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小麦抽穗期及其它农艺性状的QTL分析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
作者: 宋彦霞
导师: 任正隆,贾继增
关键词: 小麦,抽穗期,农艺性状,远缘杂交结实性
文献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一个重要基因的发现与利用可以对世界农业产生巨大的推进作用。中国丰富的小麦遗传资源因其具有早熟性、多粒性、广泛适应性和高亲和性等突出特点而成为世界小麦遗传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世界小麦遗传资源学家和育种家所关注。但是,由于这些重要农艺性状均为数量性状,如何利用植物基因组学的理论和方法,从中发掘出重要的高产、稳产、优质和“环保”相关基因是中国小麦种质资源研究的迫切任务。本研究以我国小麦优异种质资源为对象,通过构建作图群体、绘制遗传连锁图谱,进行小麦生育期、株高、产量构成因子及远缘杂交结实性等重要农艺性状的QTLs分析。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 一、选用早熟、高产、多抗的中国普通小麦偃展1号和综合性状优良的大面积推广品种内乡188进行杂交,通过一粒传加代获得F7重组自交系作图群体,共199个株系,用于连锁图构建及QTL分析。 二、采用SSR荧光标记分析技术和银染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用1267对不同来源的SSR引物对亲本进行扩增,在群体上筛选到有多态性的标记位点241个,多态性频率为19.02%。利用Mapmaker分析软件,将其中215个SSR标记位点定位在小麦的21条染色体上,连锁图总长度为4202cM,标记的平均距离为19.54cM,每条染色体上平均10.27个位点。其中,2A染色体上的标记数最多,有21个;标记数最少的染色体为6D和7D,各有5个。实验中采用的SSR荧光标记毛细管电泳技术,通过Genescan和Genotvper程序自动读取目标DNA片段大小,大大地提高了连锁图构建的效率,为今后进行小麦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奠定了基础。 三、抽穗期是小麦的重要农艺性状之一。用基于混合线性复合区间作图软件QTLMapper1.6,对偃展1号X内乡188重组自交系(RIL)、旱选10号X鲁麦14双单倍体(DH)和温麦6号X山红麦重组自交系三个作图群体的抽穗期在不同环境下进行QTL分析。以LOD≥3为阈值,共检测到16个抽穗期QTL位点,分别位于小麦1B、2D、3A、3B、3D、4A、4D、5B、5D、6B、6D、7B和7D染色体上,三个群体中检测到的主效QTL位点分别为7个、7个和2个。与已报道的小麦抽穗期定位结果比较,在5B、5D的相同位置检测到共同的QTL位点;环境重复间偃展1号/内乡188重组自交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小麦重要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
1.1 小麦开花时间的遗传规律研究
1.2 小麦春化作用遗传规律研究
1.2.1 春化基因的作用特点
1.2.2 春化反应与小麦幼穗分化的关系
1.3 小麦光周期的遗传特性研究
1.4 小麦早熟性遗传规律研究
2.重要性状的QTL遗传连锁图谱分析
2.1 QTL作图原理
2.2 作图群体的选择
2.3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2.3.1 构建遗传连锁图谱的分子标记
2.3.2 QTL作图的统计分析方法
2.3.3 构建遗传连锁图谱的软件
2.4 QTL的作图精度
2.5 QTL定位的数目及效应
2.6 QTL与环境的互作
2.7 QTL的相关及对立效应的QTL和共起源的QTL
2.8 与发育相关性状的QTL的定位
3.小麦遗传连锁图谱的研究现状
3.1 小麦数量性状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
3.2 小麦数量性状基因的定位及其效应
3.3 QTL分布及其贡献率
3.4 小麦及其近缘植物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3.5 小麦春化基因的作图研究
3.6 小麦QTL分子标记的发展及应用前景
4.立题依据
第二章 小麦作图群体培育及遗传连锁图构建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作图亲本
1.1.2 作图群体的构建
1.2 方法
1.2.1 基因组DNA提取
1.2.2 SSR标记检测
1.3 遗传图谱构建
2 结果与分析
2.1 SSR标记在作图群体中的分离
2.2 遗传连锁图的构建
3 讨论
3.1 本遗传连锁图谱构建的意义
3.2 遗传连锁图的比较
3.3 进一步加密和完善该遗传连锁图谱的可能性
第三章 不同作图群体小麦抽穗期的QTL比较研究
1.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来源
