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力量办学单位学生食堂卫生状况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赵凯[1](2021)在《基于SWOT理论下云南省滇南武术学校学生管理的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武术作为我国的四大国粹之一,它不只是一项体育运动项目,还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是一种来源于文化,滋润于文化的民族气息。武术学校为顺应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与需要而出现,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武术精神为己任的教育组织机构。云南省滇南武术学校自1992年创建至今,走过28年的风雨兼程。现在的滇南武术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办学思想正确、办学手续完整、办学宗旨明确、办学规模稳定、办学特色鲜明的一所集小学教育、初级中学教育和高级中学教育为一体化的武术教育学校,且始终在寻求新的突破,力争新的至高点,争创全国知名的优质武术学校。学校的发展与延续离不开管理。学校管理是由每一个领域的管理内容前后关联、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体系。基于学校管理体系的庞大、管理领域的广泛、管理内容的错综复杂、管理方式手段的多样性,各领域管理效果的差异性与不平衡性,本文立足于我国武术学校整体的发展现状,找出武术学校管理发展中的重点领域与难点内容——学生管理工作。为此,本文从滇南武术学校的基本情况入手,围绕学生管理这一重点领域内容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实地走访对滇南武术学校分块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对滇南武术学校学生管理工作进行专家访谈,同时通过问卷的形式对滇南武术学校的教师、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将所得调查结果经汇总,进一步运用SWOT理论对滇南武术学校学生管理的工作进行自身状况的优点与不足、外部环境的机遇与威胁四方面的整体分析,最后进行内外环境交叉推演到SWOT矩阵中,全面分析滇南武术学校学生管理在不同环境形势下可采取的发展对策,从而得出本文的结论与建议。研究结果如下:1.滇南武术学校以“以文睿智、以武余德、以艺怡情、先成人再成才”为办学宗旨,是一所办学理念清晰、办学规模稳定、办学手续完备的民办中等文武学校。2.滇南武术学校经过28年的风雨洗礼,在学生管理方面形成了趋于完善的管理体系(包括学生管理的制度、学生管理的部门、学生管理的内容、学生管理的人员、学生管理的方法手段)。3.本文对滇南武术学校学生管理的内容概括为食宿方面、学习方面、安全管理、德育方面与社会实践活动方面五个部分。4.滇南武术学校学生管理的内部自身优势归纳为:(1)滇南武术学校以武术教育为特色、文化教育全覆盖的办学特色。(2)滇南武术学校采用学生寄宿制、全封闭的学生管理模式的优越性。(3)滇南武术学校学生管理各内容(食宿、学习、安全、德育与社会实践)管理的优势。5.滇南武术学校学生管理的内部自身劣势归纳为:(1)滇南武术学校基础设施存在的不足之处。(2)滇南武术学校采用学生寄宿制、全封闭的学生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3)滇南武术学校学生管理各内容(食宿、学习、安全、德育与社会实践)管理的不足之处。6.滇南武术学校学生管理的外部机遇归纳为:(1)政策法规因素——学生管理的政策引导作用与法律法规规范作用。(2)社会发展因素——新时代背景下需要培养社会发展的武术人才。(3)经济扶持因素——国家财政学生教育经费稳定逐年提升。(4)科学技术发展的积极影响作用(1)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学生管理系统。(2)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网络软件上武校学生管理的交流与互动。7.滇南武术学校学生管理的外部挑战归纳为:(1)政策法规因素——学生管理的政策落实程度不足与法律法规规范不到位不全面。(2)社会发展不利因素——其他学校对滇南武术学校的冲击影响。(3)经济扶持不利因素——学生管理经费投入的覆盖率低、不平衡性与差异性大。(4)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利作用——网络多元化发展对武术学校学生管理产生不利影响。
马一先[2](2021)在《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在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的实践中,发现并处理好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是办好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集团的关键。因此,本研究以农村小规模教育集团为研究对象,力争为改进与完善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提供建设性建议,进而为实现义务教育的公平、均衡发展,促进基础教育水平提高服务。本研究从理论研究、现状研究、比较研究、对策研究四个板块依次展开研究。从理论层面对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的关键性影响因素进行了阐释;分析验证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影响因素以及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而构建出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的模型,并分析了其实践路径;以应然的框架体系为基础检视我国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的现实状况,发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分析存在的原因;结合横向比较研究,总结国外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的特点、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最后提出改进我国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的对策建议。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调查法三种研究方法进行研究。首先,通过文献法确定了影响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的四个因素,即:载体型因素、实体型因素、凝聚型因素、运筹型因素;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法并结合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验证了四个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与办学质量和办学绩效之间的关系,构建出农村小规模集团化办学的结构框架。最后,通过访谈法了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户办学的现状,并找出存在的问题。根据调查发现,当前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存在着集团内部学校课程开设情况参差不齐,复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单一、集团内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不到位,家校交流沟通不及时、集团内部教师编制结构性短缺、集团内部现代化教学设备利用率低下、集团内部专项建设配套资金缺乏、集团化办学政策落实不到位、集团学校间合作意识淡薄、集团校长的办学理念局限、集团内部管理松散、集团化办学相关监督评价机制不完善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提出了增加集团活动课程的开设,丰富创新复式教学形式与内容、搭建集团学下信息化平台,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增强集团学校家校合作的实效性、改进教师资源配置结构,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水平、提高集团整体教育设备管理规范性与现代化教育设备的使用率、增加集团专项经费的投入,完善经费使用管理、建立立体多维的集团化办学政策,确保政策精准落实、创设农村小规模教育集团乡土化的办学理念、提升农村小规模教育集团校长领导力、整合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集团外部关系、建立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集团内部管理机制的对策建议。
