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韦勒克文学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韦勒克,《文学理论》,文学性
韦勒克文学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袁春红[1](2019)在《韦勒克《文学理论》之意义与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叁个方面对韦勒克《文学理论》的意义与价值进行了阐述:1、倡导文学"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相结合;2、对文学研究中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叁个分支做了辩证的界定;3、坚定不移地捍卫文学的纯洁性。(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14期)
潘豆豆[2](2019)在《韦勒克《文学理论》的中国接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勒内·韦勒克,是西方20世纪杰出的文学评论家和文学批评史家。其代表着作《文学理论》传入中国后,引发了国内学者的诸多讨论和争议,同时对《文学理论》的解读和阐释也存在不少变化和创新。本文通过梳理《文学理论》在中国的接受状况,分析我们在接受过程中的思考,进一步反思西方文论在中国接受过程中的问题。研究《文学理论》在中国的接受,不仅要深入完整地解读文本的内涵,更要充分注意《文学理论》在中国语境中存在的阐释差别现象。通过分析和思考获得更多的学术启示,努力为中国当代的文论创新提供新的设想和理论视角。论文除绪论和结语部分外主要分为叁章,12个小节。第一章分为叁个小节。首先梳理和阐释了《文学理论》传入中国的历程和接受过程中的解读。20世纪60年代,我国对韦勒克的认识尚处于初级阶段,国内开始有了关于韦勒克的文字介绍,但这些文字介绍大多是把韦勒克作为批评对象的。国内学界对韦勒克及《文学理论》的宏观认识和比较客观的解读是在1984年后,随着《文学理论》第一个中译本的出版而开始的。《文学理论》在中国共有叁个汉译版本,分别是1984版、2005版和2010版,这叁个版本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前两个版本之间形式和翻译问题上的某些改动。第二章分为五个小节。详述《文学理论》一书中韦勒克的文学概念、研究方法在中国的接受和思考。韦勒克文学本体论的研究中心是作品本身,指导研究的方法是“透视主义”。最重要的一点是,韦勒克将文学研究划分为“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在文学研究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出现了“向内转”的思潮。第叁章分为四个小节。总结并重点分析《文学理论》的顺应性解读、“误读”现象,以及本土化的阐释,并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思考。接受《文学理论》过程中的误读并非贬义,而是中国学界在接受外来理论时基于中国特有环境衍生的适时反应,其中部分甚至是有意的、创造性的误读。随着解读的深入,其对当下中国的文论着作及其教材的反思和启示意义正显现出来。本文最后提出的“超越韦勒克”,就是力图在解读、吸收、借鉴和内化的基础上,使得中国文论呈现出多元性、对话性和批判性的面貌。(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3-01)
陆烨[3](2018)在《关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重新认识——读韦勒克等着《文学理论》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勒内·韦勒克的《文学理论》在20世纪西方文艺理论界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中"总体文学、比较文学和民族文学"一章对"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的概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比较文学的"名与实"辩护。本文通过细读文本,具体论述韦勒克对"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概念的解释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以期深入了解韦勒克的比较文学观,从而形成对"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的重新认识。(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8年36期)
张晓华,陈晓辉[4](2018)在《韦勒克文学理论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勒内·韦勒克的文学理论中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学思想,他认为世界各国和各种语言的文学都是一个整体,总体文学包含着"民族文学"和"国别文学",指出民族文学一旦被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所裹挟,就会表现出特有的片面性,并设置了判断文学的民族意识、民族题材和民族风格等判断民族文学的标准。这些文学理论对于我们从事文学研究、文学史写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准确诠释具有非常大的启示。(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研究》期刊2018年08期)
吴洁[5](2018)在《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的接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勒内·韦勒克与奥斯汀·沃伦合着的《文学理论》,自从出版以来,不仅在西方文学理论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发展。《文学理论》提出的有关于“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的划分,在80年代中国引起了激烈的讨论,并直接引发了文论界方法论上的革新。尤其是80年代兴起的新时期文学“向内转”这一风潮,无疑是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中得到的启发和理论支持。本文将从新时期文学“向内转”这一文学现象出发,重新评估《文学理论》一书对我国文学理论发展的重要影响,研究中国当代文论对《文学理论》中重要的文论观点的接受和变异。全文将以《文学理论》一书中与新时期文学“向内转”有关的理论观点为线索,进行解读。首先,本文主要介绍了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与新时期文学“向内转”之间存在的联系。然后梳理了传入中国后对于当代文论的影响,进而探究《文学理论》对于新时期文学“向内转”的指导意义。其中,具体从结构本体论、审美主义、“语言学转向”这几个方面,探究了《文学理论》中观点在新时期的发展和变异。(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8-03-12)
李茂[6](2017)在《对文学的作用和文学与社会关系问题的思考——再读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文学的作用以及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按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以下简称韦勒克)《文学理论》中的思路归纳了几种观点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文学最重要的是审美作用;"虚构性"、"想象性"是文学的本质;愉悦功能与思想、道德、知识、社会现实等不是共存,是交汇。(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7年30期)
