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常见病证。其病因多为风寒暑湿火等外邪入侵,以及热积、食积、酒积、气滞、血凝、寒积、痰积、虫积、血虚、气虚等内伤病因所致。腹痛病机为腹部脏腑经脉痹阻,或经脉失于温养,气血运行无力,而致气机阻滞不通而痛。作为临床常见的疾病,关于腹痛的记载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明代以前,腹痛和胃脘痛经常混称,明代以后才将两者明确分开,专立腹痛病名。其资料散见于多种疾病,对于该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方法、预防调摄以及护理、康复等,中医学均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值得我们充分挖掘、整理、继承和发扬。本文以文献学研究方法为主,在全面系统搜集历代有关腹痛病证资料的基础上,对相关材料进行了深入地分析研究,系统阐述了先秦到民国时期各个历史阶段的学术发展特点,揭示了腹痛证的学术发展源流;对现代医家诊治腹痛证的经验也进行了系统地总结和整理,力图全面反映古今医家对此病的学术理论和临床治疗经验,为现代临床辨治腹痛病证提供可资借鉴的诊治经验,并开拓腹痛病证研究和治疗的新思路。本文分为病名源流探讨、古代医家论治研究、名老中医经验总结、现代治疗研究,以及相关问题探讨五大部分。第一部分,将腹痛病名的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厘清了腹痛从症状名到病证名,从与胃脘痛混称到成为独立病名的发展脉络,并将与其相关或类似病名进行辨析。第二部分,以历史发展为主线,用断代史的方法,分别对先秦至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至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医学发展特点、腹痛相关理论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概括与分析,重点研究剖析了各个历史时期与腹痛相关的重要医学文献,内容涉及腹痛的病名、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用药特点等多个方面。第三部分,整理总结了近现代名老中医对腹痛辨证治疗的经验和方法,并附以医案加以论证。第四部分,收集整理了现代对腹痛的病因病机分析、辨证诊断、用药特点、其他疗法、民族医药等多个方面的内容。第五部分,对腹痛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对腹痛治法需灵活多变提出自己的见解;阐述了自己对腹痛治疗中广义通法、汗法应用;芍药止痛并非只限于血虚类型;对“痛无补法”的探讨以及补法治疗腹痛的分析等各个方面的认识。在总结前人论述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对腹痛治疗的认识和见解。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ABSTRACT上篇 腹痛的古代学术源流1 腹痛的定义、范围及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1.1 定义1.2 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与概念考辨1.2.1 中医病名的历史沿革1.2.2 腹痛病证范围的确定1.2.3 腹痛病名的演化1.2.4 腹痛病名的相关称谓2 先秦至南北朝时期对腹痛的认识2.1 概述2.1.1 病名发展2.1.2 病因病机2.1.3 辨证诊断2.1.4 治则治法2.2 甲骨文对腹部相关疾病的记载2.3 《山海经》出现"腹痛"2.4 《足臂十一脉灸经》2.5 《史记》2.6 《黄帝内经》2.6.1 与腹痛相关的病证2.6.2 病变脏腑与病因病机2.6.3 辨证诊断2.6.4 治则治法2.6.5 疾病预后2.7 《神农本草经》2.8 《难经》2.8.1 脉象特征2.8.2 注重肾命2.8.3 奇经腹痛2.9 《伤寒论》2.9.1 关于芍药止痛2.9.2 各经腹痛特点2.10 《金匮要略》2.10.1 亡血失精腹痛2.10.2 奔豚气上冲腹痛2.10.3 寒气入侵腹痛2.10.4 便闭腹痛2.10.5 寒疝腹痛2.10.6 淋病腹痛2.10.7 疝瘕腹痛2.10.8 肝水腹痛2.10.9 黄疸腹痛2.10.10 产后腹痛2.10.11 妇科杂病腹痛2.10.12 食积腹痛2.11 《中藏经》2.11.1 腹痛与脏腑病变相关2.11.2 其他病证中的腹痛症状2.11.3 痛证的脉象特征以及脉象的逆顺判断2.11.4 治疗腹痛的药物2.12 《脉经》2.12.1 独取寸口诊断腹痛2.12.2 脉诊分析腹痛病因病机2.12.3 脉象反应脏腑疾病与腹痛的关系2.12.4 根据脉象确定治法2.12.5 