朱金明[3](2020)在《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具有职业需求导向的鲜明特征、高层次应用研究型人才的目标定位、产学研协同培养的教育过程和多样化的社会需求期待,规定了其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当前,全球范围内正在兴起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蓬勃兴起,迫切需要以高质量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支撑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质量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随着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适应性不强、解决问题能力不够、社会认可度不高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究其原因,根本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质量内外部保障机制尚不健全,还未形成一套完善的适切中国情景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政策分析、历史研究、调查分析、比较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综合应用利益相关者理论、社会治理系统论等,试图构建各利益相关者互相协调、互相关联、责权对等的质量保障体系。一是基于质量观的视角,系统梳理了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制度的变迁,分析了参与主体、理念内容、机制模式的变化原因。二是基于大数据调查分析,从专业学位研究生和用人单位的视角,识别了影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数据挖掘发现主要存在专业学位教育单位内部质量保障不力与规模发展、政府引导的宏观监管、评价机制不健全与规模发展、社会多方参与薄弱与规模发展等三大主要矛盾。三是系统比较研究了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以德国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以英国为代表的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型专业学位质量保障体系。四是基于现代治理理论,构建了资格准入和监督评估协同、专业学位评估与培养单位整体审计协同、政府外部宏观指导与培养单位内部自我评估协同、社会监督与行政性评估协同的“四协同”专业学位质量保障机制。五是对优化构建适切中国情境的高质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王帅[4](2020)在《北京高校学生食堂价格平抑资金使用监管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高校食堂原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的不断上涨,高校食堂经营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北京市针对这一现状,为抑制高校食堂饭菜价格过快上涨,保持高校食堂饭菜价格长期稳定,自2012年开始,设置专项资金对在京高校学生食堂进行补贴,即北京高校学生食堂价格平抑资金。平抑资金在后勤社会化进程中对于稳定高校伙食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就目前阶段而言,对平抑资金的使用监管还存在一些问题,对平抑资金补贴经费的监管水平直接影响其效益的发挥。本文以北京高校学生食堂价格平抑资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实地调研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层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全面梳理平抑资金使用监管现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梳理出平抑资金在使用和监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政府监管、学生食堂内部控制、构建绩效评价体系、社会监管等角度提出了平抑资金使用监管方案。研究有助于提高学生食堂对平抑资金科学管理能力和监管水平,更好地发挥平抑资金使用效益,推动建立和完善高校食堂价格调控的长效机制,使资金能够更加侧重于照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同时进一步提升高校学生食堂保障服务水平,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黎丹[5](2020)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民办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优化研究 ——以N学院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出台多项政策文件对“双一流”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加快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将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作为高等教育改革任务之一。民办高校是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内部治理结构问题是影响民办高校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民办高校必须在良好的内部治理结构环境下,深化内涵建设,从而参与和推动“双一流”建设。现阶段,我国民办高校已由注重规模效益的初级阶段,向注重质量内涵的规范化阶段进行转变,但在内部治理结构方面仍存在较多问题,制约了民办高校长期稳定发展。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民办高校必须优化内部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保障民办高校在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并脱颖而出。本文在分析民办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概念的基础上,选取N学院为样本,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其内部治理结构现状进行研究,主要对学校内部组织结构、各利益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各权利主体以及运行机制情况进行分析。通过调查研究得出,该学校存在章程建设不够完善、决策机制不完善、校长履职能力受限、学术权力受到行政权力压制、二级学院自主办学权不足、民主监督管理机制运行不畅、利益主体参与学校内部治理意识淡薄、缺乏对合作办学方监管的有效机制等问题。通过借鉴美国和日本私立大学的治理经验,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结合N学院实际提出了优化其内部治理结构的原则,从治理理念、章程建设、民主决策机制、权力配置与制衡机制、监督机制与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优化路径,在理论上构建了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内部治理结构模型,并总结出内部治理结构优化对于民办高校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预期效果。
