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角色理论视野下的农民主体性研究 ——以X村新农村建设为例

社会角色理论视野下的农民主体性研究 ——以X村新农村建设为例

论文摘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新世纪党和国家建设农村的重要战略部署。农民是农村建设的主体,应该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体力量。本文采用定性研究的方式,通过对河北省X村新农村建设个案的实地调查,以社会角色理论为指导,着重描述和分析了农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性的角色认知和角色实践,并分析角色认知和角色实践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想反映一些问题:农民是如何看待自身的主体性角色,如何践行这一角色;其角色认知和践行之问的差距,以此反映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状况,探讨了激发农民主体性作用的途径。不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和一事一议、村民自治的尴尬和村民权利意识的觉醒、二元社会结构,农民的分化和原子化以及农民对村干部的不信任为农民主体性研究提供了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背景。角色认知大体有两种类型,一是主动认知,一是被推举认知。农民通过与过去、乡村精英、同类农户和困难农户的比较获得角色认知。农户能全面的认识角色义务和角色行为,但履行义务、践行角色却存在各种现实的障碍。在类型学的关照下,依据不同的身份和角色获得方式,农户在责任任务、行为责任度、行为难度和行为特点等方面表现不同。农民的角色行为表现出紧张性行为与闲散性行为并存、角色惰性与角色积极性并存、责任性行为与谋利性行为并存的特点。运用分类的方法,能够客观的反映农民主体性的角色行为。正是由于角色应然状态与具体的践行情景的双重影响,导致了农民主体性角色认知和角色践行之间的差距。在国家治理农村方式转变的背景下,农村社会和农民已经逐步转变为利益社会和利益社会中的人。自组织能力的增强、敢于呈现矛盾和冲突、给予财力支持等行为反映了农民的强势化,但应辩证的看待农民的强势化。乡村精英是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应赋予他们相应的权力和声望。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3 相关理论
  • 1.3.1 社会角色理论
  • 1.3.2 实地观察法与无结构访谈法
  • 1.4 概念界定
  • 1.4.1 农民
  • 1.4.2 农民主体性
  • 1.5 研究内容与思路及研究方法
  • 1.5.1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研究的难点
  • 第二章 X村的基本情况及研究资料的收集
  • 2.1 对X村及当地农民现状的描述
  • 2.1.1 X村的地理、经济和社会状况
  • 2.1.2 X村村民组织结构
  • 2.1.3 X村村民的基本情况
  • 2.1.4 X村建设项目的决策和实施情况
  • 2.2 调查对象与访谈地点的选取及资料收集
  • 2.2.1 调查对象的抽取
  • 2.2.2 访谈或观察地点:被调查者家中或事件现场
  • 2.2.3 资料收集:多种方法并用
  • 第三章 农民主体性角色认知和角色实践的情景分析
  • 3.1 经济因素:国家不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与一事一议
  • 3.1.1 国家不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
  • 3.1.2 一事一议
  • 3.2 政治因素:村民自治的尴尬与农民权利意识的觉醒
  • 3.2.1 村民自治的尴尬
  • 3.2.2 村民权利意识的觉醒
  • 3.3 社会因素: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农民的分化和原子化和对村干部的不信任
  • 3.3.1 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 3.3.2 农民的分化和原子化
  • 3.3.3 村民对村干部的不信任
  • 第四章 农民主体性角色认知
  • 4.1 主体性的角色获得认知
  • 4.2 角色地位认知
  • 4.2.1 与过去相比
  • 4.2.2 与乡村精英相比
  • 4.2.3 与其他一般型农户相比
  • 4.2.4 与生活困难的农户相比
  • 4.3 角色义务认知
  • 4.4 角色行为认知
  • 第五章 农民主体性的角色实践
  • 5.1 农民主体性角色的类型差异分析
  • 5.2 农民主体性角色行为特点分析
  • 5.2.1 紧张性行为与闲散性行为并存
  • 5.2.2 惰性角色行为与积极性角色行为并存
  • 5.2.3 责任性行为与谋利性行为并存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主要结论
  • 6.1.1 角色分类:客观完整的反映农民主体性角色行为
  • 6.1.2 角色距离:农民主体性的角色认知到角色实践
  • 6.1.3 利益社会与社会利益中的人:农村社会与农民
  • 6.2 探讨与思考
  • 6.2.1 农民的强势化及其思考
  • 6.2.2 乡村精英:新农村建设的非正式领导力量
  • 6.2.3 理论启示:角色排斥
  • 6.3 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从高校教师的角色认知探讨师生关系建设[J]. 现代经济信息 2019(24)
    • [2].记者“新闻民工”角色认知的研究述评[J].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
    • [3].新媒体环境下职业记者的媒介角色认知与转变[J]. 西部广播电视 2015(14)
    • [4].校长在改造学校进程中的角色认知[J]. 中小学校长 2020(01)
    • [5].“两学一做”背景下高校学生党员的角色认知[J]. 文教资料 2017(02)
    • [6].教师在社会视域中的角色认知[J]. 教育实践与研究(C) 2017(02)
    • [7].明晰角色认知,实现从平庸向卓越的转变[J].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2(03)
    • [8].护理学生职业角色认知情况分析与教育对策[J]. 考试周刊 2010(23)
    • [9].新员工岗前培训角色转换与角色认知机制探索[J]. 广西电业 2017(03)
    • [10].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媒介角色认知与媒介素养的培养研究[J]. 科技展望 2016(13)
    • [11].中班幼儿性别角色认知的现状调查[J]. 江苏幼儿教育 2017(03)
    • [12].班组长的角色认知[J]. 现代班组 2009(03)
    • [13].护士自我角色认知与应对方式、身心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护理管理 2009(05)
    • [14].护士职业管理中的角色认知及引导[J].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9(03)
    • [15].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提升党员角色认知[J]. 共产党员(河北) 2017(10)
    • [16].中国警察角色认知现状的实证研究[J]. 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 2016(04)
    • [17].校长在改造薄弱学校进程中的角色认知[J]. 教师 2018(07)
    • [18].高中教师角色认知与教学行为一致性调查研究[J]. 学子(教育新理念) 2014(02)
    • [19].网络新闻从业者的媒介角色认知及影响因素——上海地区调查报告之三[J]. 新闻记者 2014(02)
    • [20].媒介环境与组织控制:调查记者的媒介角色认知及影响因素(上)[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2(09)
    • [21].改革开放30年来记者角色认知的变迁[J]. 当代传播 2008(06)
    • [22].论体育素养在教练员心理健康影响与支持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角色认知[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0(02)
    • [23].中国调查记者的媒介角色认知、变迁及影响因素研究[J]. 当代传播 2020(05)
    • [24].简论职业伦理视野下高校辅导员的角色认知混淆[J]. 西部素质教育 2018(22)
    • [25].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自身政治角色认知[J]. 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4(03)
    • [26].对反思型教师角色认知的探讨[J]. 中国电力教育 2014(20)
    • [27].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角色认知及履职理念[J]. 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19(02)
    • [28].新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部主任的角色认知[J]. 农业网络信息 2017(02)
    • [29].新任中学校长职业角色认知的调查研究[J]. 现代职业教育 2019(27)
    • [30].从家庭角色认知的变化看当今农村妇女地位的变迁[J]. 社会科学家 2008(07)

    标签:;  ;  ;  ;  

    社会角色理论视野下的农民主体性研究 ——以X村新农村建设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