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农科大学生通向农村基层问题研究

新时期农科大学生通向农村基层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

新时期农科大学生通向农村基层,有利于实现高等农业教育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协同共振,有利于加快推进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丰富和充实面向“三农”的青年人才工作体系,促进青年人才锻炼成长,并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问题。前人的研究虽然进行了不少探索,深化了一些认识,但研究还不够深入。由于缺乏全面性、多样性和系统性,目前还未能通过有效整合,对农科类大学生通向农村基层的内在规律予以认识和把握。因此,本文提出要界定大学生通向农村基层的基本内涵,探讨农科大学生通向农村基层的历史与现状,初步构建新时期农科大学生通向农村基层的模式与机制框架,旨在为促进新时期农科大学生通向农村基层提供理论方法和策略支持。全文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主要是提出问题,分析相关支撑理论,梳理国内外的研究动态,明确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第二部分研究概述,主要是界定有关概念的基本内涵及其外延,指出农科大学生通向农村在概念上的内部逻辑结构。第三部分农科大学生通向农村基层的历史与现状考察,主要是对国外做法经验和我国农科大学生通向农村基层的历史脉络和现状问题进行归纳和分析。第四部分新时期农科大学生通向农村基层的模式与机制探讨,主要是结合案例归纳八种不同的模式,系统分析新时期农科大学生通向农村基层的机制框架,以深化对内在规律性的认识。第五部分结论,说明主要的研究工作、基本观点、创新点和局限性。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相关支撑理论
  • 1.2.1 当代中国“三农”理论
  • 1.2.2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 1.2.3 马克思主义青年人才观
  • 1.2.4 潘懋元高等教育学学说
  • 1.2.5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 1.2.6 国民素质均衡发展理论
  • 1.2.7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
  • 1.2.8 系统科学方法理论
  • 1.3 研究动态
  • 1.3.1 国外的相关研究
  • 1.3.2 国内的研究动态
  • 1.3.3 对国内外研究动态的评价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研究概述
  • 2.1 概念的界定
  • 2.1.1 有关“通向”的涵义
  • 2.1.2 大学生通向农村基层的内涵
  • 2.1.3 相关外延的界定
  • 2.2 农科大学生通向农村基层的结构逻辑
  • 2.2.1 指向性
  • 2.2.2 适应性
  • 2.2.3 耦合性
  • 2.3 新时期农科大学生通向农村基层的战略意义
  • 2.3.1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 2.3.2 对高等农业教育科学发展的作用
  • 2.3.3 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作用
  • 2.3.4 对促进青年人才锻炼成长的作用
  • 2.3.5 对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作用
  • 3 国内外农科大学生通向农村基层的基本情况
  • 3.1 国外农科大学生通向农村基层的做法与经验
  • 3.1.1 德国
  • 3.1.2 法国
  • 3.1.3 韩国
  • 3.2 我国农科大学生通向农村基层的历史脉络
  • 3.2.1 近代知识分子与农村基层的结合
  • 3.2.2 知青上山下乡和农民打成一片
  • 3.3 我国农科大学生通向农村基层的基本现状
  • 3.3.1 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演进
  • 3.3.2 新时期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分析
  • 3.3.2.1 新农村建设的人才缺位
  • 3.3.2.2 农科类高校的办学偏位
  • 3.3.2.3 农科大学生的选择背位
  • 4 新时期农科大学生通向农村基层的模式与机制
  • 4.1 农科大学生通向农村基层的模式构建
  • 4.1.1 按照基准内容分类的平面化模式集群
  • 4.1.1.1 基于实践教学的模式
  • 4.1.1.2 基于社会实践的模式
  • 4.1.1.3 基于志愿服务的模式
  • 4.1.1.4 基于就业发展的模式
  • 4.1.2 按照介入方式分类的立体化模式集群
  • 4.1.2.1 参与式的主体通向模式
  • 4.1.2.2 分离式的客体通向模式
  • 4.1.2.3 嵌入式的载体通向模式
  • 4.1.2.4 散射式的导体通向模式
  • 4.1.3 农科大学生通向农村基层的模式重构原则
  • 4.2 农科大学生通向农村基层的机制框架
  • 4.2.1 农科大学生通向农村基层的机制要素
  • 4.2.1.1 动力机制
  • 4.2.1.2 培养机制
  • 4.2.1.3 协调机制
  • 4.2.1.4 保障机制
  • 4.2.2 农科大学生通向农村基层的机制运行
  • 4.2.3 农科大学生通向农村基层的机制环境
  • 5 结论
  • 5.1 研究的基本观点
  • 5.2 创新点
  • 5.3 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相关论文文献

    • [1].农科大学生事农意愿:影响因素与引导策略——基于河北省三所本科高校的调查[J].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3)
    • [2].农业大数据背景下农科大学生素质提升研究[J].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8(04)
    • [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科大学生培养刍议[J]. 教育教学论坛 2018(52)
    • [4].农科大学生创业浅议——以山西农业大学为例[J]. 新西部 2017(25)
    • [5].农科毕业生服务农村建设长效机制研究[J]. 知音励志 2017(01)
    • [6].影响广西农科大学生服务本地乡村振兴的因素及对策探讨[J].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06)
    • [7].农科大学生就业认知与农村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沈阳地区的948个样本分析[J]. 中国农业教育 2018(02)
    • [8].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农科大学生就业的机遇与挑战[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6(08)
    • [9].有关农科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与措施分析[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6(05)
    • [10].高校农科大学生创业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6(14)
    • [11].农科大学生学农爱农意识分析及在作物栽培学教学中的培养探讨[J]. 安徽农学通报 2013(23)
    • [12].农业院校的农科大学生学习现状调查及教学管理对策研究[J]. 河北农业科学 2011(01)
    • [13].浅析农科大学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培养[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0(03)
    • [14].农科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障碍分析与对策[J]. 中国经贸导刊 2010(09)
    • [15].从农业现代化视角谈农科大学生就业支撑体系建设[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7(22)
    • [16].农科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与对策探索[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6(19)
    • [17].浅析农科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J]. 安徽农学通报 2015(02)
    • [18].理工农科大学生创业态度现状调查及其相关因素研究——以西南大学为例[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2)
    • [19].农科大学生的自我和谐与自测健康:自尊的调节作用[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3(04)
    • [20].农科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0(04)
    • [21].影响农科大学生服务“三农”的因素分析与对策[J]. 广东农业科学 2010(11)
    • [22].农科大学生“科技写作”课程内容优化改革探索[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20(03)
    • [23].依托科研项目培养农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与应用[J]. 教育教学论坛 2017(51)
    • [24].农科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瓶颈与对策[J]. 智富时代 2018(06)
    • [25].已就业农科大学生职业分析及判定——基于华中农业大学大学生就业前景的调查数据[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2010(03)
    • [26].少数民族农科大学生培养现状研究——以云南省为例[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04)
    • [27].农科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13)
    • [28].农科大学生合理知识结构调查研究[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5)
    • [29].农科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和培养探究[J]. 求知导刊 2014(09)
    • [30].农科大学生服务“三农”职业理想的分层及途径探析[J].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12(06)

    标签:;  ;  ;  ;  

    新时期农科大学生通向农村基层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