魏泓[7](2017)在《论比较视阈的“透视”――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经典着作再赏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勒内·韦勒克首先在其《文学理论》着作中提出并界定了"透视主义"的概念,其"透视主义"渗透着发展、比较、辩证的方法论意识。《文学理论》一书充满着比较视阈的透视视野,内涵着整体多维透视、外部研究透视、内部研究透视与内外部的相互透视。作为经典的《文学理论》着作值得我们一再品读,其所蕴含的视野的穿透性、思维的深邃性、学术的创新性、思想的启发性值得深入赏析。(本文来源于《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魏泓[8](2017)在《论韦勒克《文学理论》的比较视阈及对中国文论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勒内·韦勒克的《文学理论》渗透着发展、比较、辩证的方法论意识。《文学理论》一书充满着比较视阈的透视视野,内含整体多维透视、外部研究透视、内部研究透视与内外部的相互透视。作为经典的《文学理论》着作值得我们一再品读,其所蕴含的比较视阈与思维对我国的文论建设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7年24期)
谢江祎[9](2017)在《韦勒克文学理论的“结构”概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西方着名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和比较文学家勒内·韦勒克(Ren6 Wellek,1903-1995)文学理论中的“结构”概念进行了系统地研究。“结构”是二十世纪西方哲学和文论中最常见的术语和概念之一,也是韦勒克文学理论最核心的范畴,它体现了韦勒克文论与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多元话语之间的密切联系。本文的基本观点是,结构主义语言学、英美新批评、现象学哲学与文论是韦勒克文论的主要学殖渊源,“结构”概念是韦勒克文论的核心范畴之一,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的结构本体论、结构层次论。本文同时还讨论了“结构”概念对后现代主义文论的超越,以及文学的“内部研究”在中国新时期的文艺理论中的话语变异问题。在研究的创新性上,本文对韦勒克文学理论中的一些易混概念进行了辨析,例如“材料、结构”说、“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等。同时,本文还对作为文学作品本体的“结构”与现象学意义上的“结构”之所以在韦勒克的文学理论中“汇合”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研究方法上,本论文采取了多维视野的研究,力图把韦勒克的“结构”概念放在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多元话语中加以研究,意在说明了它在二十世纪西方文艺理论中的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卢月风[10](2017)在《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与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论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随着思想解放潮流对文学的渗透,西方社会的各种文学创作与批评方法蜂拥而出,在一定程度上复归了五四时期自由、多元的文学格局。文论建构逐渐从文本"外部"走向"内部",逐渐打破以往文学研究中政治化视阈的界定,文学审美论取代了意识形态论和认识论等饱含政治功利性的价值取向,回到文学自身,文学的本体研究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在这一转型中,尽管学界对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在接受中根据具体语境有所变异,但其对当代中国文论建构的意义仍不容忽视。(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韦勒克文学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勒内·韦勒克,是西方20世纪杰出的文学评论家和文学批评史家。其代表着作《文学理论》传入中国后,引发了国内学者的诸多讨论和争议,同时对《文学理论》的解读和阐释也存在不少变化和创新。本文通过梳理《文学理论》在中国的接受状况,分析我们在接受过程中的思考,进一步反思西方文论在中国接受过程中的问题。研究《文学理论》在中国的接受,不仅要深入完整地解读文本的内涵,更要充分注意《文学理论》在中国语境中存在的阐释差别现象。通过分析和思考获得更多的学术启示,努力为中国当代的文论创新提供新的设想和理论视角。论文除绪论和结语部分外主要分为叁章,12个小节。第一章分为叁个小节。首先梳理和阐释了《文学理论》传入中国的历程和接受过程中的解读。20世纪60年代,我国对韦勒克的认识尚处于初级阶段,国内开始有了关于韦勒克的文字介绍,但这些文字介绍大多是把韦勒克作为批评对象的。国内学界对韦勒克及《文学理论》的宏观认识和比较客观的解读是在1984年后,随着《文学理论》第一个中译本的出版而开始的。《文学理论》在中国共有叁个汉译版本,分别是1984版、2005版和2010版,这叁个版本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前两个版本之间形式和翻译问题上的某些改动。第二章分为五个小节。详述《文学理论》一书中韦勒克的文学概念、研究方法在中国的接受和思考。韦勒克文学本体论的研究中心是作品本身,指导研究的方法是“透视主义”。最重要的一点是,韦勒克将文学研究划分为“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在文学研究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出现了“向内转”的思潮。第叁章分为四个小节。总结并重点分析《文学理论》的顺应性解读、“误读”现象,以及本土化的阐释,并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思考。接受《文学理论》过程中的误读并非贬义,而是中国学界在接受外来理论时基于中国特有环境衍生的适时反应,其中部分甚至是有意的、创造性的误读。随着解读的深入,其对当下中国的文论着作及其教材的反思和启示意义正显现出来。本文最后提出的“超越韦勒克”,就是力图在解读、吸收、借鉴和内化的基础上,使得中国文论呈现出多元性、对话性和批判性的面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韦勒克文学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袁春红.韦勒克《文学理论》之意义与价值[J].青年文学家.2019
[2].潘豆豆.韦勒克《文学理论》的中国接受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3].陆烨.关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重新认识——读韦勒克等着《文学理论》的启示[J].文教资料.2018
[4].张晓华,陈晓辉.韦勒克文学理论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启示[J].贵州民族研究.2018
[5].吴洁.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的接受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
[6].李茂.对文学的作用和文学与社会关系问题的思考——再读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J].北方文学.2017
[7].魏泓.论比较视阈的“透视”――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经典着作再赏析[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
[8].魏泓.论韦勒克《文学理论》的比较视阈及对中国文论的意义[J].名作欣赏.2017
[9].谢江祎.韦勒克文学理论的“结构”概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7
[10].卢月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与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论的建构[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