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标的理论研究 ——以实体法说为中心

诉讼标的理论研究 ——以实体法说为中心

论文摘要

诉讼标的的理论是民事诉讼法学科中最为抽象的基础理论问题之一。伴随着西方近代法律体系的形成和法学理论的成熟,大陆法系诉讼法和实体法学者对诉讼标的理论显示出浓厚的兴趣,围绕着诸多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和激烈论争。透过诉讼标的理论学说的繁荣和流变,以德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那令人叹为观止的严谨学术风格,在传承中不断推陈出新的学术谱系,都可以一览无遗。 诉讼标的理论横跨民事实体法和程序法领域,是联结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纽带。从罗马法上的“诉”的制度起,实体法与程序法交织在一起,而后实体法与程序法分离开来,但“旧实体法”的诉讼标的理论作为纽带和中介仍然将实体法与程序法紧密的联结在一起。新诉讼标的理论以请求权竞合为契机,一开始就着力于剪断程序与实体法律的纽带,意图在程序法领域建立宏大而彻底的独立王国。这一尝试被证明是有缺陷的,于是,在诉讼法与实体法学者共同努力下,新实体法学说在被赋予时代内涵后,重新登场,以更有韧性和灵活的方式将实体与程序编制起来,构建了和谐的诉讼标的理论体系。以上从旧实体法说到诉讼法说再到新实体法说的理论演变,呈现出鲜明的“否定之否定”的辨证过程。探求这其中蕴涵的制度和文化内涵是饶有趣味的课题。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梳理了诉讼标的理论学说的历史沿革,从宏观上为诉讼标的理论画出了一幅鸟瞰图。 诉的制度是人们可以在法律上被认作主体的当事人请求国家提供司法救济的法律依据。人类社会民事法律发达史也是一部“诉”的制度的发展历史。罗马法的诉的制度经历了三个典型的发展时期,法务官的审判活动对罗马法形成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法务官通过向当事人提供诉讼手段的方式创造出实体权利。这种先有救济手段而后才逐渐形成实体权利的现象和英国普通法历史中的“令状”制度非常相似。 诉讼标的概念萌发于近代大陆民法体系的形成。温德沙伊德提出实体法上的请求权概念后,人们最初将实体法上的请求权概念直接等同于诉讼标的。随着诉讼法的独立化和诉的种类增加,赫尔维希将诉权、诉讼上的请求权和实体上的请求权三个概念区别开来,提出了“旧实体法说”,即主张诉讼标的就是关于私法上

论文目录

  • 中英文摘要
  • 第一章 诉讼标的的历史考查
  • 第一节 罗马法时期的诉讼标的
  • 一、“诉”在罗马法中的意义
  • 二、法律诉讼时代的“诉”
  • 三、程式诉讼时代的“诉”
  • 四、非常诉讼程序中的“诉”
  • 第二节 近代大陆法的诉讼标的理论
  • 一、旧实体法说
  • 二、要求说
  • 三、旧实体法说的历史地位
  • 第三节 现代大陆法的诉讼标的理论
  • 一、诉讼法学说
  • 二、新实体法说
  • 三、诉讼标的统一概念否认说
  • 第四节 我国大陆的诉讼标的理论
  • 一、坚持旧实体法说
  • 二、新二分肢说
  • 三、衡平说
  • 四、双重含义说
  • 五、新一分肢说
  • 第二章 实体法上的请求权与诉讼标的
  • 第一节 请求权概念的提出及其功能
  • 一、请求权的提出
  • 二、请求权的功能
  • 第二节 请求权与诉讼标的结合与分离
  • 一、对诉讼标的概念的界定
  • 二、由请求权引出的诉讼标的
  • 三、请求权作为诉讼标的理论困境
  • 四、新诉讼标的理论的产生
  • 第三章 新诉讼标的理论的误区
  • 第一节 德国新诉讼标的理论的特点
  • 一、对实体法上请求权的放弃
  • 二、兼有具体和抽象的属性
  • 三、识别标准不统一
  • 第二节 日本学者对新诉讼标的理论的传承与扬弃
  • 一、日本学界对诉讼标的的争论
  • 二、日本新诉讼标的理论的特点
  • 三、日本新旧学说争论的几点启示
  • 第三节 我国学者主张的新诉讼标的理论
  • 一、新二分肢说
  • 二、新一分肢说
  • 第四章 请求权竞合与诉讼标的的确定
  • 第一节 请求权竞合的概念
  • 一、请求权的双重含义
  • 二、请求权竞合的产生
  • 三、请求权竞合概念的界定
  • 第二节 解决请求权竞合问题的实体法路径考察
  • 一、请求权竞合的性质
  • 二、解决请求权竞合问题的实体法路径
  • 第三节 请求权竞合与诉讼标的理论的变迁
  • 一、请求权竞合与旧实体法说
  • 二、请求权竞合与新诉讼标的说
  • 三、请求权竞合与新实体法说
  • 第四节 请求权竞合与我国民事诉讼标的的确定
  • 第五章 诉讼标的与既判力的客观范围
  • 第一节 既判力概说
  • 一、既判力的含义
  • 二、既判力的作用
  • 三、既判力的本质
  • 第二节 既判力的范围
  • 一、既判力的客观范围
  • 二、既判力的主观范围
  • 三、既判力的时间范围
  • 第三节 诉讼标的理论与既判力客观范围的确定
  • 一、旧实体法说与既判力的客观范围
  • 二、诉讼法学说与既判力的客观范围
  • 三、新实体法说与既判力的客观范围
  • 四、我国新二分肢说与既判力的客观范围
  • 五、我国新一分肢说与既判力的客观范围
  • 六、既判力客观范围之合理定位
  • 结语
  • 主要参考书目
  • 相关论文文献