1.2 田间试验设计
1.3 抽穗期记载
1.4 分子标记作图和SSR分析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和分析
2.1 作图群体与亲本的抽穗期表型变异分析
2.2 小麦抽穗期的QTL分析
2.3 小麦抽穗期QTL位点间的基因互作分析
3 讨论
3.1 关于作图群体亲本的选择
3.2 抽穗期的QTL定位分析
3.3 早熟性材料偃展1号的QTL位点分析
3.4 不同群体间QTL定位的多样性与一致性分析
3.5 环境条件对早熟性基因QTL定位的影响
第四章 小麦其它重要农艺性状的QTL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分子标记检测方法
1.3 田间数据的收集
1.4 统计分析
1.4.1 性状的统计分析
1.4.2 QTL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作图群体的农艺性状表现
2.2 作图群体的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
2.3 应用混合线性区间作图法的QTL分析
3 讨论
3.1 QTL位点与主要基因的对应关系
3.2 分离群体中目标性状的基因效应来源
3.3 相关性状间的QTL检测
3.4 QTL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
3.5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第五章 小麦远缘杂交结实性的QTL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来源
2.2 杂交结实率的检测
2.3 分子标记作图和SSR分析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和分析
3.1 群体杂交结实率分布
3.2 小麦远缘杂交结实性的主效QTL分析
3.3 小麦远缘杂交结实性QTL位点间的基因互作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和待发论文目录
发布时间: 2005-10-27
参考文献
- [1].陆地棉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与纤维相关性状的QTL分析[D]. 张正圣.西南农业大学2005
- [2].小麦慢白粉品种鉴定与百农64的慢病性QTL分析[D]. 王竹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 [3].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的QTL分析和主效QTL近等基因系的构建[D]. 张玉山.华中农业大学2006
- [4].水稻光合相关性状的QTL分析[D]. 杨权海.南京农业大学2006
- [5].甘蓝型油菜遗传图谱的构建和品质相关性状的QTL分析[D]. 付福友.西南大学2007
- [6].稻米脂肪含量QTL分析及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基因的克隆[D]. 王海莲.南京农业大学2007
- [7].燕麦种质资源多样性及重要农艺性状的QTL分析[D]. Yarvaan Munkhtuya.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
- [8].多环境、多遗传背景下大豆凝集素(SBA)含量QTL分析[D]. 杨明亮.东北农业大学2017
- [9].籼型旱稻“绿旱1号”的耐旱机理研究[D]. 王士梅.安徽农业大学2013
- [10].小麦品种(系)苗期和成株期抗叶锈病基因发掘和分子定位[D]. 齐爱勇.河北农业大学2015
相关论文
- [1].小麦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及主要农艺和品质性状QTL定位[D]. 王霖.山东农业大学2012
- [2].小麦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及数量性状基因定位[D]. 张坤普.山东农业大学2008
- [3].小麦主要品质性状的QTL定位[D]. 赵亮.山东农业大学2009
- [4].小麦产量性状QTL的分子标记定位[D]. 李斯深.山东农业大学2002
- [5].普通小麦品质性状遗传与QTL分析[D]. 张立平.中国农业科学院2003
- [6].小麦耐盐相关基因的作图及克隆[D]. 马丽清.中国农业大学2005
- [7].小麦微营养素相关基因的QTLs作图及克隆[D]. 赵永亮.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
- [8].水稻分子图谱的构建和QTL定位研究[D]. 叶少平.四川农业大学2005
- [9].玉米耐旱QTL定位和遗传分析[D]. 肖炎农.华中农业大学2005
- [10].小麦穗粒数及相关性状的QTL分析[D]. 王瑾.河北农业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