦华. 广西大学, 2006(12)
- [9]H.323网守地址解析和路由管理的研究与实现[D]. 陈蕾. 重庆大学, 2006(01)
- [10]基于软交换的企业级个人电话综合服务系统的研究[D]. 王冠华. 广西大学, 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