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前驱体膜论文-张智敏,张成相,安康,刘强,张斯然

金属前驱体膜论文-张智敏,张成相,安康,刘强,张斯然

导读:本文包含了金属前驱体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纳米双金属催化剂,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CO氧化,氧化物助剂

金属前驱体膜论文文献综述

张智敏,张成相,安康,刘强,张斯然[1](2019)在《以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为前驱体构筑La-Ce氧化物修饰的Pt-Co纳米双金属催化剂及其对CO氧化的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PTO)可以将多种金属离子限域并均匀混合于钙钛矿晶格中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构筑氧化物修饰的纳米双金属催化剂团簇的新构想。以担载于大比表面积SiO_2上的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La_(1-y)Ce_yCo_(0.87)Pt_(0.13)O_3/SiO_2作为前驱体,将La、Ce、Co和Pt多种金属离子均匀混合并限域于PTO晶粒中,还原后得到Pt-Co/La-Ce-O/SiO_2催化剂;通过氮气吸附-脱附、XRD、H2-TPR和TEM等手段对Pt-Co/La-Ce-O/SiO_2催化剂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其对CO氧化的催化性能,研究了构效关系。结果发现,La-Ce-O-Pt-Co构成了纳米团簇,担载于SiO_2表面,形成了Pt-Co纳米双金属颗粒; Co修饰Pt提高了其催化活性,而添加Ce进一步改善了其催化性能。当Ce含量(y)为0.2时,催化剂La_(0.8)Ce_(0.2)Co_(0.87)Pt_(0.13)O_3/SiO_2的活性最佳,在120℃下即可实现CO完全转化,且在含体积分数15%H_2O及12.5%CO_2的气氛中仍具有较好的催化性能。稳定性测试表明,所制得的Pt-Co/La-Ce-O/SiO_2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抗烧结性能。(本文来源于《燃料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林琳[2](2019)在《以金属-有机框架材料为前驱体构筑MoS_2/MS(M=Zn/Cd)基复合光催化材料用于分解水产氢》一文中研究指出太阳光驱动的分解水制氢是当前生产氢能源最具有前景的方法之一。过渡金属硫化物由于其合适的禁带宽度以及宽的可见光吸收范围而成为一类理想光催化产氢催化材料,但由于单组分硫化物半导体用于光催化产氢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光化学稳定性、能量不匹配、电子空穴易于复合,因而,有必要通过半导体改性构筑高效的复合硫化物光催化剂。与传统无机半导体材料相比,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具有优异化学物理性质,且在其骨架中金属节点被有机配体高度有序间隔开,易于实现衍生化,而在光催化产氢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利用MOFs材料为前驱体,可在分子水平上简单且有效地设计并构筑具有可调变功能性的新型复合光催化材料。且此类MOFs多孔衍生物基光催化材料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充分暴露的反应位点,可调控的异质结界面及能带结构,方便了光生载流子与反应物之间通过孔结构充分接触,从而有效降低光生电子与空穴的复合,提高光催化产氢性能。本论文主要通过这一简单高效、分子水平上可控的MOFs前驱体法,设计并构筑新型硫化物复合光催化材料,用于光催化产氢反应。第一部分:采用核壳结构的MoS_2@Cd-MOF材料为前驱体,经硫化过程构筑了一种新型CdS/MoS_2异质结材料。由于Cd-MOF壳层厚度可控,经硫化后,被有机配体完全间隔开的高度有序的Cd~(2+)离子,可直接转化为CdS纳米颗粒,并在MoS_2花状片层结构上实现均一负载,与物理混合和沉积-沉淀法制备的MoS_2-CdS杂化物相比,这一异质结光催化材料具有大的比表面积,紧密结合且可控的的异质结界面,因而表现出更高的光催化产氢性能。优化CdS负载量,最高平均产氢速率可达5587μmol g~(-1) h~(-1)。采用PL光谱、莫特-肖特基曲线、光电流曲线、EIS曲线说明了CdS/MoS_2异质结中电子转移途径。第二部分:通过Zn-MOF/Cd-MOF复合物的硫化过程结合光辅助沉积技术构筑了一种新型MoS_2/ZnS-CdS复合光催化材料。其中,由于Cd原子半径较小,易与Zn-MOF发生离子交换,使得Zn与Cd元素可以均匀分散,实现一定程度原子尺度的混合,形成一定组分的Zn_xCd_(1-x)S固溶体界面。通过这一方法嵌入具有可调晶格常数和能带结构的界面结构,增强各半导体间的界面状态,从而加速载流子的分离与迁移。优化ZnS-CdS复合光催化材料中的Zn/Cd投料比,实现Na_2S/Na_2SO_3牺牲剂体系中,可见光辐照下最高平均产氢速率达5294μmol g~(-1) h~(-1)。光还原沉积MoS_2后,催化剂的稳定性及活性得以一定程度的提升。(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9-05-31)

