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邯郸市第二中学李趁良
内容摘要:新课程改革的趋势不可逆转,新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对每位教师尤其是对有长期教学经验的教师构成了不小的挑战。教学理念的更新要先行,很重要,但并不是难题;困难在于把新课改理念扎扎实实地落在教学的全过程。
各科教师都在探讨一个共同的话题:如何真正实现新的教学理念与新的教学实践的结合。一方面,日常教学中,部分教师以新瓶装旧酒,以不变的教学方式处理全新的教材,结果是新内容要讲,旧内容要补充,课时紧张进度慢,教师累、学生抱怨,有费力不讨好之嫌;另一方面,各类学科教学比赛之中,形式化的操作太多,真正对现实课堂教学起到帮助的东西又太少,被呼之为“秀课”。
本文将针对新课标现实教学中遇到的一些矛盾和冲突提几点建议,以促进高效课堂的建设。
关键词:高效课堂常规教学朴实自然不完美
高效课堂需要高效实用的教学常规作保证。追求完美,让教学各环节达到完美状态是每个教师的夙愿。正是这样的惯性思维,使我们的中学教学越来越复杂,教师和学生越来越累。令人眼花缭乱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纷繁复杂的学科资源的呈现,紧凑的课堂教学环节的设置,诱导学生走向答案的提问,以上种种是解放了还是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表面活跃的背后学生的心灵是否得到了启迪和触动?这些是作为一名中学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深思的问题。
相反,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思考,抱着朴实自然的态度,以“不完美”的方式进行资源整合、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乃至教学反思来促进教学生成和学习自主未尝不是一种新的教学尝试。
资源整合中以朴实自然的态度求效率。新的课程理念要求强化课标的纲领性,弱化教材的权威性,强调教材只是教学资源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收集、整合资源和开发课程的能力。面对大量的相关资源,取舍整合使用对教师而言是一项大工程。每堂课都要求教师进行富有创新的“原生态”创作,这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最高要求。而这一要求与教师的备课时间的有限性会造成强烈的冲突。我们发现,教师上一堂公开课,花在备课、制作课件的时间往往是一堂常态课的十几甚至是几十倍,这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要求教师每堂课都进行原生态创造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拿来主义是恰当的途径。因为资源共享是现代教育技术的本分而且也是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关键在如何拿来。笔者以为,在拿来中“朴实自然”是切实可行并有效度的态度和做法。一方面对从各种途径搜集到的素材根据课标要求、教学内容、师生实际大胆进行剪贴式嫁接采纳,也就是为了自身已经立起的骨架寻找美化的血肉,不求完美,但求实用。另一方面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上课时不要求整堂课采用完整的课件,可以用零件式的一两张PPT或者经典的素材片段,用以帮助突破重难点问题,也就是说不追求整堂课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的“纯度”,强调的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功能,强调的是资源有效的利用。不求一切创新,而讲究对现有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是朴实自然的教学态度和方法的实质所在。
教学设计中以“不完美”的方式求生成。教学设计是新课程实施对教师基本功的要求。有的教师认为教学设计应当越精细越好,力求预设达到滴水不漏的状态。可是,教师们也都明白预设与实际的课堂教学是有落差的,在课堂中原原本本重现教师脑海中设计好的过程几乎是不可能的,甚至有时候会完全背道而驰。因为参与教学过程的师生都是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也就是说教学过程是动态发展的。既然教学设计与实际存在之间的矛盾可能导致教学设计的落空,为何不换个角度思考,利用“不完美”的绝对性让设计保持粗糙,但恰当地预留出让教师与学生发挥的空间,鼓励动态生成呢?例如,在上“新时代的劳动者”这一框题时,涉及到劳动、就业、维权等众多的知识点,根据课标的要求,就业问题的重要性最突出,为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以问题法进行安排,提出三个问题:人们为什么要就业?我国目前就业形势如何?怎样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这样三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涵盖了就业这一知识点必须解决的问题。结果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令人振奋的场景,在讨论政府解决就业问题可以有哪些举措时,学生踊跃发表意见,他们的回答叫人兴奋,“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劳动者数量”“对下岗工人进行免费培训,对下岗工人自己创业实行减免税收政策”“公共场所设置如厕所停车位等增加就业岗位”……学生以“总理”的姿态进行发散性思维,提出了许多书本上并没有的合理化的建议。以貌似粗糙的简单的教学设计,却触动了学生的思维神经,减少了框架,换来学生智慧火花的喷发是值得的。
教学过程中以“不完美”的方式求自主。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变数多,生成多。高中新课程实验中,新的模块教学其内容含量是很大的,比如《经济与生活》模块在编写上以生活为逻辑体系进行了调整,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但教材仍是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也就是说内容虽进行了重新的组合,但含量并未减少。第一框题“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实际上把原先经济常识中六个课时的内容进行了浓缩,每个知识点都在。如何按要求在一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委实让人感到困难。于是大胆采用“不完美”原则,突出重点和难点进行精讲,其他知识进行蜻蜓点水式处理。比如,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在旧教材中是一个重点,而在新的教材中只是作为一个小小的探究问题出现,显然编者在有意淡化这个知识点,但后文的价值量等问题又必须以此为基础,既不能回避又有一定的难度,怎么办呢?决定用“不完美”方式进行处理,不展开全面深入的分析,用最简洁的语言告诉学生:关注商品的使用价值其实就是要关注商品的质量问题,关注商品的价值其实就是要关注商品的价格问题,并联系生活中消费者经常提到的物美价廉,其实就是指质量(使用价值)好价格(价值的表现形式)便宜。至于定义让学生自己去消化。不讲全,留下部分,大胆取舍,在重难点保证讲透的基础上把其余内容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既解决了时间不够的问题又符合课改的精神要求。
教学反思中以“朴实自然”的态度求提升。既然在资源整合、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都已经在朴实自然的态度下有了“不完美”,那么教学反思就大有文章可做。针对这些“不完美”处进行剖析,分析优劣点,从劣中提炼出问题变成一个个的小课题进行研究解决,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形成实践——理论——实践的良性循环。比如,刚接触新课程时就发觉课时安排紧张,但想增加课时显然是行不通的。为此,全集备组教师专门对内容含量大与课时紧之间的矛盾问题进行探讨,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尝试各种方式去解决,最后一致认为突出重难点进行精讲,其他内容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为此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必须相信学生,让学生多参与探究,多自主学习。再比如,反思中发现在课堂上师生互动一多,教学任务完成往往受影响,这一问题引发思考后的研究结论是,必须在问题设计上少而精,既典型又能解决重难点问题,所以要求教师要提高素质,不断钻研业务。这就是正面现实问题的朴实自然的求实态度,也正因为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个接一个的“不完美”,才促使教师保持旺盛的研究状态,推动他们迎接挑战,教学才有了勃勃生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才得以在反思和探索中不断提升。
面对新课改,学会多种视角看问题,思考问题,并尝试多种途径解决问题,应该是中学教师在教学改革中转型成中长的必然选择。
地址:邯郸市第二中学北校区高三文综办公室
邮编:056002
电话:0310——7180530;15230045393
电邮:lichenliang2956093@2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