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实验性建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森佩尔,面饰理论,实验性建筑,材料
实验性建筑论文文献综述
王刚[1](2019)在《基于森佩尔面饰理论解读当代中国实验性建筑的材料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后,中国建筑创作实践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一方面受西方建筑文化的冲击,逐渐失去独特的地域特征;另一方面受图像时代、消费主义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图像化、商品化、符号化的趋势。面对这种趋势,一些中国本土建筑师展开了具有实验性质的创作实践,产生一批具有探索性的建筑创作实践作品,这些被称为中国实验性建筑。进入新世纪,建筑商业化、符号化的趋势依然存在甚至愈演愈烈,在这种背景下,研究建筑本体的内涵与表达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以中国部分本土建筑师的建筑本体探索为出发点,把建筑材料—建筑本体中的重要部分之一,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中国实验性建筑中的材料表现方面展开研究。本文对于中国实验性建筑材料表达的研究,主要基于森佩尔的面饰理论框架,森佩尔的面饰理论对建筑材料的表现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对当代建筑材料表现在理论指导上具有一定的启发价值。中国实验性建筑在建筑材料的表现上,呈现了很多具有价值的探索与实验成果,本文希望通过对中国实验性建筑材料表达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对当前建筑创作实践中材料的应用与表达,提供一定的思考与借鉴意义,为中国当代建筑创作实践之路的探索提供一点启发。(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丁光辉[2](2018)在《构建一种批评性话语 《时代建筑》与当代中国的实验性建筑》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批独立建筑师大胆探索实验性的建筑语言,试图挑战当时主流的建筑意识形态。《时代建筑》杂志积极介入他们的实践活动,为探讨实验建筑话语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文章回顾了这场"建筑运动"的来龙去脉,重点分析《时代建筑》杂志对新兴建筑师作品的讨论和评述,作者认为这些专题报道揭示了实验建筑话语的可能性及其局限,推动了建筑批评的繁荣和发展。(本文来源于《时代建筑》期刊2018年03期)
周蓓蓓[3](2018)在《以王澍作品为例对实验性建筑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内实验艺术的发展,实验性建筑不断冲击着中国当代建筑设计领域,并且涌现出一批实验建筑的代表性人物,王澍就是其中的一个。王澍的建筑设计风格既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又与西方前卫艺术理念精妙融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巧妙的处理好艺术多样性与差异性,使人们无限地亲近自然,重返自然,使建筑与自然诗意、和谐地共存。本文是对建筑师王澍的设计风格的解析,以及对中国未来城市建筑设计的思考。(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8年01期)
宋靖华,王亚琦[4](2017)在《实验性建筑生成设计课程教学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相对于传统的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国内缺少严谨的、系统的建筑形态生成逻辑的教学方法。武汉大学建筑学专业在硕士研究生中开展了关于形态生成逻辑的教学课程,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建立逻辑规则,并以参数化的设计方法作为形态生成的辅助手法,尝试摆脱简单模仿的创作状态,发现设计的原点,进而发展出原创性的生成设计方法。(本文来源于《新建筑》期刊2017年06期)