李芳[6](2020)在《流动儿童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的个案研究 ——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对于流动儿童学前教育资源供给问题,学界往往从教育公平、分配正义等视角围绕入园机会、园所质量、影响因素、地方实践等方面展开研究,目前基本形成了标签化的流动儿童教育资源供给图景:“在户籍制度的割裂下,流动儿童教育资源供给与家庭资本密切相关,流动儿童入公办园比例低,所在园所办学条件差、质量水平不高,政府投入缺位,公益组织参与扶持。”为了理解这种现象并建构多面立体的认识,我们需要跳脱既有命题,以发展的视角进行研究。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选择上海市闵行区作为研究单元,聚焦真正处于弱势地位的流动儿童,将四所专门面向流动儿童招生的幼儿园作为嵌入性分析单元,进入现实情境,揭示流动儿童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的发展历程。首先通过非沪籍人口的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分配规则揭示流动儿童教育资源供给不平等的发生机制。以2005年为时间起点,入园条件变化为主轴,发现:非沪籍人口学前教育公共资源由满足本地适龄儿童学前教育需求后的空余学位构成。在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不足的背景下,政府通过控制幼儿园报名要求并引入竞争机制,根据家长条件进行高低排序分批录取,家庭资本不足的流动儿童往往被排除在外。接着,将视线进一步聚焦于专门招收“农民工同住子女”的幼儿园,追溯流动儿童教育资源格局的形成。目前闵行区流动儿童教育资源由2所民办公助二级幼儿园和28所民办三级幼儿园组成,属于市场主导型的教育供给模式。流动儿童学前教育资源的格局从非法办学点和学前班为主到民办公助幼儿园、民办三级幼儿园与备案看护点及非法办学点并存,最终演变为由民办公助幼儿园与民办三级幼儿园共同构成。最后,关注流动儿童学前教育资源质量提升的局限性与特殊性。局限性在于民办三级幼儿园本身先天条件不足、收费水平受限,加上政府投入缺乏,主要以管理规范为主;特殊性在于流动儿童在城市中属于典型的弱势群体,许多公益项目围绕民办三级幼儿园开展,通过玩教具捐赠、志愿服务、师资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其办园质量。必须阐明的是,尽管公共财政针对流动儿童投入不足,但地方政府在流动儿童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初期流动儿童教育资源的形成属于民间力量自发行为,主要在利益驱使之下,存在多种安全隐患、克扣幼儿伙食、甚至危害幼儿健康等问题。直到地方政府介入,提出民办三级幼儿园的形式,通过备案看护点过渡,联合多部门开展取缔工作,这才逐步走上规范的道路,并在教育管理体系之下不断发展提升。
丁颖[7](2020)在《乡村寄宿制小学课后服务体系研究》文中认为目前中小城市经济发展迅速,传统家族聚居的家庭结构转变为小型双职工家庭,又正当教育改革呼吁中小学减负,小学生放学时间一再提前,学生放学时间和家长下班时间差距较大,放学后去哪儿成为教育热点,城市小学校外托管隐患重重,国家2017年2月发布的《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强调发展课后服务的重要性,并建议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此后江苏、四川等地区纷纷发布了地方性文件,中国教育报等各大主流媒体也开始关注小学生课后服务,各地区开始进行课后服务实践,而身在乡村的寄宿制小学同样也需要课后服务来帮助乡村小学生父母解决乡村小学生托管难题,并为乡村小学生提供安全的课后活动空间,保障乡村弱势家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从而缩小城乡学生课后成长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本文小学课后服务含义为:学校在放学后为小学生提供一定时间的生活照顾与教育,充分保证小学生人身安全且、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服务类型。本研究以江苏省淮安市D小学为例,首先阅读并梳理了大量国内外有关课后服务的文献资料,把握了关于国内外课后服务研究动态,给本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运用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围绕乡村寄宿制小学课后服务的组织架构、计划制度、时间安排、内容和形式安排以及管理和评价几个方面对乡村寄宿制小学课后服务进行了设计调查。对所搜集的问卷进行了整理,并使用SPSS22.0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发现乡村寄宿制小学课后服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组织架构固化削弱了基层组织自主性;制度执行不强且家长参与制度缺失;服务内容偏重课业辅导忽视生活指导;心理健康、生活指导教师专业性不足:课后服务效果缺乏针对性评价。产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为:课后服务责任主体难厘清;学校教育资源短缺;家校间对课后服务的认识有差异。针对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学校组织实行课后服务柔性化管理;完善相关制度推进家长参与课后服务;建立儿童照顾、教育和个性发展一体化的课后服务内容体系;充实专业化的学校生活和心理教师;制定课后服务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
任熙媛[8](2020)在《寄宿制高中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D县级高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寄宿制学校是一种办学模式,它既能解决学生的吃饭与住宿问题,也能解决学生因距离远而求学难的问题。因此,寄宿制学校是解决落后地区、农村地区子女求学的一种重要途径,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好寄宿制学校对提升落后地区、农村地区子女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寄宿制学校的封闭性给学生管理带来了巨大的难题。目前,寄宿制学校普遍实行的“看管”模式,这种模式虽然有助于提升学生管理的效率,但也束缚了学生创新性、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与时代所需求的人才质量是格格不入的。因此,研究探讨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对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适应新形势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寄宿制高中学生管理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在需要层次、人本管理、学生自主管理理论的指导下,研究了其存在的问题、原因,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论文研究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以D县高中问卷与访谈调查为基础,对寄宿制高中学生的常规管理、自主管理、学业管理与身心管理、活动管理以及生活管理进行问题分析;第二部分是对寄宿制高中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分析的内容包括管理者教育理念认识偏差,学生管理保障制度的缺失,学生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学生管理模式上的惯性思维等方面;第三部分,针对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包括树立科学的学生管理教育理念,构建多方面学生管理主体协同共管格局,强化学生管理的重点,建立与完善寄宿制高中学生管理制度等方面。