    • [1].论民事诉讼中抵销抗辩的既判力及其程序保障[J]. 民办高等教育研究 2015(03)
    • [2].我国民事诉讼中既判力时间范围的理论构建[J].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20(02)
    • [3].既判力理论的本土化路径[J]. 清华法学 2019(04)
    • [4].刑事既判力制度在中国的适用[J]. 法制与社会 2018(15)
    • [5].论既判力之禁止重复起诉效果[J]. 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 2018(03)
    • [6].“重复诉讼”与“既判力”的混同及其规制[J]. 法律适用(司法案例) 2018(16)
    • [7].判决的既判力与司法公信力[J]. 法学论坛 2016(04)
    • [8].刑事既判力理论及其中国化[J]. 法学研究 2014(01)
    • [9].论民事诉讼中抵销抗辩的既判力客观范围[J].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02)
    • [10].论环境公益诉讼中既判力主观范围的扩张[J].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3)
    • [11].既判力作用范围的相对性:法理依据与制度现状[J]. 民事程序法研究 2015(02)
    • [12].既判力:司法之必需[J]. 清华法治论衡 2015(02)
    • [13].国际法协会2004年柏林大会国际商事仲裁委员会关于既判力原则与仲裁的中期报告[J]. 商事仲裁 2015(01)
    • [14].既判力时间范围制度适用的类型化分析[J].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16(04)
    • [15].国际投资仲裁中既判力原则的适用标准——从形式主义走向实质主义[J]. 比较法研究 2016(04)
    • [16].辅助参加与法院职权通知之效力——以既判力与参加效之区辨为中心[J]. 民事程序法研究 2015(02)
    • [17].法院对抵销抗辩的认定具有既判力[J]. 人民司法 2014(02)
    • [18].我国既判力主观范围制度的立法构建初探——以德、日理论与立法为参照[J]. 法制博览(中旬刊) 2014(08)
    • [19].论美国既判力援引程序及其借鉴[J]. 政治与法律 2014(10)
    • [20].论民事既判力效力对司法公信力的影响[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5)
    • [21].中国既判力理论的建构基础——从历史发展与嬗变的比较法视角分析[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 [22].浅谈舆论监督与司法既判力[J]. 知识经济 2012(06)
    • [23].论既判力理论在民事诉讼司法实践中的适用[J]. 河北法学 2012(06)
    • [24].民事既判力客观范围扩张的理论及评析——兼论我国解决民事既判力客观范围扩张之路径[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4)
    • [25].关于既判力[J]. 人民司法 2011(08)
    • [26].民事判决既判力主观范围研究[J]. 法学家 2010(02)
    • [27].我国诉讼担当制度中既判力主观范围的扩张[J]. 司法改革论评 2009(00)
    • [28].刑事既判力相关范畴之比较[J]. 比较法研究 2008(03)
    • [29].我国生效民事裁判既判力主观范围的解释学分析[J]. 当代法学 2018(03)
    • [30].论司法确认裁定的既判力范围与程序保障[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4)

    标签:;  ;  ;  ;  ;  

    诉讼标的理论研究 ——以实体法说为中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