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反腐败刑事司法制度改革研究——以司法能力建设为中心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诉讼法学
作者: 匡科
导师: 左卫民
关键词: 反腐败,刑事司法制度,司法改革,司法能力
文献来源: 四川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是系统研究我国反腐败刑事司法制度改革的博士学位论文,文章以司法能力建设为中心展开论述。在导论部分主要叙述选题意义和研究现状,初步提出本文的创新点,并对相关语词进行大致界定。正文共分十个部分,共十六余万字。 第一部分“改革的基本问题”:对改革的必要性、系统性以及改革的主要方面进行研究。提出将政治体制、司法体制和反腐败刑事司法制度作为统一的大系统进行研究的理论模式,有关反腐败的司法改革应在这一系统中综合协调进行,由于反腐败刑事司法制度本身具有特殊性和相对独立性,因此也可能先行单独改革。不过这种改革仍应注意协调性,可通过调整结构和优化功能实现,调整结构是为增强协调性,为功能发挥创造良好环境,功能优化是在结构既定的基础上,通过增加职能、创新机制、发挥潜能实现。经过分析,将体制、立法、机构、职能和运行机制问题,作为反腐败刑事司法制度改革的主要点位,为后文的论述提供基础理论框架。 第二部分“古代吏治司法制度的特征与启示”:对我国历史上的“吏治”司法制度,主要是御史制度进行研究。以治吏之法与治民之法分立为基础,提出“吏治诉讼分立”的观点,指出“治吏之法”在立法、机构和职能方面不同于“治民之法”,其中堪称政治文明遗产的理念和制度可以批判继承,为当代反腐败刑事司法制度改革提供历史支撑。 第三部分“域外反腐败司法制度的发展与借鉴”:对域外反腐败司法制度进行研究,总结国外反腐败司法制度的双重化特征,即在普通司法制度之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0. 导论
0.1 选题意义
0.2 文献综述
0.3 主要创新点
0.4 语词说明
1、改革的基本问题
1.1 改革的必要性
1.2 改革的系统性
1.3 改革的主要方面
2、古代“吏治”司法制度的特征与启示
2.1 导语:分立化特征
2.2 专设机构:御史机构与普通司法机构分立
2.3 注重立法:治吏之法与治民之法分立
2.4 强化职能:御史司法职能与普通司法职能分立
2.5 小结:启示与继承
3、域外反腐败司法制度建设与借鉴
3.1 导语:双重化与独立化趋势
3.2 建立健全机构:机构双重化
3.3 修订完善立法:立法双重化
3.4 注重能力建设:保持协调性
3.5 国际反腐败司法制度发展进程
3.6 独立的国际反腐败司法制度体系
3.7 小结:差距与借鉴
4、当代中国的反腐败刑事司法改革
4.1 改革的尝试
4.2 初次改革的回顾
4.3 再次改革的前瞻
5、体制改革:通过保持协调提升司法能力
5.1 总体构想
5.2 执政党纪检体制改革与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
5.3 监察体制改革与反腐败司法职能整合
5.4 组织协调职能的法治化
6、立法改革:通过修订法律提升司法能力
6.1 制订专门反腐败法
6.2 构建明确清晰的“正当法律程序”体系
6.3 建立特殊侦查措施体系
6.4 建立特殊证据规则
6.5 建立腐败财产控制和追缴制度
6.6 建立证人、举报人保护和激励制度
6.7 建立专门审判程序
6.8 建立特殊强制措施体系
6.9 建立配套的行政、民事诉讼程序和行政程序
7、机构改革:通过完善机构提升司法能力
7.1 类型分析
7.2 整合建立反腐败工作局
7.3 组建专门审判机构
8、职能改革:通过加强职能提升司法能力
8.1 总体分析
8.2 以调查职能强化侦查职能
8.3 以特殊侦查手段充实侦查职能
8.4 以“两规”、“两指”措施弥补刑事强制措施
9、运行机制改革:通过推进执行提升司法能力
9.1 提升发现能力
9.2 提升启动能力
9.3 提升组织能力
9.4 提升突破能力
9.5 提升取证能力
9.6 提升控制能力
9.7 提升合作能力
9.8 提升预防能力
10、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后记
发布时间: 2007-01-23
参考文献
- [1].民国时期新疆刑事司法制度研究[D]. 伏阳.中国政法大学2011
- [2].刑事司法平等论[D]. 初殿清.中国政法大学2009
相关论文
- [1].当代中国腐败问题研究[D]. 李勇.东北大学2008
- [2].政治腐败、认同危机与政府应对[D]. 鲁克亮.四川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