罗号[5](2016)在《当代中国实验性建筑建造材料的地域性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材料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是进行建造活动的基本条件。除去其物质性意义,它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充满着隐性的文化意蕴。同时材料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人类科技的发展水平。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整个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材料的发展史。而在建筑发展领域,材料的地位同样举足轻重,材料问题是建筑学的基本问题,同时材料也是建筑师进行建筑实践,传达设计思想的重要部分。建筑师通过材料的组合进行建造活动,从而将建筑的功能、空间、形式、结构、美等内涵和材料建造联系在了一起。当今世界,在全球化的影响以及现代主义建筑浪潮冲击之下,地域性作为建筑的基本属性之一,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建筑始终是根植于它脚下的那片土地,这就不可避免的使建筑与脚下的那片土地产生千丝万缕的关系。在这个背景之下,地方总是要参与到与外界的积极交流中去,这种地方性就有了新的含义,他已经不是封闭的了,而是开放的地方性了。这同时也给地域性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而当前中国的实验性建筑实践立足我国建筑发展现状,回归建筑本体,重视材料运用、地域文化与传统建造的传承,在探索如何用现代的建筑手法与施工体系进行建筑的传统底蕴与地方文化的表达方面做出了很多极具意义的探索。(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6-05-24)
周畅[6](2015)在《中国当代实验性建筑中的砖建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通过建构视角,对当代本国本土实验性建筑实践中的砖建构应用案例进行整理分析,解读砖建构在应用中的新方法。文中共挑选收录建筑作品近叁十案做为典型案例,以砖材料的空间建构方式为分析重点,整理其各具特色的建构模式与意义。其次,文章还将着重从力学逻辑和文化意义两方面,深层次挖掘当代中国试验性砖建构作品背后支撑:一方面,砖建构在建筑角色中的变化首先取决于其是否参与承重体系,由此展开说明砖建构在建筑力学地位上的叁种结构角色:承重结构、填充结构、以及包裹式外表皮结构;另一方面,通过历史信息与美学价值两个角度为线索,多层次解释了当代中国砖建构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所在。最后,总结当代中国的砖建构发展模式,论述其发展方向的可能性;同时,重新思考和审视当代中国实验性砖建构中所暴露出的矛盾,尝试启发设计者对砖建构应用进行更多探索。本文的目的并非比较砖建构方式之间的优劣,也非要将其简单分归,而是希望在诸多可能性中把握核心价值所在。同时,论文对“砖”范畴的限定将保持相对开放态度,以包容的姿态和宽松的条件,着力阐述其空间建构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期刊2015-05-25)
刘又嘉[7](2014)在《从“实验”到“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21世纪以来的我国的建筑面貌正发生着翻天覆地地变化,外来建筑师和建筑技术进入中国建筑市场,带有本土文化的建造技艺正在流失。在这种纷繁复杂的背景下,实验性建筑活动格外引人瞩目,这个现象现在正进行着关于中国现代建筑营建的实践,用“作为抵抗的建筑学”来对抗均质化的设计和面无表情的城市呈现。中国本土建筑的面貌正因为实验建筑师和实验性建筑的出现而焕发出光彩。建筑艺术是通过建筑物的材料得以实现的,建筑的灵魂在于材料和细部的设计。但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分工进一步明细,造成建筑在建造过程中“想”(设计师)和“做”(施工者)分离。我国许多建筑师对材料认识不清,甚至不愿意去主动了解材料。相对比地,在建筑材料的表达与建造方面,实验性建筑师通过实验建筑有自己的解答和探索。在此背景下,本文对实验建筑中的材料表达策略手法进行归纳总结。并讨论其对实践建筑的影响机制以及实践中的材料策略。首先讨论当前中国建筑的大环境以及中国本土建筑师的成长历程,外来建筑技术的革新冲击本土建筑技术及实践。本土建筑师在这个新时代长期处于信息知识爆炸所带来的茫然状态中,大部分建筑师对于建筑表现中材料处理处于麻木被动的状态。相较于此背景,实验建筑师群体的活跃具有警示和带动的作用。接着对本文所讨论的实验性建筑以及建筑表现材料范畴进行定义。