陶弦[3](2019)在《探讨金属银(Ⅰ)前驱体的应用和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变革,透明电极已经广泛应用于信息显示、固体照明、太阳能电池等领域。银作为透明电极的应用具有不易碎、更耐化学腐蚀、高性能且持久耐用等优点。本文对目前银(Ⅰ)前驱体种类的发展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石化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张宜林[4](2019)在《前驱体定向合成金属钴纳米片及其吸波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应用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这些电子设备产生的电磁波会干扰其它设备正常的信息传递,降低生产效率,甚至会损坏人体的中枢神经,引发血液循环不畅,极大程度地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同时,在现代战争中,侦察探测技术的发展给武器的生存作战环境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发展高性能的隐身材料势在必行。为此,不少研究学者也对各种吸波材料进行了深入地探究。本文以典型的吸波材料—磁性金属钴为例,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探索了工艺条件对钴纳米片电磁参数和吸波特性的影响。(1)通过均相沉淀法合成了α和β两种晶相的六边形氢氧化钴纳米片。其中,α相氢氧化钴呈深绿色,微观上呈现出花瓣状,径向尺寸约为3~5μm,厚度约为100 nm,并且样品的均一性不易调控;而β相呈粉红色,微观下呈现出完整的正六边形片状结构,表面平整,尺寸均一,径向尺寸约为2~3μm,厚度约为150 nm,α相的高宽比会比β相的更大。(2)将制备出的α和β两种晶相的氢氧化钴前驱体采用氢气热还原法进行还原。对比研究了在400℃,500℃,600℃下的还原产物,探究了不同温度对材料电磁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β前驱体相还原后的样品能较好的保持片状形貌,约为3μm的径向尺寸和120 nm的厚度。其中β相前驱体还原后,得到了多孔的钴纳米片,在500℃下还原的样品有着最好的电磁吸波性能,最小反射损耗为-45 dB,对应的有效带宽为8.4 GHz。片状结构较大的高宽比使其各向异性和磁导率随之提升,突破了斯诺克限制,多孔结构能有效调节其介电常数,使其保持良好的电磁吸波性能。而α相前驱体在400℃,500℃,600℃叁个温度下还原后,样品均由前驱体的花瓣状变为颗粒状,对比同温度下还原β相样品,α相样品的电磁吸波性能明显要弱。(3)为了提升还原效率,改用微波氢气等离子体还原的方法,探究不同浓度的β相前驱体对还原后钴纳米片吸波性能的影响。相比于用氢气热还原,能量更大的氢等离子体的还原效率比氢气更高,且微波等离子体能够提升钴纳米片的磁晶各向异性。随着前驱体浓度的逐渐增大,逐渐由β相变为α相,同时由于α相自身的高宽比较大,无法维持其完整的六边形形貌而出现破损,表明并非高宽比越大,其吸波性能提升越明显。浓度为5 mmol/L的前驱体还原后的钴纳米片的最小反射损耗为-70.7 dB,比采用热还原得到钴纳米片要高。(4)采用溶胶凝胶法将纳米二氧化硅包覆在钴纳米片上形成核壳结构,以此来降低介电常数,改善复合结构的电磁吸波性能。探究包覆SiO_2量对复合结构吸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未包覆二氧化硅的钴纳米片,降低的电导率使其介电常数也有明显的下降,其最小反射损耗、有效带宽和带宽调节能力均有了显着提升。采用一系列浓度梯度的TEOS进行包覆,结果3.725ml/L浓度的TEOS包覆一次后,钴纳米片最小反射损耗达到了-53 dB。在最小反射损耗保持在极低值同时,它的有效带宽达到了5.1 GHz。而且包覆在外的二氧化硅隔绝了内部钴核与空气的接触,提升了自身的抗氧化性。(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期刊2019-03-25)