霍庆[9](2019)在《保山市L区中小学撤点并校现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我国青少年培养阶段消除差异、消除分化的主要途径,义务教育,本身同样也是造成社会差异与分化的原因之一。2001年,我国为消除农村地区中小学义务教育差异与分化,提升农村教育水平,进一步对教育资源整合、优化,在全国大范围施行撤点并校。至今为止,撤点并校政策已经施行了十多年,而我国一小部分撤点并校施行地区,却并没有取得当初预期的效果,因此社会的各界学者,不得不重新将目光聚焦到这一10多年前国家实施的撤点并校政策,重新分析撤点并校究竟达到了何种正面的成效,又究竟造成了何种后果,并分析为何撤点并校政策在国家大力推行下,仍然有少许地区并未达到与其效果的具体原因,本次研究,以云南省保山市L区为研究地域,针对中小学撤点并校的现状以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的形式作出调查研究。在论文研究阶段,首先分析本次研究的选题背景以及理论、实践层面的意义,对国内外本课题相关研究做出综述,并对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作出阐述,交待研究思路与方法,随后开展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初步结论分析,依据结论提炼出保山市L区域在开展撤点并校后,存在学龄儿童流失、义务教育城乡差距扩大以及学生公共安全等多个维度存在的问题,并在政府层面、学校层面、社会层面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围绕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进一步推动国家撤点并校政策最终目标的真正实现。
邓晶[10](2017)在《民族寄宿生饮食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实施以来,随着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普及,西部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逐渐加入义务教育大军中,随之而来的还有民族学生住校问题、饮食不适应问题,这些问题给“两基”攻坚计划的实施带来了巨大挑战。在民族地区,具有民族特色的饮食供应不仅仅是学生身心发展的保障,还是民族学生适应寄宿教育的推力。因此,站在民族学生的角度研究民族寄宿生饮食管理存在的问题,对改善学校饮食管理水平、提高饮食供应质量、提升饮食服务满意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民族寄宿学校学生发放饮食管理问卷,了解民族寄宿生饮食管理现状,归纳饮食管理问题,并通过访谈法,探究民族寄宿生饮食管理问题存在的原因,为民族寄宿学校学生饮食管理提供建议。主要结论有:首先,民族寄宿生饮食管理现状。饮食环境卫生方面,民族寄宿生整体就餐环境较好,但室内布局存在不合理,设施设置条件不完善;饮食质量方面,食堂食谱公示公开力度不够,食物份量大体上较为适宜,饮食供应的种类偏少,饮食口味在很大程度上无法满足民族学生的需要,食品卫生现状令人堪忧;人员服务方面,工作人员对卫生标准不够明确;服务缺乏耐心和礼貌,且存在倾向性,服务能力较强,服务行为存在失当,协调管理缺乏弹性,学生就餐秩序较为混乱;相关制度方面,监督制度不完善,沟通不顺畅,学校饮食健康课程普及率较低。其次,民族寄宿生饮食管理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即规划不合理,设施条件有待改善;托管单位管理的问题;学校监管问题;意见沟通问题。通过走访民族寄宿学校、开展访谈,分析民族寄宿生饮食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饮食管理资金缺口大、托管单位的选择标准不明确、学校监管不到位、政府部门监管不深入。最后,针对上述影响因素,本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结合民族地区的现有条件,建议从加大政府投入,加大建设投入合理规划,加大人员培训投入组织人员培训;把握托管单位准入关,规范筛选程序,约定限制性条款;提升学校监管力度,落实饮食日常监管,拓宽监管渠道,加强学生饮食健康教育;促进政府部门科学督查,加紧完善学校供餐监管体系,加强政府相关部门间沟通协作;创新管理机制,界定管理权限,引入绩效考核等方面提高学生饮食管理水平,改善民族寄宿生饮食供应条件,增强民族寄宿生生活自信、体质自信、学业自信。
二、社会力量办学单位学生食堂卫生状况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社会力量办学单位学生食堂卫生状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SWOT理论下云南省滇南武术学校学生管理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武术学校是践行武术产业规划、落实体育强国的重要载体 |
1.1.2 武术学校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多元化价值 |
1.1.3 规范滇南武术学校学生管理,促进武术学校整体发展 |
1.1.4 SWOT分析法的独特研究视角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1.3.1 研究难点 |
1.3.2 研究创新点 |
1.4 文献综述 |
1.4.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4.2 武术学校的发展对策研究 |
1.4.3 我国武术学校管理的研究 |
1.4.4 武术学校的发展现状研究 |
1.4.5 我国武术学校的学生管理研究 |
1.4.6 SWOT分析应用于武术领域的研究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实地考察法 |
2.2.4 问卷调查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2.2.6 SWOT分析法 |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云南省滇南武术学校基本概况 |
3.1.1 滇南武术学校概况 |
3.1.2 滇南武术学校发展简况 |
3.1.3 滇南武术学校发展现状 |
3.2 滇南武术学校学生食宿管理 |
3.2.1 宿舍管理 |
3.2.2 饮食健康管理 |
3.3 滇南武术学校的学生学习管理 |
3.3.1 滇南武术学校的师资队伍 |
3.3.2 滇南武术学校的课程设置 |
3.3.3 滇南武术学校学生学习现状 |
3.4 滇南武术学校学生安全管理 |
3.4.1 滇南武术学校学生安全整体现状 |
3.4.2 滇南武术学校校园安全管理组织实施 |
3.4.3 学生的实际安全意识 |
3.5 滇南武术学校的学生德育管理 |
3.5.1 学校学生德育基本情况 |
3.5.2 学校学生课余活动开展情况 |
3.5.3 滇南武术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现状 |
3.6 云南省滇南武术学校学生社会实践管理 |
3.6.1 学生武术比赛的管理 |
3.6.2 学生毕业就业的管理 |
3.7 云南省滇南武术学校学生管理的SWOT分析 |
3.7.1 云南省滇南武术学校学生管理的优势分析 |
3.7.2 云南省滇南武术学校学生管理的劣势分析 |
3.7.3 云南省滇南武术学校学生管理的机遇分析 |
3.7.4 云南省滇南武术学校学生管理的挑战分析 |