随后通过梳理建筑材料相关理论以及有关建筑材料的当代实践,强调材料与建筑设计的相互依托的关系,表达建筑师的设计与选择和材料最后的效果呈现有直接且深刻的关系。进一步研究建筑的材料表达,将全球范围内建筑材料表达的发展趋势和设计要素进行梳理。界定实验建筑师群体,通过对实验建筑师的分类将这个群体的组成以及各自面对的实践状况进行深度剖析。并对我国实验建筑师群体现阶段的实践背景、理论水平等同西方先锋建筑师作比,了解这个群体的定位和历史使命。介绍中国本土实验建筑中表现出的建筑师材料实践策略,通过实例分析揭示实验建筑师的材料表达手法,以及他们在面对建筑材料发展趋势时使用的各种独特处理手段。并对这些手法策略的局限和进益做进一步的评判。从“实验”回到“实践”,在本土绝大多数的建筑实践中,建筑选材和设计并非总能随心所欲,建筑师要受到诸如经济、功能、历史人文以及施工技术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如何利用这些条件限制达到材料技术与建筑的融合是实践建筑师需要思考而解答的问题。面对材料建筑师始终应当保持积极和探索的态度,这是建筑设计的基本。主动面对材料工艺、积极运用材料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应用高新材料和智能材料是作为当代建筑师应保持的态度。行文最后结合作者本人参与的某老年养护楼建筑设计,叙述当面对实际项目以及具体的问题时如何选取和处理材料,并探讨这次实践中的优劣之处、思索如何改进。(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4-05-01)
上官果果[8](2013)在《中国当代实验性建筑的地域性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性建筑最初是1999年北京承办世界建筑大会时,由艺术评论家王明贤提出来的,发展至今已有十多个年头,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实验性建筑的最大特点是实验性或者是探索性。他们极具个性,还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例如理念和实践的创新、以人为本、由思想开明的人赞助、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现代建筑语言、极简抽象主义、艺术家的参与等等特点。近年有很多人关注实验性建筑,他们更多的是将视点放在实验性建筑的批判性、边缘性这些特点上。但是,实际上实验性建筑在回答建筑的现代性与地域性问题时,给出了全新的解答。经研究发现,实验性建筑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些中青年建筑师在“寻根”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运用各种方式去解答现代建筑如何体现传统地域文化问题的过程。因此本文是在已有的不多的研究基础上,用地域性的视野去审视这一活跃的人群及其建筑表达。论文正文部分的结构:绪论部分首先明确论文的大背景是建筑的地域性、论文研究对象群体——实验性建筑、论文的特点或者论文的创新点、论文研究的意义及方法。本文属于一种现代建筑的地域性分析研究。第二章分作两个部分。首先要对建筑地域性理论做一个背景介绍,明确历史上大体的理论发展脉络。第二部分首先对同样悠久历史的人口大国印度的本土建筑师的地域性探索进行基础介绍。然后目光回到本国,对20世纪以来的中国现代建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有关地域性建筑的背景进行梳理,为实验性建筑的地域性现象起到对照作用。第叁章到第五章是分别从空间、形式以及建构叁个方面来分析实验性建筑的地域性。每一章的结构统一为两节:第一节是对建筑的地域性研究从上述叁个方面展开的总体背景梳理,在这里会了解到后面第二节几个小节的之间的结构逻辑。第二节则是对实际案例分析后总结出的如何体现地域性的做法。(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3-06-01)