夏冬林,郭锦华,李云峰[5](2018)在《金属前驱体摩尔比对CZTS纳米晶微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热注入法制备Cu_2ZnSnS_4(CZTS)纳米晶,研究了金属前驱体摩尔比对所制备的CZTS纳米晶的晶体结构、化学组分、形貌及光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Cu∶(Zn+Sn)前驱体摩尔比在0.8∶1~1∶1范围变化时,所得到的产物为纯锌黄锡矿结构CZTS纳米晶。当Cu∶(Zn+Sn)≤0.7∶1时,产物的XRD图谱在(112)晶面衍射峰附近出现微弱的SnS杂峰。当Cu∶(Zn+Sn)前驱体摩尔比从0.9∶1变化为0.8∶1时,纳米晶的形貌主要为球形,少量为多边形;当Cu∶(Zn+Sn)前驱体摩尔比从0.7∶1减小到0.6∶1时,纳米晶的形貌主要有纺锤形及少量球形。所制备样品的光学带隙随着Cu∶(Zn+Sn)前驱体摩尔比的减小而增大,其带隙宽度在1.44~1.56eV之间变化。(本文来源于《人工晶体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李正平[6](2018)在《以ZIF-67为前驱体合成含钴金属化合物多孔纳米结构及其催化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孔金属化合物纳米材料由于金属化合物较高的催化活性和多孔结构,具有较多的活性位点,可作为理想的催化剂。金属有机骨架(MOFs)由于独特的形貌、有序的多孔结构、含有丰富的金属元素及有机配体,可作为合成多孔金属化合物纳米材料的前驱体。人们已经利用MOFs制备了各种结构和组成的多孔金属化合物纳米材料,然而,在设计合成复杂结构和组分的多孔金属化合物方面,仍缺少普适性的方法。本论文利用ZIF-67为前驱体,合成了一系列的含钴金属化合物纳米材料,为设计合成复杂结构和组分的多孔金属化合物提供了一种较通用的方法,并研究了相关材料作为多相催化剂的性质。1.含钴空心氧化铈十二面体的制备及其催化CO氧化的性质研究以合成的ZIF-67纳米晶为模板,与硝酸铈在乙醇溶液中回流反应制备了含钻氧化铺空心十二面体纳米结构。该空心结构壳厚度约为33 nm,由粒径3-4 nm的Ce02纳米颗粒堆积而成,BET比表面积约为128 m2g-1。在形成空心结构的过程中,硝酸铈水解在模板表面形成一层纳米CeO2壳,同时水解释放的H+使模板溶解。控制硝酸铈水解和ZIF-67纳米晶溶解的相对速度是获得形貌完好的空心氧化铈十二面体的关键。而且由于模板溶解释放的钻离子参与到壳的形成过程中,得到的氧化铈空心结构中含有一定量的钻元素。含钻氧化铈空心十二面体展现出良好的催化CO氧化的性质,在170℃时即可催化CO完全氧化为CO2且稳定性良好。通过对比发现良好的催化CO氧化性能可归功于空心结构、小的晶粒、氧缺陷和含有的钴元素。该工作提供了一种快速、低成本的方法合成新型空心十二面体结构的CeO2,拓宽了在温和的溶液条件下合成具有可控形貌的结晶金属氧化物的方法。2.ZIF-67为前驱体合成异质结构的多金属氢氧化物/CeO2纳米笼及其OER催化性质研究以合成的ZIF-67十二面体为模板,先加入硝酸锦,形成ZIF-67@CeO2核壳结构。然后将核壳结构与不同的混合金属硝酸盐在乙醇溶液中液相反应,合成了具有多孔空心十二面体结构的一系列Co基多金属(CoNi,CoFe,CoNiFe)氢氧化物/CeO2复合物。这叁种复合物纳米笼很好地复制了 ZIF-67模板的菱形十二面体形貌,具有夹心结构的外壳:中间为氧化铈,两边为双(多)金属氢氧化物。叁种复合结构均表现了良好的OER催化性质。多孔空心结构、CeO2良好的储氧能力、较好的导电性以及CeO2与氢氧化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其催化性质的提升。其中含有叁种金属的氢氧化物/CeO2复合空心结构由于多金属的协同作用展现出最好的OER催化性能。该工作提供了一种新颖的策略来引入氧化铈以提高氢氧化物的OER活性,并拓宽了设计合成具有更高性能的多组分空心结构的方式。3.ZIF-67为前驱体合成CoF2-C多孔复合材料及其OER催化性质研究利用ZIF-67纳米晶为前驱体,通过惰性气氛中热解反应,先合成含钴纳米颗粒的多孔碳(Co-C)结构,然后将其和HF反应,得到含有氟化钴纳米颗粒的多孔碳(CoF2-C)复合物。这是第一次使用MOFs为前驱体合成CoF2-C复合纳米材料,ZIF-67中的有机配体转化成的碳可以提高CoF2的导电性。我们对CoF2-C多孔复合结构进行了催化OER测试,发现其具有较好的OER催化性质以及良好的循环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5-31)