3.8 云南省滇南武术学校管理策略的SWOT矩阵分析 |
3.8.1 云南省滇南武术学校学生管理策略的SO分析 |
3.8.2 云南省滇南武术学校学生管理策略的WO分析 |
3.8.3 云南省滇南武术学校学生管理策略的ST分析 |
3.8.4 云南省滇南武术学校学生管理策略的WT分析 |
3.9 云南省滇南武术学校学生管理的发展对策 |
3.9.1 遵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正确引导、加强规范学生管理的意识形态 |
3.9.2 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制度体系,确保学生管理工作责权分明 |
3.9.3 合理利用学生管理经费,逐步解决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
3.9.4 有效整合周边资源,合理运用科学技术,提高学生管理效果 |
3.9.5 紧跟社会多元化发展要求,多层次培养武术学校学生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集团化办学是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建设的未来出路之一 |
1.集团化办学有助于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办学质量 |
2.集团化办学有助于形成农村小规模学校内生式与外引式相结合的办学模式 |
3.集团化办学有助于创新农村小规模学校形成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在实践过程中存在问题 |
1.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缺乏政府的相关支持以及相应的管理机制 |
2.农村小规模学校自身的办学质量和水平无法达到集团化办学的要求 |
(三)农村小规模学校及其集团化办学缺乏学术研究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1.“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影响因素”的基本理论研究 |
2.“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影响因素”的现状研究 |
3.“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 |
4.“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影响因素”的对策研究 |
三、文献综述与研究意义 |
(一)文献综述 |
1.关于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的研究综述 |
(1)关于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意义的研究综述 |
(2)关于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实践现状及对策的研究综述 |
2.关于农村小规模学校相关研究的综述 |
(1)关于农村小规模学校政策变革的研究综述 |
(2)关于农村小规模学校经费的研究综述 |
(3)关于农村小规模学校师资建设的研究综述 |
(4)关于农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的研究综述 |
(5)关于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质量的研究综述 |
(6)关于农村小规模学校外部办学环境的研究综述 |
(7)关于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发展及意义的研究综述 |
(8)关于国外农村中小学调整与合并的研究综述 |
3.研究述评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方法 |
(一)收集资料的方法 |
1.文献法 |
2.问卷调查法 |
3.访谈调查法 |
(二)分析资料的方法 |
1.文献资料的分析方法 |
2.问卷资料的分析方法 |
3.访谈资料的分析方法 |
第二章 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影响因素的基本理论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 |
1.小规模学校 |
2.农村小规模学校 |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 |
1.集团化办学 |
2.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 |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影响因素分析的理论依据 |
(一)教育公平理论及其启示 |
(二)教育系统理论及其启示 |
(三)教育体制机制理论及其启示 |
(四)教育效能理论及其启示 |
三、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影响因素构建的现实依据 |
(一)现行教育政策导向 |
(二)实践经验启发 |
四、影响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因素的确定及内容分析 |
(一)载体型因素的确定及分析 |
(二)实体型因素的确定及分析 |
(三)凝聚型因素的确定及分析 |
(四)运筹型因素的确定及分析 |
(五)办学质量因素的确定及分析 |
(六)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绩效因素的确定及分析 |
第三章 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影响因素理论框架的构建 |
一、问卷设计 |
(一)问卷设计思路 |
(二)研究假设 |
(三)问卷草案设计 |
二、问卷试测 |
(一)试测问卷的信度检验 |
(二)试测问卷的效度检验 |
三、问卷实测 |
(一)问卷的基本情况分析 |
(二)问卷的相关分析 |
1.项目分析 |
2.信度分析 |
3.效度分析 |
(1)探索性因子分析 |
(2)验证性因子分析 |
(3)收敛效度分析 |
(4)判别效度分析 |
四、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办学影响因素的模型验证 |
(一)相关分析 |
(二)模型验证 |
五、应然的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 |
(一)载体型因素 |
(二)实体型因素 |
(三)凝聚型因素 |
(四)运筹型因素 |
(五)办学质量 |
(六)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绩效 |
第四章 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影响因素的现状调查 |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的现实状况 |
(一)载体型因素:普遍建立了田园化的多元课程体系 |
(二)实体型因素: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师交流学习频繁 |
(三)凝聚型因素:重新认识“乡土”的意义 |
(四)运筹型因素:部分管理及评价机制缺乏 |
(五)优势 |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存在的问题 |
(一)载体型因素 |
1.集团内部学校课程开设情况参差不齐,复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单一 |
2.集团内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不到位,家校交流沟通不及时 |
(二)实体型因素 |
1.集团内部教师编制结构性短缺 |
2.集团内部现代化教学设备利用率低下 |
3.集团内部专项建设配套资金缺乏 |
(三)凝聚型因素 |
1.集团化办学政策落实不到位 |
2.集团学校间合作意识淡薄 |
3.集团校长的办学理念局限 |
(四)运筹型因素 |
1.集团内部管理松散 |
2.集团化办学相关监督评价机制不完善 |