奇经病腹痛的脉象特征2.12.6 从脉象探查疾病预后2.13 《针灸甲乙经》2.14 《肘后备急方》2.14.1 急腹痛可用捏脊2.14.2 寒邪腹痛温中除寒2.14.3 热邪腹痛清热止痛2.14.4 积滞腹痛用汗法2.14.5 中毒腹痛多用吐下2.15 《小品方》2.15.1 芍药止痛的论述2.15.2 不同腹痛的证治药方2.15.3 灸法治腹痛2.16 《褚氏遗书》2.17 《本草经集注》2.18 《集验方》3 隋唐时期对腹痛的认识3.1 概述3.1.1 病名发展3.1.2 病因病机3.1.3 治则治法3.2 《诸病源候论》3.2.1 病名3.2.2 明确提出腹痛与心痛为不同病证3.2.3 病因三分法3.2.4 见于其他病证中的腹痛3.2.5 腹痛治疗多用导引3.3 《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3.3.1 腹痛不荣与不通3.3.2 重视运用食疗方治腹痛3.3.3 治疗方药剂型变化多样3.3.4 各种外治法的运用3.4 《外台秘要》3.4.1 归纳虫积腹痛3.4.2 单方简便廉验3.4.3 外治灵活应用4 宋元时期对腹痛的认识4.1 概述4.2 腹痛证治的发展4.2.1 病名4.2.2 病因病机4.2.3 治法方药4.2.4 方剂发展4.3 《太平圣惠方》4.3.1 丰富腹痛脉象4.3.2 多从虚寒病因温补治疗4.3.3 多用丸剂、散剂等成药配方,方便取用4.3.4 发展食疗4.3.5 进一步完善前人对虫积腹痛的论述4.4 《圣济总录》4.4.1 腹痛是药物不良反应之一4.4.2 治疗腹痛多用丸、散、酒剂4.4.3 根据病变脏腑来分别用药4.4.4 外治法运用4.4.5 食疗治腹痛4.5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4.6 《奉亲养老书》4.7 《小儿药证直诀》4.8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4.8.1 腹痛与心痛内容混杂4.8.2 腹痛方剂归纳4.8.3 脏腑病变所致腹痛4.9 刘完素及其著作4.9.1 《素问玄机原病式》4.9.2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4.9.3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4.10 张元素及其著作4.10.1 《医学启源》4.11 张从正及其著作4.11.1 《儒门事亲》4.12 李杲对腹痛的论述4.12.1 《内外伤辨惑论》4.12.2 《脾胃论》4.12.3 《兰室秘藏》4.13 《严氏济生方》4.13.1 脏腑病变致腹痛4.13.2 为情志不遂腹痛设立专方4.13.3 擅用血肉有情之品4.14 《仁斋直指方论》4.14.1 腹痛的病因和对应方剂4.14.2 腹痛的治疗特点4.15 《饮膳正要》4.16 朱丹溪对腹痛的论述4.16.1 六郁所致气血郁滞引发腹痛4.16.2 与腹痛相关脏腑沿用前说4.16.3 初病与久病治法不同4.16.4 食郁腹痛不可单用苦寒4.16.5 诸痛不可补气4.16.6 芍药只可用于血虚腹痛4.16.7 提出了腹痛的分经证治原则5 明代医家对腹痛的认识5.1 概述5.1.1 病名5.1.2 病因病机5.1.3 辨证诊断5.1.4 治法方药5.2 《医学正传》5.2.1 浊气在上者涌之,清气在下者提之5.2.2 治疗宜用温散5.2.3 白芍并非所有证型所宜5.2.4 不可拘泥"诸痛不可补气"5.3 汪机及其著作5.3.1 《石山医案》5.3.2 《医学原理》5.4 《内科摘要》5.4.1 腹痛多用温补5.4.2 腹痛方剂5.5 《古今医统大全》5.5.1 详述"通则不痛"治疗机理5.5.2 总结温散、和解、疏下等方法5.5.3 小儿腹痛5.5.4 注重对其他疗法的运用5.6 《医学入门》5.6.1 芳香药物行气止痛5.6.2 足三里治腹痛5.6.3 治疗腹痛药物5.6.4 腹痛属外感寒类病证5.7 《本草纲目》5.7.1 治疗腹痛药物5.7.2 芍药5.8 《医方考》5.8.1 寒证腹痛温通止痛5.8.2 痰、食腹痛消除积滞5.8.3 气血不畅理气活血5.8.4 寒热失调治宜调和5.8.5 瘀血腹痛活血通络5.8.6 虫积腹痛用雄槟丸5.8.7 寒因寒用的冰煎理中丸5.8.8 急下存阴三承气5.8.9 缓急止痛小建中5.8.10 解表和里桂枝加芍药汤5.8.11 肝郁脾虚痛泻要方5.8.12 大便燥结通幽汤5.9 《证治准绳》5.9.1 邪正相搏是腹痛根本原因5.9.2 腹痛部位与脏腑相关5.9.3 诸多病邪中寒邪为多5.9.4 概括了各类腹痛的特点和方药5.9.5 多种治法丰富外治内容5.10 《寿世保元》5.10.1 腹痛治疗以案证方5.10.2 治疗多用辛温之品5.10.3 白芍对虚寒腹痛者不宜5.10.4 对虚性腹痛详加论述5.10.5 食盐、生姜等治疗腹痛5.10.6 腹痛的灸疗法5.11 《景岳全书》5.11.1 从八纲论腹痛5.11.2 从命门论腹痛5.11.3 反佐之法治疗反酸腹痛5.11.4 内有积滞不可骤用温补5.11.5 