郑芳芳[7](2017)在《以乙酰丙酮盐为前驱体的高分散、抗烧结负载型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和表征及其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以探索通过简单的浸渍法制备高分散、抗烧结的催化剂为目的,以乙酰丙酮盐为前驱体制备了 Ni/SiO_2-acac、Rh-CeO_2/SiO_2-acac和Rh-Sm2O_3/Si02-acac催化剂。通过原位红外光谱(IR)、BET测试、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PR)、热重分析(TG-DTG)、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粉末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实验技术对催化剂的物相以及金属与载体、助剂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表征,并以甲烷部分氧化(POM)和甲烷二氧化碳重整(DRM)制合成气为目标反应对催化剂抗高温烧结性能进行了考察,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乙酰丙酮镍(Ni(acac)2)为前驱体采用简单的浸渍法即可制备出高分散、抗烧结的Ni/SiO_2催化剂。与Ni(NO_3)2或NiCl2制备的Ni/SiO_2催化剂相比,以Ni(acac)2为前驱体制备的Ni/Si02具有更高的分散度。原位红外表征结果表明,Ni(acac)2通过与SiO_2表面硅羟基形成氢键而高分散吸附于载体表面,只要Ni的负载量不超过~5%,均可保证Ni(acac)2以单层分散于SiO_2表面。TG-DTG表征结果表明,单层分散于SiO_2上的Ni(acac)2在空气中加热至350℃左右发生分解,由此生成的NiO物种具有良好的抗烧结性能,只要焙烧温度不超过800℃且Ni的负载量不超过5%,催化剂上的Ni物种的粒径均可保持在2.5 nm左右,粒径分布也较为集中。(2)在以乙酰丙酮铑(Rh(acac)3)为前驱体制备Rh/SiO_2-acac的基础上,通过分别添加乙酰丙酮铈(Ce(acac)3)和乙酰丙酮衫(Sm(acac)3)前驱体在Rh/SiO_2q中引入稀土氧化物CeO_2和Sm2O_3助剂制备出高分散、抗烧结的Rh-CeO_2/SiO_2-acac和Rh-Sm2O_3/SiO_2-acac催化剂,并将所得结果与以硝酸盐为前驱体制备的Rh-CeO_2/SiO_2-NO_3 Rh-Sm2O_3/SiO_2-NO_3进行比较。研究表明,Rh/Si02催化剂经高温焙烧或还原后Rh物种的颗粒出现明显团聚,加入CeO_2或Sm2O_3作为助剂可显着提高Rh的分散性以及抗高温烧结性能,进而使低负载量(0.025%)的催化剂在POM和DRM反应中表现出了良好的活性和稳定性,反应之后催化剂上的Rh粒子未出现明显团聚,平均粒径保持在~2.6nm。对催化剂制备机理的研究表明,在浸渍过程中,乙酰丙酮化合物主要通过与SiO_2表面羟基上的H形成氢键均匀分散于SiO_2载体表面。在比表面积约为480 m2/g的SiO_2表面,Sm(acac)3的最大单层负载量约为31%,对应于Sm2O_3的负载量约为15%。只要Sm(acac)3的负载量低于31%,均可保证焙烧后生成的Sm2O_3在SiO_2表面呈高分散状态,经800℃焙烧后也不发生团聚。相比之下,以硝酸盐为前驱体制备的Rh-Ce02/SiO_2-NO_3和Rh-Sm2O_3/SiO_2-NO_3催化剂在POM反应之后出现明显的烧结,从而导致催化剂活性的降低。H_2-TPR和XPS测试结果表明,催化剂上Rh2O_3的还原峰温随着CeO_2或Sm2O_3的加入逐渐向高温发生移动,与Rh/SiO_2相比,Rh-CeO_2/SiO_2-acac和Rh-Sm2O_3/SiO_2-acac的Rh 3d的结合能分别提高了约1.4eV和0.6 eV,说明Rh与助剂CeO_2和Sm2O_3之间存在强相互作用,进而促进了 Rh物种的分散并保证其在高温反应条件下不被烧结。通过对不同CeO_2负载量的CeO_2/SiO_2样品的H_2-TPR图以及H_2消耗量的分析发现,CeO_2/SiO_2-acac样品只有在CeO_2的负载量高于15%时才出现体相CeO_2物种的还原峰,而CeO_2/SiO_2-NO_3样品在CeO_2负载量为5%时就已出现体相CeO_2物种的还原峰。在还原温度不高于900 °C的条件下,CeO_2/SiO_2-acac上的表面CeO_2物种可基本被还原为Ce2O_3,但体相CeO_2物种只有部分被还原,与之相比CeO_2/Si02-NO_3上的体相CeO_2物种较容易被还原,其原因可能与Ce(acac)3分解生成的体相CeO_2的晶粒较大有关。(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7-05-01)