第五章 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影响因素的国际比较研究 |
一、美国农村中小学学区间共享模式 |
(一)美国农村中小学学区间共享模式的产生与发展 |
(二)美国农村中小学学区间共享模式的概述 |
1.中心高中学区 |
2.学区群 |
二、英国威尔士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模式 |
(一)英国威尔士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模式的产生与发展 |
(二)英国威尔士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模式的概述 |
1.联盟学校 |
2.区域学校 |
三、启示 |
第六章 完善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影响因素的对策建议 |
一、载体型因素的对策建议 |
(一)增加集团活动课程的开设,丰富创新复式教学形式与内容 |
(二)搭建集团学校信息化平台,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
(三)增强集团学校家校合作的实效性 |
二、实体型因素的对策建议 |
(一)改进教师资源配置结构,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水平 |
(二)提高集团整体教育设备管理规范性与现代化教育设备的使用率 |
(三)增加集团专项经费的投入,完善经费使用管理 |
三、凝聚型因素的对策建议 |
(一)建立立体多维的集团化办学政策,确保政策精准落实 |
(二)创设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集团乡土化的办学理念 |
(三)提升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集团校长领导力 |
四、运筹型因素的对策建议 |
(一)整合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集团外部关系 |
(二)建立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集团内部管理机制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影响因素研究访谈提纲 |
附录2 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影响因素研究调查问卷 |
附录3 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影响因素研究相关分析结果表 |
附录4 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研究模型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表 |
附录5 个人简历 |
(3)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一、专业学位 |
二、研究生教育 |
三、研究生教育质量 |
四、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回溯 |
二、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回溯 |
三、高等教育治理机制研究回溯 |
四、已有文献研究评述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三、内容框架 |
四、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论探讨 |
第一节 利益相关者理论:质量保障主体探析 |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
二、主体构成: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分析 |
第二节 三角关系理论:质量保障主体责权分析 |
一、三角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
二、主体关系:基于三角关系理论的分析 |
第三节 现代社会治理理论:协同的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
一、现代社会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
二、体系构建:基于现代社会治理理论的探讨 |
第三章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及其质量管理的历史沿革 |
第一节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背景 |
第二节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历史脉络 |
一、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孕育期 |
二、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初步建设期 |
三、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期 |
第三节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 |
一、规模现状:着眼从数量提升到质量提升转变 |
二、分布现状:呈现从普遍院校到一流高校集聚 |
三、质量现状:专业学位定位与特征尚缺乏共识 |
第四节 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质量观 |
一、阶段论质量观 |
二、需要论质量观 |
三、适应论质量观 |
四、目标论质量观 |
五、全面的质量观 |
第五节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的制度变迁 |
一、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发展历程 |
二、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制度演进分析 |
第四章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实践研究 |
第一节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实践分析 |
一、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 |
二、专业学位水平评估 |
三、专业学位质量认证 |
第二节 我国专业学位质量保障体系的绩效评价研究 |
第五章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国际比较研究 |
第一节 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
一、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 |
二、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
三、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主要特征 |
第二节 德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
一、德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 |
二、德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
三、德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主要特征 |
第三节 英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
一、英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 |
二、英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
三、英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主要特征 |
