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牙鲆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和干扰素调节因子7(IRF-7)的全长cDNA克隆与表达分析

褐牙鲆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和干扰素调节因子7(IRF-7)的全长cDNA克隆与表达分析

论文摘要

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之一,近年来,随着褐牙鲆人工养殖规模的快速发展,各种疾病随之发生,尤其是病毒性病害给我国牙鲆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对牙鲆免疫机理的研究对于控制牙鲆病害具有重要的意义。褐牙鲆属于低等脊椎动物,干扰素系统是其实现免疫防卫功能的重要分子基础。干扰素调节因子(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s,IRFs)-3和-7属于干扰素调节因子家族成员,它们是一类多功能的转录因子,在调节干扰素和干扰素刺激基因的转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褐牙鲆IRF-3和-7尚未被克隆。本文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 RACE)方法从褐牙鲆头肾组织中克隆出IRF-3和IRF-7的全长cDNA分子。IRF-3 cDNA有两种长度不同的变异体(GenBank登录号:GU017417,GU017418),它们是由Poly(A)加尾位点不同所致。褐牙鲆IRF-3 cDNA分子包含1404 bp开放性阅读框,编码464个氨基酸,5’非翻译区(5’UTR)长245 bp,长变异体3’非翻译区(3’UTR)长553 bp,短变异体3’UTR长327 bp。推断的IRF-3氨基酸序列中拥有DNA结合域(DBD)、IRF相关域(IAD)、丝氨酸富含域(SRD)等功能域。褐牙鲆IRF-7 cDNA(GenBank登录号:GU017419)由2032 bp组成,包括1293 bp编码区,编码430个氨基酸,5’UTR长84 bp,3’UTR长655 bp,推断的氨基酸序列也具有典型的DBD、IAD和SRD结构域。序列分析表明褐牙鲆IRF-3与IRF-7分别与其它脊椎动物的IRF-3与IRF-7有较高的同源性,进化分析将褐牙鲆IRF-3和IRF-7分别聚类于脊椎动物IRF-3和IRF-7分子簇,并同属于IRF-3亚家族。采用RT-PCR方法进行了IRF-3和IRF-7的组织分布研究。结果表明,IRF-3基因在体肾、脾和皮肤中表达水平较高,中等程度表达于食道、胃、肠、膀胱、·肌肉、头肾,而在脑、咽和性腺中表达最弱。牙鲆IRF-7基因在各个组织中都有较明显的表达,其中在脑、鳃、咽、食道、胃、肠和膀胱中呈现高水平的表达,在心脏、头肾、体肾、脾、性腺和皮肤中中等程度的表达。为了解褐牙鲆IRF-3和IRF-7基因的表达规律及其在干扰素信号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本文利用real time PCR技术检测多聚肌胞(PolyI:C)刺激和淋巴囊肿病毒(LCDV)感染对褐牙鲆IFN-I (GenBank登录号:AB511962)、IFN-γ(GenBank登录号:AB435093)、IRF-3、IRF-7、Mx(GenBank登录号:AB110446)基因在牙鲆细胞(FG9307)和头肾中的表达影响及并分析了它们的联动表达规律。研究发现,经PolyI:C刺激或LCDV感染牙鲆细胞后,IRF-3、IRF-7、IFN-γ和Mx基因均上调表达,而IFN-I基因的表达却没有检测到。在PolyI:C刺激细胞组中,IRF-3和IRF-7的表达峰值出现在24h,均约为对照水平的3倍;IFN-y的表达峰值出现在48h,为对照水平的4倍;Mx的表达峰值出现在48h,约为对照水平的7倍。在LCDV感染细胞组中,IRF-3和IRF-7的表达峰值出现在72h,分别是对照水平的7和6倍;IFN-γ在48h后开始检测到上调表达,于96h达到峰值,为对照水平的5倍;Mx的表达峰值出现在96h,约为对照水平的7倍。LCDV感染褐牙鲆后,IFN-I、IFN-γ、IRF-7和Mx基因在头肾组织中均上调表达。IFN-I的表达量于感染后3天达到最高峰,为对照水平的48倍;IRF-7、IFN-γ和Mx基因的表达量均于感染后5天达到最高峰,分别为对照水平的14、25和80倍;IRF-3则组成型地表达于褐牙鲆的头肾组织中,其表达水平不受LCDV感染的影响。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干扰素系统存在于褐牙鲆中,IRF-3和IRF-7,特别是IRF-7在褐牙鲆的抗病毒反应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项研究为深入了解褐牙鲆的干扰素信号系统、开展相关的转基因抗病育种及开发抗病毒药物等工作奠定了基础。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鱼类干扰素系统的研究进展
  • 1.1 鱼类干扰素的发现及其作用
  • 1.2 鱼类干扰素分子的分类及结构
  • 1.3 鱼类干扰素的作用机理
  • 1.4 鱼类干扰素诱导蛋白
  • 2 鱼类干扰素调节因子家族的研究进展
  • 2.1 鱼类干扰素调节因子的分类及分子结构
  • 2.2 鱼类干扰素调节因子的作用
  • 2.3 鱼类IRF-3和IRF-7的研究进展
  • 3 本项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褐牙鲆IRF-3和IRF-7全长cDNA克隆和序列分析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菌种及质粒
  • 1.2 主要设备与仪器
  • 1.3 主要试剂及溶液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褐牙鲆组织的获取
  • 2.2 总RNA的提取及质量检测
  • 2.3 cDNA第一链的合成
  • 2.4 核心片段的克隆及测序
  • 2.5 3'RACE和5'RACE片段的克隆及测序
  • 2.6 全长序列的克隆及测序
  • 2.7 序列分析与进化树的构建
  • 3 结果分析
  • 3.1 RNA样品的制备与质量检测
  • 3.2 核心片段的克隆及测序结果
  • 3.3 3'RACE片段的克隆及测序结果