付蓉蓉[8](2017)在《金属有机骨架前驱体法制备多孔电极材料及其电化学储能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加剧迫切要求寻找清洁替代能源及其相关能量存储和转化技术。多孔碳、多孔氧化物及其复合材料是广泛应用于超级电容器和锂离子电池的电极材料。通常多孔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自组装法、纳米铸造法和模板法等,其中模板法又分为软模板和硬模板法。金属有机骨架(MOFs)前驱体法合成多孔功能材料属于硬模板法的一种,具有方法简单、成本低、可控性强等优点。该方法也是一种制备特殊微纳米结构电极材料的有效方法,通过对电极材料微观结构的调控和设计可以有效的提高电化学储能性能。本论文旨在研究开发一种以MOFs为前驱体,通过离子掺杂或高温碳化等方法来可控设计有机金属骨架、多孔碳、多孔氧化物及其复合电极材料的方法,以期能进一步提高材料的电化学储能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以溶剂热法制备了粒径在1~2 μm的MOF-5立方体颗粒,以其为前驱体在惰性气氛下进行高温炭化处理,得到保留前驱体形貌的分级孔结构ZnO/C复合材料。900℃下处理得到ZnO/C复合材料(ZC-900)的比表面积为2214.9 m2g-1,平均孔径为3.5 nm。将该复合材料作为电极材料测试了其在1MKCl的电解液中的电容性能,研究了热处理温度,形貌和孔径分布对电容性能的影响。电化学测试表明,ZC-900在10mVs-1下的比电容为206.3 F/g,在4A/g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000次后电容保持率为96.5%,表现出良好的循环寿命。可见高的介孔孔容和比表面积表现出较高的比电容和循环稳定性。通过一步溶剂热法制备了不同Ni掺杂量的FeNi-MIL88B-x(0≤x≤2.5)微纳米棒。随着Ni/Fe比的增加,孔道结构从致密相向开孔相转变,说明此时Ni2+取代了 MOFs骨架中的部分Fe3+,使晶格常数有所增加。同时添加Ni离子有效减小了微纳米棒的大小。电化学研究表明,随着镍离子掺杂量的增加,比电容从62F/g增加到230F/g(10mV/s)。锂电测试结果表明:在100mAh/g电流密度下FeNi-MIL88B-0.5首次放电容量达到了 490 mAh/g较Fe-MIL88B(370 mAh/g)提升了32%。为了研究基于MOFs前驱体多孔材料的电容性能,对MIL88B(Fe)和MIL88B(FeNi)样品分别进行不同温度炭化处理制备金属氧化物与碳的复合材料。XRD研究表明,600℃碳化分别得到Fe2O3/C和NiFe2O4/C复合材料,900℃则分别获得Fe/Fe3O4/C和FeNi/NiFe2O4/C复合材料。电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炭化后样品较前驱体具有更加优异的比电容和电容保持率。其中FeNi/NiFe2O4/C复合材料比电容达到163.5 F/g(10 mV/s),随扫速由10 mV/s增加至100 mV/s的电容保持率为87.15%。炭化复合材料优异的性能归因于电极材料均匀的颗粒度和纳米尺寸,保证了电解质溶液和电极材料的充分接触,缩短了离子的扩散距离。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基于甲酸配体的(Co、Mn、Ni)-MOFs及其双金属掺杂固溶体,系统研究了掺杂固溶体MOFs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电化学性能研究表明,[Ni3(HCOO)6]在10mV/s的扫速下的比电容达到 535 F/g,高于[Co3(HCOO)6](318.8F/g)和[Mn3(HCOO)6](180.5 F/g)。对于混合金属甲酸配体的MOFs材料,以CoNi-MOFs为例,CoxNi1-x(HCOO)6比电容明显优于单一金属甲酸配体的MOFs材料的比电容,其中[Co1.5Ni1.5(HCOO)6]比电容达到888.8 F/g(10mV/s)。对甲酸配体MOFs进行锂电测试,在100 mA/g的电流密度下,[CO1.5Ni1.5(HCOO)6]首次放电容量为1515 mAh/g 优于[Co3(HCOO)6](1181 mAh/g)和[Ni3(HCOO)6](1020 mAh/g)比容量。(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期刊2017-03-01)