第四节 国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比较研究 |
一、国外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对比分析 |
二、国外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比较启示 |
第六章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优化研究 |
第一节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再设计 |
一、质量保障体系再设计基本原则 |
二、质量保障体系再设计路径方法 |
第二节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多主体评价协同机制 |
一、专业学位教育评价主体责权关系 |
二、基于责权关系的协同评价机制 |
第三节 中国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重构策略 |
一、构建使命导向的专业学位教育质量认证体系 |
二、构建与教育认证相协同的专业学位合格评估体系 |
三、构建与质量监测相协同的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体系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北京高校学生食堂价格平抑资金使用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论文选题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技术路线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章 研究的理论依据 |
2.1 政府监管理论 |
2.1.1 政府监管的定义 |
2.1.2 政府监管特征和主要内容 |
2.2 政策执行理论 |
2.2.1 政策执行定义 |
2.2.2 政策执行特征和主要内容 |
2.3 内部控制理论 |
2.3.1 内部控制的定义 |
2.3.2 内部控制的特征和主要内容 |
2.4 绩效评价理论 |
2.4.1 绩效评价定义 |
2.4.2 基于平衡计分卡方式的绩效评价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北京高校学生食堂平抑资金使用监管现状 |
3.1 平抑资金政策的出台及资金投入情况 |
3.1.1 平抑资金政策的出台 |
3.1.2 历年投入的金额 |
3.2 平抑资金使用的监管现状 |
3.2.1 监管的基本要求 |
3.2.2 政府监管现状 |
3.2.3 高校内部监管现状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北京高校学生食堂平抑资金使用效益满意度调查 |
4.1 学生食堂满意度问卷调查 |
4.1.1 满意度调查问卷的设计 |
4.1.2 满意度问卷调查的实施 |
4.1.3 满意度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 |
4.1.4 问卷调查主要结论 |
4.2 平抑资金使用管理者访谈 |
4.2.1 访谈对象 |
4.2.2 访谈主要内容 |
4.2.3 访谈结果及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北京高校学生食堂平抑资金使用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
5.1 平抑资金使用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
5.1.1 相关部门缺乏对平抑资金使用实质约束 |
5.1.2 未将平抑资金独立账户核算 |
5.1.3 未同步计提平抑资金自筹部分 |
5.1.4 平抑资金超范围列支 |
5.1.5 部分学校平抑资金结余率过高 |
5.2 平抑资金使用监管存在问题的原因 |
5.2.1 上级部门监管不到位 |
5.2.2 高校学生食堂内部控制建设薄弱 |
5.2.3 缺乏平抑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5.2.4 社会监管手段不足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完善北京高校学生食堂平抑资金使用监管的建议 |
6.1 加强对平抑资金的监管力度 |
6.1.1 强化平抑资金主体责任落实 |
6.1.2 建立平抑资金预算联动机制 |
6.1.3 进一步优化平抑资金补贴政策 |
6.1.4 增强平抑资金第三方监管手段 |
6.2 提升高校学生食堂内部控制建设 |
6.2.1 完善平抑资金项目管理规范 |
6.2.2 细化平抑资金财务管理制度 |
6.2.3 优化平抑资金财务控制流程 |
6.2.4 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 |
6.3 构建平抑资金监管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
6.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
6.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6.3.3 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 |
6.4 强化社会监管手段和资金使用针对性 |
6.4.1 畅通社会监管渠道 |
6.4.2 开展学生补贴政策教育 |
6.4.3 强化平抑资金使用针对性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附录 A 高校学生食堂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录 B |
附录 C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民办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优化研究 ——以N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简要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民办高校 |
2.1.2 治理与大学治理 |
2.1.3 民办高校内部治理结构 |
2.2 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在民办高校内部治理中的适用性 |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用于民办高校内部治理的适用性 |
第三章 N学院内部治理结构现状分析 |
3.1 N学院内部组织结构概况 |
3.1.1 N学院简介 |
3.1.2 N学院内部组织架构 |
3.2 N学院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
3.2.1 N学院的利益相关者 |
3.2.2 利益主体间的良性互动 |
3.2.3 利益主体间的矛盾冲突 |
3.3 N学院内部治理结构现状 |
3.3.1 学校章程建设情况 |
3.3.2 决策权以及决策机制分析 |
3.3.3 执行权以及执行机制分析 |
3.3.4 监督权以及监督机制分析 |
3.4 N学院内部治理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3.4.1 学校章程建设不够完善 |
3.4.2 决策机制不够完善 |
3.4.3 校长履职能力受限 |
3.4.4 学术权力受到行政权力压制 |
3.4.5 二级学院自主办学权不足 |
3.4.6 民主监督管理机制运行不畅 |
3.4.7 利益主体参与学校内部治理意识淡薄 |
3.4.8 缺乏对合作办学方监管的有效机制 |
第四章 国内外私立大学治理经验及启示 |
4.1 国内民办高校的治理经验 |
4.1.1 西安翻译学院的内部治理经验 |
4.1.2 西安欧亚学院的内部治理经验 |
4.2 美国私立大学的治理 |
4.3 日本私立大学的治理 |
4.4 英国私立大学的治理 |
4.5 国外私立大学治理经验对于我国民办高校治理的启示 |
4.5.1 因地制宜、与之俱进地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
4.5.2 把握好政府与民办高校之间的关系 |
