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采用琼脂扩散法从29株土壤放线菌中筛选出了2株具有较强抗真菌活性的菌株(P-127及1043)。采用多相分类方法对放线菌P-127及1043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菌株P-127的16SrDNA序列(获得的gene bank登记号为EU797798)与Streptomyces padanus有着最相近的进化关系,序列完全相同(同源性达100%),因此确定菌株P-127为Streptomyces padanus;菌株1043的16S rDNA(获得的gene bank登记号为EU864307)与许多链霉菌的16S rDNA序列有着高度同源性,确定该菌株为一株链霉菌。为了提高活性代谢产物的产量,对P-127及1043的基本发酵条件进行了考察。通过杯碟法检测不同条件下发酵液中抗生素的产量,确立了最适摇瓶发酵条件:(1)菌株P-127为种龄34h,接种量10%,摇瓶装液量40ml/250ml三角瓶,发酵周期为4天。(2)菌株1043为种龄40h,接种量10%,摇瓶装液量50ml/250ml三角瓶,发酵周期为6天。对菌株P-127及1043发酵液中的活性物质进行了热、酸碱稳定性研究;针对P-127菌体的活性代谢产物进行了pH纸层析、八种溶剂系统纸色谱试验,为初步确定该活性物质的理化特性提供了依据。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对P-127菌体的活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得到粗品。再利用制备型高效液相进一步分离纯化,获得了抗真菌活性物质的结晶,纯度较高,经分析型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含量超过97%,质谱显示该活性物质的分子量为670,紫外吸收波谱显示该活性物质具有多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特征吸收峰,结合该菌株的多相分类鉴定和文献检索,提示该活性物质可能是fungichromin。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ABSTRACT第一章 前言1.1 农药发展的必然趋势——生物农药1.1.1 农药分类1.1.2 化学农药的危害和发展受限1.1.3 生物农药的研究和应用进展1.2 农用抗生素的研究进展1.2.1 农用抗生素的开发模式1.2.2 农用抗生素的筛选策略1.3 放线菌的研究现状1.3.1 放线菌的分类鉴定研究1.3.2 放线菌的分离1.3.3 拮抗放线菌的筛选1.3.4 放线菌来源的抗菌活性物质研究1.4 本文立题依据第二章 抗真菌活性菌株的筛选2.1 材料2.1.1 菌种2.1.2 试剂2.1.3 实验仪器2.1.4 主要培养基2.2 方法2.2.1 活化菌株2.2.2 发酵液的制备2.2.3 抑菌活性测定2.3 结果与讨论2.3.1 活性菌株的生长情况2.3.2 抑菌活性检测结果2.3.3 目的菌株的确定第三章 菌株P-127及1043的多相分类鉴定3.1 材料3.1.1 菌种3.1.2 主要试剂3.1.3 主要仪器3.1.4 培养基3.2 方法3.2.1 形态及培养特征观察3.2.2 生理生化特性测定3.2.3 菌株P-127及1043的16SrDNA序列测定3.3 结果与讨论3.3.1 形态及培养特征观察3.3.2 生理生化测定结果3.3.3 菌株P-127及1043的16SrDNA序列测定分析3.3.4 鉴定结论第四章 菌株P-127及1043抗真菌活性物质理化特性与结构的初步分析4.1 材料4.1.1 菌种4.1.2 主要试剂4.1.3 主要仪器4.1.4 主要培养基4.2 方法4.2.1 菌株P-127及1043的发酵培养4.2.2 菌株P-127及1043发酵液的预处理4.2.3 发酵液热、酸碱稳定性研究4.2.4 活性物质的初步检测与理化性质的考察4.2.5 菌株P-127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4.3 结果与讨论4.3.1 菌株P-127及1043发酵条件的初步研究4.3.2 发酵液热、酸碱稳定性研究4.3.3 菌株P-127及1043抗真菌活性物质的初步研究第五章 结论参考文献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放线菌论文; 抗真菌抗生素论文; 菌种鉴定论文; 发酵条件论文; 分离纯化论文;
抗真菌活性放线菌的多相分类鉴定及代谢产物的初步分析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