  • 3.4 5'RACE片段的克隆及测序结果
  • 3.5 全长序列的克隆及测序结果
  • 3.6 IRF-3和IRF-7基因cDNA的序列分析
  • 4 讨论
  • 第三章 褐牙鲆IRF-3和IRF-7基因的表达分析
  • 1 褐牙鲆IRF-3和IRF-7 mRNA的组织分布研究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2.1 褐牙鲆各组织的获取
  • 1.2.2 引物设计
  • 1.2.3 总RNA的提取
  • 1.2.4 cDNA的合成
  • 1.2.5 RT-PCR分析
  • 1.3 结果分析
  • 2 PolyI:C刺激和病毒感染对IRF-3,IRF-7,IFN-I,IFN-γ,Mx基因的表达影响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细胞系及病毒株
  •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1.3 主要试剂及溶液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PolyI:C刺激和LCDV感染牙鲆细胞
  • 2.2.2 LCDV感染牙鲆鱼体
  • 2.2.3 总RNA的提取
  • 2.2.4 cDNA的合成
  • 2.2.5 Real-time PCR
  • 2.3 结果分析
  • 2.3.1 PolyI:C刺激牙鲆细胞后IRF-3,IRF-7,IFN-I,IFN-γ,Mx基因的表达
  • 2.3.2 LCDV感染牙鲆细胞后IRF-3,IRF-7,IFN-I,IFN-γ,Mx基因的表达
  • 2.3.3 LCDV感染褐牙鲆后IRF-3,IRF-7,IFN-I,IFN-γ,Mx基因的表达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科学家绘制褐牙鲆全基因组精细图谱[J]. 江西饲料 2017(02)
    • [2].中国水产研究院黄海水产所绘制褐牙鲆全基因组精细图谱[J]. 食品与机械 2016(12)
    • [3].黄海水产研究所绘制褐牙鲆全基因组精细图谱 揭示比目鱼变态发育的分子机制[J]. 水产科技情报 2017(01)
    • [4].癸甲溴铵对褐牙鲆的急性毒性及抑菌试验[J]. 海洋水产研究 2008(01)
    • [5].牙鲆养殖技术之一 舟山褐牙鲆亲鱼驯养、中间培育和促熟技术[J]. 中国水产 2008(01)
    • [6].计算机辅助分析冷冻前后褐牙鲆精子运动特征[J]. 海洋渔业 2019(01)
    • [7].对二甲苯对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的毒性效应研究[J]. 生态毒理学报 2018(03)
    • [8].全雌褐牙鲆稚鱼对硫酸铜和甲醛的耐受性实验[J]. 河北渔业 2013(10)
    • [9].大菱鲆和褐牙鲆腹水病的防治[J]. 齐鲁渔业 2008(07)
    • [10].舟山褐牙鲆亲鱼培育与催产技术研究[J]. 渔业现代化 2008(01)
    • [11].活泼与不活泼褐牙鲆尾部神经系统UI表达差异的研究[J].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8(08)
    • [12].野生与人工养殖褐牙鲆亲鱼微量元素组成的差异比较[J]. 渔业科学进展 2012(02)
    • [13].褐牙鲆、夏鲆及其杂交子代核型与DAPI带型分析[J]. 海洋科学 2014(03)
    • [14].大豆异黄酮对褐牙鲆免疫细胞功能的体外研究[J]. 水产科学 2018(01)
    • [15].国外渔业文摘[J]. 渔业现代化 2013(06)
    • [16].高温与性激素诱导对褐牙鲆kiss2和gpr54-2基因表达的影响[J]. 水产科学 2018(02)
    • [17].褐牙鲆幼鱼耳石上的外源Sr标记试验[J]. 江苏农业科学 2018(12)
    • [18].甲基汞在褐牙鲆幼鱼体内蓄积的组织特异性及其对免疫功能和生长的毒性作用[J]. 海洋科学 2019(05)
    • [19].大豆异黄酮对褐牙鲆头肾巨噬细胞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体外研究[J]. 水产科学 2018(06)
    • [20].褐牙鲆腹水症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灭活疫苗的研制[J]. 水产科学 2009(11)
    • [21].光照强度对褐牙鲆血浆皮质醇、渗透压和生化指标的影响[J]. 广东农业科学 2014(11)
    • [22].野生与养殖褐牙鲆亲鱼营养学分析与繁殖力的研究[J]. 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 2015(04)
    • [23].水体钙离子质量浓度对褐牙鲆幼鱼鱼体和耳石元素成分的影响[J]. 南方水产科学 2013(03)
    • [24].冰温结合保鲜剂贮藏对牙鲆鲜度和质构的影响[J]. 渔业现代化 2011(02)
    • [25].褐牙鲆耐热相关分子标记筛选及遗传多样性分析[J].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2(04)
    • [26].8种鲆鲽鱼种间遗传距离与杂交亲和性的相关性分析[J]. 水产学报 2010(02)
    • [27].褐牙鲆(♀)、夏鲆(♂)及其杂交子一代的ITS1序列特征分析[J]. 中国水产科学 2015(01)
    • [28].褐牙鲆生长性状的相关与通径分析[J].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0(06)
    • [29].饥饿胁迫对褐牙鲆皮质醇激素和非特异免疫的影响[J]. 广东农业科学 2012(24)
    • [30].褐牙鲆精子生理特性及超低温冷冻保存[J].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09(01)

    标签:;  ;  ;  ;  

    褐牙鲆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和干扰素调节因子7(IRF-7)的全长cDNA克隆与表达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