张轶伟[9](2012)在《中国当代实验性建筑现象研究—十年的建筑历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性建筑作为当下十年一个特定的建筑现象,保持了舆论和实践方面的较高热度,然而实验性建筑的源流、内涵、外延和真正的影响却很少被深入和理性地研究。显然作为中国当下活跃、具有争议而又不断被重新定义的建筑现象,建筑界值得对此进行更为系统和客观的研究和反思。实验性建筑的产生和发展都与当下全球化趋势的影响、消费文化的盛行和中国本土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体制革新等外部因素都有着密切联系。作为一个外力催生的建筑变革,只有理解和剖析这种介于模仿学习和模仿创新阶段之间建筑探索的形式和本质,我们才能更为准确地定位和认识实验建筑,更为系统和全面地认识其时代特征和必然性。本文基于以上立场,通过从历史沿革、产生背景、直接成因、代表人物、发展方式、作品剖析、外部现状和内部局限等多方面对新世纪至今十余年来实验性建筑的发展情况作了较为客观和系统的综述,并以开放和发展的视野来重新审视当下的实验性建筑师,并分析时代赋予他们的新特征和其自身的变革。同时撇开舆论的浮云和市场的炒作,以具体的数据统计和建筑的实态分析,从一个更为长远和批判的维度来分析实验性建筑的局限性和滞后性。最后通过对实验性建筑现象正反方面影响、不同层面意义的阐述来揭示其媒体和建筑学意义的差别,剥离所谓“实验”称谓的外壳,分析其真正的内核与本质,并指出其对中国当下建筑发展的作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期刊2012-05-28)
唐康硕[10](2007)在《当代中国实验性建筑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了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建筑界在西方现代建筑思想和国内实验性艺术影响之下,对当时主流建筑文化的一些质疑和反思的现象。并详细介绍了在这种反思之下,实验性建筑现象在一个远离传统建筑中心话语的区域产生和发展的历程。在对当代中国实验性建筑现象的出现进行系统性的梳理之后,文章归纳了实验性建筑的基本特征:由于对长久以来的意识形态和美学体系的怀疑,所以它具有先锋性;而对于泛滥中国的商业化和符号的后现代的否定也使其具有批判性;实验性一直存在于一些少数的设计实践中,并没有在主流建筑话语内部发生发展,因此它也具有边缘性;实验性本身的范围和理论的不确定又使它具有了开放的特征。文章随后介绍了实验性建筑在理论研究层面的主要成果,包括对建筑本体认识的提议和对城市理论新的见解,还有在观念的层面上对建筑认识的拓展。接下来用实例阐述了理论研究指导下的实验性建筑实践。然而,当代中国实验性建筑现象在自身理论层面和社会领域方面有着根本的矛盾性和不足性。文章在对其存在的内、外部矛盾和不足给予了充分的分析后,提出了相应的理论对策:为了弥补社会性不足而在社会机制建立和基本目标研究方面进行拓展,并通过一个权宜的理论话语指导建筑创作。在对当代中国实验性建筑现象进行完善的分析-介绍-再分析之后,文章总结了其探索的积极意义,并从设计策略和创作方法两个角度归纳了实验性建筑研究对我们今后的建筑设计的指导和启示,然后用代表建筑师的实例来阐述实验性建筑从理论的设计出发点到具体设计手法的运用过程。其次,文章用实例论证了实验性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下的转化和继续发展的必然性,最后,我们对建筑学的今后发展趋势做出了一些预见和设想。(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07-07-01)
实验性建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批独立建筑师大胆探索实验性的建筑语言,试图挑战当时主流的建筑意识形态。《时代建筑》杂志积极介入他们的实践活动,为探讨实验建筑话语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文章回顾了这场"建筑运动"的来龙去脉,重点分析《时代建筑》杂志对新兴建筑师作品的讨论和评述,作者认为这些专题报道揭示了实验建筑话语的可能性及其局限,推动了建筑批评的繁荣和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实验性建筑论文参考文献
[1].王刚.基于森佩尔面饰理论解读当代中国实验性建筑的材料表现[D].华南理工大学.2019
[2].丁光辉.构建一种批评性话语《时代建筑》与当代中国的实验性建筑[J].时代建筑.2018
[3].周蓓蓓.以王澍作品为例对实验性建筑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8
[4].宋靖华,王亚琦.实验性建筑生成设计课程教学实践[J].新建筑.2017
[5].罗号.当代中国实验性建筑建造材料的地域性表达[D].西南交通大学.2016
[6].周畅.中国当代实验性建筑中的砖建构研究[D].华侨大学.2015
[7].刘又嘉.从“实验”到“实践”[D].重庆大学.2014
[8].上官果果.中国当代实验性建筑的地域性分析研究[D].浙江大学.2013
[9].张轶伟.中国当代实验性建筑现象研究—十年的建筑历程[D].深圳大学.2012
[10].唐康硕.当代中国实验性建筑现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