戴光辉[9](2016)在《以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为前驱体煅烧制备规则孔径分布的介孔碳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C_(60)被发现以来,多孔碳材料一直是物理化学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随着石墨烯、C_(60)、碳纳米管等纳米碳材料的研究逐渐进入到应用阶段,介孔多孔碳材料也开始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是指由金属或金属簇和有机配体通过配位键相结合形成的有机多孔框架结构。得益于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的多样性,以金属有机框架为前驱体在不同温度及气氛条件下高温加热可以得到不同的分解产物,其中包括多孔碳材料、类石墨烯材料、碳杂化纳米金属颗粒或金属氧化物等。研究表明高温加热多种MOF前驱体可以在较低温度下获得高质量的多孔碳材料。本论文根据现有的研究报道,尝试通过对MOF前驱体的设计来定向制备具有窄孔径分布的介孔碳材料。基本的实验策略为:1、利用建模方法设计具有一定金属/碳比例的新型MOF前驱体并通过电子显微技术获得晶体结构模型;2、借助原位高温电子显微分析技术得到优化的碳化温度;3、再通过管式炉按优化温度加热前驱体以获得实验设计产物。本论文依据上述策略,完成了一种新颖的锰萘四甲酸MOF的设计与合成;对Mn-ntcda进行电子衍射断层重构分析获得合理的结构模型;通过原位加热实验获得最优锻烧温度;最终成功获得了锰/碳壳层复合产物及具有窄孔径分布的介孔多孔碳材料。(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6-12-01)

习囡,曾明华[10](2016)在《温和条件下以四核镍簇为前驱体自组装合成环状异金属高核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配位化合物的逐级组装过程研究是一个重大的科学问题,目前仍处于初步研究阶段并且发展较为缓慢~([1])。揭示配位簇的逐级组装过程能为配位聚合物及金属有机框架(MOFs)组装过程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我们课题组报道了以单核Ni为前驱体与钴离子在常温常压下组装成七核碟状簇~([2]),并用多种表征手段对反应过程进行跟踪与表征,推测其可能的组装机理为Ni_1→[M_2L_3]~+→[M_4(OH)_2L_4]~(2+)→[M_7(OH)_6L_6]~(2+)。在前期(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七届全国结构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期刊2016-11-16)