饮水实验判断寒热5.11.6 初步将胃脘痛与心痛、腹痛区分开5.11.7 祛邪治腹痛5.11.8 指出丹溪"诸痛不可补气"片面性5.11.9 善用刮痧、针灸等外治法5.12 《医宗必读》5.12.1 腹痛的阴阳辨证特点5.12.2 腹痛部位的三分法5.12.3 宣肺理气治疗腹痛5.12.4 不可拘泥"诸痛属实,痛无补法"5.13 《症因脉治》5.13.1 确定腹痛部位5.13.2 腹痛的辨证6 清至民国时期对腹痛的认识6.1 概述6.1.1 病名6.1.2 病因病机6.1.3 辨证诊断6.1.4 治法方药6.2 陈士铎及其著作6.2.1 《石室秘录》6.2.2 《辨证录》6.3 《冯氏锦囊秘录》6.3.1 通畅气血治腹痛6.3.2 总结腹痛寒热虚实辨证特征6.3.3 初病多通下,久病则升消6.3.4 芍药只适用于虚性腹痛6.4 《张氏医通》6.4.1 寒性腹痛用温散之法6.4.2 腹痛部位与脏腑经脉对应关系6.4.3 总结治疗腹痛方剂6.5 《医学真传》6.5.1 腹痛分部位治疗6.6 《金匮要略心典》6.7 《医学心悟》6.7.1 腹痛的八纲辨证6.7.2 下法治疗的指征6.7.3 瘀血腹痛的辨证特点6.7.4 列专篇讨论腹痛6.8 《医宗金鉴》6.9 《临证指南医案》6.9.1 脾虚腹痛益气健脾6.9.2 寒湿腹痛温阳利湿6.9.3 肝郁腹痛疏肝解郁6.9.4 阳郁腹痛温中有通6.9.5 湿浊中阻芳香化浊6.9.6 阳虚腹痛温热除寒6.10 陈修园及其著作6.10.1 提出腹痛辨证的独到见解6.10.2 腹痛治疗处方灵活6.11 《医林改错》6.11.1 瘀在膈下6.11.2 瘀在少腹6.12 《类证治裁》6.12.1 腹痛治疗有新久之分6.12.2 腹痛病因复杂,类型多样6.12.3 腹痛的随症治疗6.12.4 总结了腹痛脉象特点6.13 《血证论》6.13.1 腹痛与多种因素相关6.13.2 腹痛与各类血证密切相关6.14 《医学衷中参西录》6.15 《丁甘仁医案》6.16 《经方实验录》下篇 腹痛的现代文献研究1 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1.1 病因病机1.1.1 病因1.1.2 病机1.1.3 发病机制归纳1.2 腹痛的辨证论治1.2.1 辨证要点1.2.2 腹痛的分型论治2 著名中医专家治疗腹痛的特点与经验2.1 承庚方2.2 严苍山2.3 岳美中2.4 张伯臾2.5 秦伯未2.6 程门雪2.7 黄文东2.8 董廷瑶2.9 汪岳尊2.10 刘云鹏2.11 邓铁涛2.12 董建华2.13 石冠卿2.14 曲衍海2.15 熊魁梧2.16 何宏邦2.17 黄荣活2.18 颜正华2.19 张珍玉2.20 何任2.21 王静安2.22 陈亦人2.23 李寿彭2.24 任继学2.25 陈应贤2.26 周耀庭2.27 夏桂成2.28 戴裕光2.29 曹济民2.30 周庚生2.31 黄明志3 腹痛的治疗研究3.1 古方化裁3.1.1 芍药甘草汤3.1.2 四逆散3.1.3 桂枝汤3.1.4 小建中汤3.1.5 半夏泻心汤3.1.6 桂枝茯苓丸3.1.7 当归芍药散3.1.8 大成汤3.1.9 藿香正气散3.1.10 大顺红糖饮3.1.11 平胃散3.1.12 四磨汤3.1.13 木香槟榔丸3.1.14 补中益气汤3.1.15 白术芍药散3.1.16 良附丸3.1.17 生化汤3.1.18 柴胡疏肝散3.1.19 膈下逐瘀汤3.1.20 少腹逐瘀汤3.2 自拟方3.2.1 行气活血解粘汤3.2.2 腹痛必应方3.2.3 温中消食汤3.2.4 缓急止痛汤3.2.5 连朴茵砂汤3.2.6 五香散3.2.7 健脾消积汤3.2.8 运脾止痛汤3.2.9 益气疏理汤3.2.10 开郁导气汤3.2.11 理气活血汤3.2.12 虚寒腹痛汤3.2.13 温中止痛汤3.2.14 益气活血汤3.2.15 运脾导滞汤3.2.16 安腹汤3.2.17 解痉止痛汤3.3 单味药3.3.1 紫石榴3.3.2 生姜3.3.3 杨梅3.3.4 大黄3.3.5 黑脂麻3.3.6 白酒3.3.7 艾叶3.4 中成药3.4.1 镇痛酊3.4.2 枫蓼肠胃康颗粒3.4.3 腹痛安3.4.4 化积止痛丸3.4.5 麝香保心丸3.4.6 胃苏冲剂3.4.7 四磨汤口服液3.4.8 复方丹参片3.4.9 三红妇康精3.4.10 溶石胶囊3.4.11 金牛腹痛片3.4.12 清开灵3.4.13 复方甘草片3.5 其他疗法3.5.1 针灸治疗3.5.2 穴位注射3.5.3 拔罐3.5.4 药物外敷3.5.5 灌肠3.5.6 按摩与气功治疗3.5.7 民族医药4 有关腹痛若干问题的思考4.1 对腹痛宜和的认识4.1.1 解表和4.1.2 温而和4.1.3 燥而和4.1.4 润而和4.1.5 清而和4.1.6 消而和4.1.7 补而和4.2 对通法的认识4.2.1 通法的发展脉络4.2.2 通法涵义广泛,并非简单通下4.2.3 广义的通法形式多样4.2.4 运用通法必须详辨虚实4.3 关于汗法治疗腹痛4.3.1 汗法的定义及适用范围4.3.2 汗法治疗腹痛的原理4.3.3 汗法多样,可治疗各种腹痛4.4 芍药止痛范围的扩展4.4.1 芍药止痛,由来已久4.4.2 前人有"血虚适用,虚寒勿与"之说4.4.3 用之得当,范围扩大4.5 对"痛无补法"的探讨4.5.1 痛无补法理论的提出4.5.2 痛无补法的局限性4.5.3 补法运用必须详辨4.5.4 实证不可妄补4.5.5 虚证不可不补结语参考文献致谢个人简介
