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在保持持续高速增长态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对经济进一步发展不利的因素,其中之一就是区域经济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探讨解决区域经济差距过大、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关键问题是要解决后发区域的发展问题。本文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的探讨,就是从后发区域的视角展开的:首先,本文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后发优势的相关理论观点进行了梳理,旨在为下面的论述提供理论基础;其次,界定了后发区域、区域后发优势等相关概念,并对区域后发优势的存在性进行了分析;再次,从微观层面(企业)、中观层面(产业)和宏观层面(政府),分别讨论了区域后发优势的实现机制,主要探讨了如何使区域后发优势从潜在的势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在分析过程中,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制度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等,对研究主题展开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
论文目录
内容提要0 导论0.1 问题的提出0.2 选题的意义0.2.1 选题的理论意义0.2.2 选题的实践意义0.3 研究方法与可能的创新点0.3.1 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0.3.2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0.4 论文的思路与基本框架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后发优势理论的文献综述1.1 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现实及原因1.1.1 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现实判断1.1.2 中国区域经济差距产生的原因分析1.2 后发优势理论及其在区域经济研究中的应用1.2.1 马克思主义后发展经济学思想1.2.2 后发优势理论的思想渊源及其发展1.2.3 国内后发优势理论的研究进展1.3 简要的结论与启示2 区域后发优势一般理论框架2.1 中国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2.1.1 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历史沿革2.1.2 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效应2.2 后发区域与区域后发优势2.2.1 先发区域与后发区域2.2.2 区域后发优势及其特征2.2.3 区域后发优势与比较优势2.3 区域后发优势的存在性分析2.3.1 区域资本后发优势2.3.2 区域技术后发优势2.3.3 区域制度后发优势2.3.4 区域结构后发优势2.3.5 小结3 区域后发优势的微观实现机制:企业层面的分析3.1 后发区域企业功能及其模式选择3.1.1 企业在区域经济中的主体地位3.1.2 后发区域企业的生存环境3.1.3 后发区域企业发展模式选择3.2 内生型企业及其集群式发展3.2.1 后发区域企业内部机制缺陷3.2.2 企业创新促进后发区域企业成长3.2.3 企业集群式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增长3.2.4 内蒙古乳业企业发展的启示3.3 植入型企业成长机制3.3.1 后发区域植入高技术企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3.3.2 植入型企业的发展模式4 区域后发优势的中观实现机制:产业层面的分析4.1 产业区域转移与后发区域发展4.1.1 产业区域转移的经济机制4.1.2 产业区域转移效应分析4.2 产业区域转移粘性分析4.2.1 劳动力跨区流动改变区域间的要素结构4.2.2 先发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产生“极化效应”4.2.3 先发区域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影响区域分工格局4.2.4 区域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4.3 后发区域承接产业转移的制度基础:一个实证分析4.3.1 指标的选取4.3.2 数据资料整理4.3.3 回归模型4.4 促进产业区域转移的政策选择4.4.1 先发区域促进产业转移的政策4.4.2 后发区域构建有利于产业转移的通道4.4.3 国家加强产业政策的扶持和引导5 区域后发优势的宏观实现机制:政府层面的分析5.1 地方政府行为目标5.1.1 地方政府及其经济职能5.1.2 后发区域与先发区域地方政府行为目标差异5.2 中央政府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职能5.2.1 中央政府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因5.2.2 公共产品供给均等化与财政转移支付5.3 政府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利益博弈5.3.1 地方政府竞争的效应评价5.3.2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关系5.3.3 政府利益博弈中的后发区域5.4 政府制度创新与后发区域发展5.4.1 加强中央政府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权威作用5.4.2 建立健全对地方政府的监督约束机制5.4.3 进一步完善财政分权体制5.4.4 提升后发区域地方政府管理区域经济能力6 结论和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6.1 本文主要结论6.2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参考文献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致谢论文摘要ABSTRACT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后发区域论文; 后发优势论文; 实现机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