金属前驱体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太阳光驱动的分解水制氢是当前生产氢能源最具有前景的方法之一。过渡金属硫化物由于其合适的禁带宽度以及宽的可见光吸收范围而成为一类理想光催化产氢催化材料,但由于单组分硫化物半导体用于光催化产氢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光化学稳定性、能量不匹配、电子空穴易于复合,因而,有必要通过半导体改性构筑高效的复合硫化物光催化剂。与传统无机半导体材料相比,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具有优异化学物理性质,且在其骨架中金属节点被有机配体高度有序间隔开,易于实现衍生化,而在光催化产氢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利用MOFs材料为前驱体,可在分子水平上简单且有效地设计并构筑具有可调变功能性的新型复合光催化材料。且此类MOFs多孔衍生物基光催化材料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充分暴露的反应位点,可调控的异质结界面及能带结构,方便了光生载流子与反应物之间通过孔结构充分接触,从而有效降低光生电子与空穴的复合,提高光催化产氢性能。本论文主要通过这一简单高效、分子水平上可控的MOFs前驱体法,设计并构筑新型硫化物复合光催化材料,用于光催化产氢反应。第一部分:采用核壳结构的MoS_2@Cd-MOF材料为前驱体,经硫化过程构筑了一种新型CdS/MoS_2异质结材料。由于Cd-MOF壳层厚度可控,经硫化后,被有机配体完全间隔开的高度有序的Cd~(2+)离子,可直接转化为CdS纳米颗粒,并在MoS_2花状片层结构上实现均一负载,与物理混合和沉积-沉淀法制备的MoS_2-CdS杂化物相比,这一异质结光催化材料具有大的比表面积,紧密结合且可控的的异质结界面,因而表现出更高的光催化产氢性能。优化CdS负载量,最高平均产氢速率可达5587μmol g~(-1) h~(-1)。采用PL光谱、莫特-肖特基曲线、光电流曲线、EIS曲线说明了CdS/MoS_2异质结中电子转移途径。第二部分:通过Zn-MOF/Cd-MOF复合物的硫化过程结合光辅助沉积技术构筑了一种新型MoS_2/ZnS-CdS复合光催化材料。其中,由于Cd原子半径较小,易与Zn-MOF发生离子交换,使得Zn与Cd元素可以均匀分散,实现一定程度原子尺度的混合,形成一定组分的Zn_xCd_(1-x)S固溶体界面。通过这一方法嵌入具有可调晶格常数和能带结构的界面结构,增强各半导体间的界面状态,从而加速载流子的分离与迁移。优化ZnS-CdS复合光催化材料中的Zn/Cd投料比,实现Na_2S/Na_2SO_3牺牲剂体系中,可见光辐照下最高平均产氢速率达5294μmol g~(-1) h~(-1)。光还原沉积MoS_2后,催化剂的稳定性及活性得以一定程度的提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金属前驱体膜论文参考文献

[1].张智敏,张成相,安康,刘强,张斯然.以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为前驱体构筑La-Ce氧化物修饰的Pt-Co纳米双金属催化剂及其对CO氧化的性能[J].燃料化学学报.2019

[2].林琳.以金属-有机框架材料为前驱体构筑MoS_2/MS(M=Zn/Cd)基复合光催化材料用于分解水产氢[D].南昌大学.2019

[3].陶弦.探讨金属银(Ⅰ)前驱体的应用和发展[J].石化技术.2019

[4].张宜林.前驱体定向合成金属钴纳米片及其吸波特性的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9

[5].夏冬林,郭锦华,李云峰.金属前驱体摩尔比对CZTS纳米晶微结构的影响[J].人工晶体学报.2018

[6].李正平.以ZIF-67为前驱体合成含钴金属化合物多孔纳米结构及其催化性质研究[D].山东大学.2018

[7].郑芳芳.以乙酰丙酮盐为前驱体的高分散、抗烧结负载型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和表征及其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性能[D].厦门大学.2017

[8].付蓉蓉.金属有机骨架前驱体法制备多孔电极材料及其电化学储能性能的研究[D].宁夏大学.2017

[9].戴光辉.以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为前驱体煅烧制备规则孔径分布的介孔碳材料[D].吉林大学.2016

[10].习囡,曾明华.温和条件下以四核镍簇为前驱体自组装合成环状异金属高核簇的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七届全国结构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2016

标签:;  ;  ;  ;  

金属前驱体膜论文-张智敏,张成相,安康,刘强,张斯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