相关论文文献
- [1].西药治疗神经性皮炎的文献研究[J]. 人人健康 2017(06)
- [2].中医文献研究对临床实践的影响[J].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8(04)
- [3].高校协同创新研究综述[J]. 文教资料 2017(21)
- [4].文献研究与实证结果再现——实证研究的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J]. 财会月刊 2010(09)
- [5].思贵沉潜 学贵专一——读《危症难病倚附子》一得[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08(03)
- [6].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研究综述[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7(04)
- [7].体校学生语文阅读的文献研究及理论思考[J]. 安徽教育科研 2018(07)
- [8].国内近五年基于产出导向法的研究综述[J]. 疯狂英语(理论版) 2018(04)
- [9].我国仡佬族(2008—2017)文献研究的计量分析[J]. 科技文献信息管理 2019(02)
- [10].立体化教材发展现状综述[J]. 内江科技 2011(03)
- [11].大黄?虫丸治疗肿瘤病证的文献研究[J]. 吉林中医药 2019(02)
- [12].基于文献研究的消渴病证治规律探讨[J]. 中医文献杂志 2013(05)
- [13].中医学“正气”源流考[J]. 中国医药导刊 2010(03)
- [14].古今医家治疗头痛的文献研究与临床应用[J]. 新疆中医药 2014(02)
- [15].广东中医药博物馆收藏的几种民国中医药教材介绍[J]. 中医文献杂志 2016(06)
- [16].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研究及思考[J]. 湖北中医杂志 2010(10)
- [17].农村空巢老人研究综述[J]. 劳动保障世界 2015(S1)
- [18].从阳虚论治肺积的文献整理及研究概况[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9(01)
- [19].浅谈中医护理健康教育研究方法及现状[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93)
- [20].历代医家用茶治疗头痛[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2(16)
- [21].关于“学科基本问题”的几点思考[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4(04)
- [22].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J].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11(04)
- [23].对栀子豉汤的认识与应用[J].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0(01)
- [24].综合管廊研究综述[J].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20(06)
- [25].应用化视角浅论国内外翻转课堂文献研究[J]. 农家参谋 2018(20)
- [26].历代皇帝医事考[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10(01)
- [27].中药炮制品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12)
- [28].抽样调查与文献信息流研究[J].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 [29].通过内容分析研究中国有关网络教育研究现状[J]. 昆明大学学报 2008(01)
- [30].《医粹精言》文献学初考[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02)
标签:腹痛论文; 文献研究论文; 辨证论文; 病机论文; 病因论文; 治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