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村小说正在悄然崛起,出现了一大批关注农村现实的力作。其中,孙惠芬的乡土书写别具特色,她打破了当下小说创作中要么社会化,要么个人化的矛盾,在社会化与个人化的双向触摸中建立起自己的园地。特别是女作家的性别体认,使其在描写笔下的乡土人物时,带来独特的女性之看。本文通过文本分析来解读孙惠芬的作品。第一章首先从整体上论述作者是如何在社会化与个人化之间构建起自己的乡土表达方式的。融入社会和远离主流是其创作呈现出来的鲜明特色。一方面,她把女性放到社会变革的大题和男性群体的关系之中,在社会性中考查性别;另一方面,作品又呈现出远离主流政治的日常性,通过带有自我成长印记的自传式书写和家族叙事来考察凡俗生活里女人之间,亲人之间的人性倾轧。第二章分析孙惠芬笔下的乡土女性塑造。通过时代变革中的女性命运和女人在私人生活中的欲望故事这两个方面来看孙惠芬如何在二元共融的女性视角下来书写乡土女性。第三章通过对社会变革下男性的生存状况和男人在工业化时代的情感诉求这两个方面的分析来考察孙惠芬独特的女性视角下的乡土男性世界。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孙惠芬长篇创作经验来源的思考[J]. 文艺争鸣 2020(05)
- [2].解读作家的精神密码——读孙惠芬散文集《他就在那儿》[J]. 当代作家评论 2020(04)
- [3].成长的寻找——读孙惠芬的《寻找张展》[J]. 当代作家评论 2018(01)
- [4].孙惠芬的冒险出走,以及张展的两位援军[J]. 当代作家评论 2018(01)
- [5].孙惠芬的“变”与“不变”——评《后上塘书》[J]. 当代作家评论 2016(04)
- [6].全球化进程中的乡土寓言写作——孙惠芬《后上塘书》和关仁山《日头》合论[J]. 当代作家评论 2016(04)
- [7].在心理学的荒芜之处探寻心灵——孙惠芬的《生死十日谈》对乡村个体精神空间的呈现[J].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015(04)
- [8].90后的精神还乡:寻找、救赎与成长史——浅论孙惠芬《寻找张展》[J]. 鸭绿江(上半月) 2020(01)
- [9].孙惠芬的诗[J]. 长江文艺 2020(02)
- [10].我心中永远不忘的长征[J]. 民族文学 2016(12)
- [11].苦难与救赎——孙惠芬《生死十日谈》论[J]. 青年文学家 2017(24)
- [12].孙惠芬小说的心里戏剧[J]. 作家 2015(18)
- [13].选择背后的人生冷暖——试论孙惠芬笔下乡村女性的人生选择[J]. 金田 2013(03)
- [14].乡村女性的城市梦——评孙惠芬小说《后上塘书》[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8(09)
- [15].乡村个体存在的探寻——孙惠芬小说创作简论[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 2015(08)
- [16].“出走”与“还乡”——孙惠芬访谈录[J]. 朔方 2018(06)
- [17].地域文化精神:孙惠芬对萧红小说的继承与发展[J]. 鸭绿江(上半月版) 2013(12)
- [18].城乡、女人与心理——论孙惠芬的小说创作[J]. 中国作家 2014(04)
- [19].让文字在生命褶皱中燃烧——对话孙惠芬[J]. 百家评论 2013(03)
- [20].浅析孙惠芬笔下的乡村女性[J]. 青年文学家 2013(33)
- [21].不可探查的“关系”与“坏乡村”的秘密——关于孙惠芬的《生死十日谈》[J]. 当代作家评论 2013(02)
- [22].艰难抉择——读孙惠芬的《生死十日谈》[J]. 农村工作通讯 2013(16)
- [23].孙惠芬小说中的伦理悖论[J]. 文艺争鸣 2008(08)
- [24].欲望羽翼遮蔽下的成长寻踪——孙惠芬《寻找张展》的多棱面透视[J]. 当代作家评论 2018(01)
- [25].寻找张展的意义——读孙惠芬长篇小说《寻找张展》[J]. 创作评谭 2017(01)
- [26].灵魂的还乡与精神的救赎——评孙惠芬的《后上塘书》[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 2015(12)
- [27].论《寻找张展》中对“自我”的寻找与反思[J]. 青年文学家 2020(15)
- [28].论《吉宽的马车》——孙惠芬创作中的空间叙述[J]. 文艺争鸣 2010(11)
- [29].论孙惠芬小说的叙事风格[J]. 电影文学 2009(10)
- [30].寻常地失去、无力地寻找与坚韧地救赎——评孙惠芬《寻找张展》[J].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