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孙承慧

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孙承慧

孙承慧铜陵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本科护师244000

【摘要】目的:探析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运用心理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8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给予对照组一般护理,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对两组的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护理前,两组的抑郁和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抑郁和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明显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在患者满意度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给予冠心病患者心理护理干预,一方面可以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另一方面还能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冠心病;心理护理;负性情绪

冠心病是发病率较高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具有病程长、并发症多等特点,好发于中老年人,由于患者需要长时间接受治疗,容易使患者产生各种各样的负性情绪,包括抑郁、焦虑、悲观、失落等,对患者的病情和预后造成严重影响[1]。因此,本文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运用心理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进行了探讨,如下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8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54例。对照组中30例为男性,24例为女性,年龄43-79岁,平均年龄为(58.6±4.5)岁,平均病程为(7.2±1.9)年,其中2例为无症状心肌缺血、18例为心肌梗死、34例为心绞痛;观察组中32例为男性,22例为女性,年龄44-81岁,平均年龄为(58.7±4.6)岁,平均病程为(7.3±2.1)年,其中3例为无症状心肌缺血、19例为心肌梗死、32例为心绞痛。两组的原发病、病程等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基础护理、用药指导、饮食护理以及病房护理等。

1.2.2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再给予心理护理干预:①认知干预。由于患者的个人经历。受教育程度、生活环境以及文化背景等存在着个体差异性,所以对疾病的认知范围、深度以及广度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并且干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与患者的知识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护理人员一定要充分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差异性,将患者的实际情况作为基本依据,对患者的认知水平进行了解和掌握,有针对性的给予患者认知干预,通过一对一交流的方式,耐心给患者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预后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并且获得家属的理解和支持,从亲情方面给予患者鼓励和关怀,对患者的不合理思维进行纠正,帮助患者树立健康的理念;②疏导性心理干预。由于冠心病患者的病程长、反复性强以及病情比较复杂,容易使患者产生绝望、悲观、抑郁等不良情绪,对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所以,护理人员应该给予患者疏导性的心理干预,将患者的心理状态作为基本依据,给予患者安慰、鼓励、关心和支持,帮助患者调整好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同时,还应该指导患者通过看书、看电视、与家人聊天等方式转移注意力,选择正确的方式发泄不良情绪,改善不良情绪;③支持性心理干预。护理人员应该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多给患者介绍一些成功的病例,让患者了解到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且告诉患者保持良好心态对治疗的重要性,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给予患者关爱和温暖,使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得到缓解,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为治疗和护理的顺利进行提供有效保障。

1.3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运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评价两组的焦虑和抑郁状态,总分为100分,得分与疗效呈反比关系,即得分越低,焦虑、抑郁状态改善越明显[2]。同时,运用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调查两组的患者满意度,有满意、一般、不满意三个等级可供患者选择。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运用SPSS19.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其中计数资料运用百分率(%)来表示,采用X2检验组间护理满意度对比,而计量资料则运用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前后的SAS和SDS评分对比

护理前,两组的SDS和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SDS和SAS评分降低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护理前后的SDS和SAS评分对比(x±s,分)

SDS评分SAS评分

组别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

对照组(n=54)50.6±8.945.6±5.653.3±9.850.1±6.7

观察组(n=54)50.7±9.237.1±4.4*53.5±10.240.5±4.3*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n(%)]

组别满意一般不满意满意度

对照组(n=54)25(46.3)17(31.48)12(22.22)42(77.78)

观察组(n=54)46(85.19)6(11.11)2(3.7)52(96.3)*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冠心病作为一种身心疾病,其发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与行为特征、情绪应激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并且冠心病患者发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风险较高,约为50%-60%左右,对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3]。有研究发现,给予冠心病患者心理护理干预,能够使患者的抑郁、焦虑、紧张等心理障碍和负性情绪得到有效改善,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得到改善,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4]。同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患者针对性认知干预,对患者的错误认识进行纠正,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能力,能够让患者认识到积极配合治疗的重要性,使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增强,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从而确保治疗效果[5]。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6.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78%,并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SAS和SDS评分较低,说明给予冠心病患者心理干预能够提高疗效,这一结果与马菊开[6]等研究报道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临床上给予冠心病患者心理护理干预,一方面可以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另一方面还能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程霞.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10:167-168.

[2]王探霞.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3,09:197.

[3]孟雅丽,翟秋翎.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07:162-163.

[4]郭慧玲.冠心病患者系统性护理干预对其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5,15:267-268.

[5]刘开燕.心理护理干预对15例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14:136.

[6]马菊开.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4,08:112-114.

标签:;  ;  ;  

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孙承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