4.5.3 建立利益相关者多元参与学校治理机制 |
4.5.4 充分保障学术权力的独立性 |
4.5.5 完善内外部监督机制 |
第五章 N学院内部治理结构优化的对策 |
5.1 构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内部治理结构模型及分析 |
5.2 N学院内部治理结构优化的原则 |
5.2.1 公益性原则 |
5.2.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 |
5.2.3 整体性治理与全员参与原则 |
5.3 N学院内部治理结构优化的路径 |
5.3.1 革新高校内部治理的价值理念 |
5.3.2 推进学校章程与规章制度的规范化建设与执行 |
5.3.3 完善董事会领导下的多元参与民主决策机制 |
5.3.4 强化党委的政治核心和监督保障作用 |
5.3.5 完善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配置与制衡机制 |
5.3.6 完善校院两级权力运行机制 |
5.3.7 完善民主监督机制 |
5.3.8 完善参与学校内部治理的激励机制 |
5.3.9 建立信息化智慧管理平台 |
5.4 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对民办高校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预期效果 |
5.4.1 N学院未来五年发展提升目标 |
5.4.2 民办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升 |
5.4.3 民办高校自主办学治校能力的提升 |
5.4.4 民办高校办学质量的提升及特色的彰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流动儿童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的个案研究 ——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必要性:以子女随迁模式为主导的人口流动常态化 |
二、现实性:普惠性学前教育的内涵要求和现实瓶颈 |
三、紧迫性:特大城市人口控制与学前教育资源总量不足的突出矛盾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提供实践经验:妥善治理无证幼儿园,因地制宜扩大学前教育资源 |
二、揭露价值矛盾:指出普惠性学前教育盲区,维护流动儿童教育平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流动儿童学前教育供给的现状研究 |
二、流动儿童享受普惠性学前教育的阻碍因素 |
三、地方政府在流动儿童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上的实践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问题 |
一、概念界定 |
二、研究问题 |
第二节 案例研究 |
一、案例分析单元 |
二、资料收集 |
三、案例分析 |
第三节 研究的真实性 |
第三章 居住证制度下非沪籍人口学前教育资源的分配 |
第一节 2005-2010 年:凭产权证入公办园和公建配套民办幼儿园 |
一、触发机制下出台的“小区生”补贴政策 |
二、“小区生”补贴政策的发展完善 |
第二节 2011-2018 年:纳入居住证的入园积分制 |
一、闵行区创新采用入园积分制 |
二、居住证积分成为享受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条件 |
第三节 2019 年-至今:居住证与学前教育资源实现完全挂钩 |
一、系统招生下的民办三级幼儿园 |
二、家长应对——曲折的居住证办理过程 |
第四章 流动儿童学前教育资源格局的形成 |
第一节 民办公助幼儿园的历史和特征 |
一、什么是“民办公助”幼儿园? |
二、历史:为解决流动儿童入园难问题,公办园转制为民办公助幼儿园 |
三、特征:产权国有、政府扶持、自主运营 |
第二节 民办三级幼儿园的发展历程 |
一、2008 年之前:乱象丛生——非法办学点野蛮生长 |
二、2008-2015:整顿规范——看护点分类治理 |
三、2008-至今:引导扶持——民办三级幼儿园平稳发展 |
第五章 流动儿童学前教育资源质量提升的外部支持 |
第一节 政府规范管理 |
一、业务主管部门:层级逐渐上移,走向专业管理 |
二、办园质量标准:严格要求安全卫生,逐步转向保育教学 |
三、多部门参与检查,责任督学全覆盖 |
第二节 财政有限扶持 |
一、区教育局:零散师资培训 |
二、公办幼儿园;结对帮扶,构成办学联合体 |
三、多级政府财政:设施设备投放,租金津贴补助 |
第三节 NGO公益项目开展 |
一、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联合之路专项基金——萌芽计划 |
二、上海多阅公益组织——苗苗阅读项目 |
三、雨滴儿童基金会——早期儿童发展项目 |
第六章 讨论与展望 |
第一节 发现与创新 |
一、主要发现 |
二、新意之处 |
第二节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中文文献 |
A普通图书 |
B期刊论文 |
C学位论文 |
D电子文献 |
E报纸、会议类 |
英文文献 |
后记 |
(7)乡村寄宿制小学课后服务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 家庭结构变迁、教育政策转变引发了小学生放学托管问题 |
(二) 校外课后托管行业良莠不齐激发了校内课后服务需求 |
(三) 乡村寄宿制小学课后服务问题复杂、研究较少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我国农村寄宿制小学的相关研究 |
(二) 课后服务的相关研究 |
(三) 农村寄宿制小学课后服务相关研究 |
(四) 对已有研究的总结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课后服务体系的内涵与发展概况 |
一、课后服务体系的相关概念界定 |
(一) 课后服务 |
(二) 课后服务体系 |
二、主要发达国家课后服务的发展特点 |
(一) 立法较早并且发展较完善 |
(二) 收费渠道多元且方式灵活 |
(三) 服务内容和形式重在儿童发展 |
(四) 监督管理机制严格完善 |
(五) 师生配比合理且教师质量高 |
三、我国课后服务发展历程 |
(一) 萌芽期—社会变革催生校内托管 |
(二) 断裂期—迅速发展的校外托管替代校内托管 |
(三) 蜕变期—弹性离校的课后服务普遍实施 |
第二章 乡村寄宿制小学课后服务体系建设意义与研究的理论依据 |
一、乡村寄宿制小学的特征 |
(一) 教师课后兼具教学和监护责任 |
(二) 教育环境可控制性增强 |
(三) 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要求高 |
二、乡村寄宿制小学课后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 |
(一) 解决乡村家庭托管难题 |
(二) 为乡村学生提供安全的课后活动空间 |
(三) 保障乡村弱势家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
(四) 缩小城乡学生课后成长差距进而促进教育公平 |
三、乡村寄宿制小学课后服务体系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 教育公共服务理论 |
(二) 集体教育理论 |
第三章 乡村寄宿制小学课后服务体系现状调查—以淮安市D小学为例 |
一、D小学课后服务体系现状调查设计 |
(一) 调查对象 |
(二) 调查方法 |
二、淮安市D小学课后服务体系现状调查结果 |
(一) 课后服务的组织架构 |
(二) 课后服务的相关制度及其实施 |
(三) 课后服务的时间安排 |
(四) 课后服务的内容和形式 |
(五) 课后服务的师资力量 |
(六) 课后服务的管理和评价 |
(七) 家长对学校课后服务的评价 |
第四章 乡村寄宿制小学课后服务体系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
一、乡村寄宿制小学课后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组织架构固化削弱了基层组织自主性 |
(二) 制度执行不强且家长参与制度缺失 |
(三) 课后服务内容偏重课业辅导忽视生活指导 |
(四) 心理健康、生活指导教师专业性不足 |
(五) 课后服务效果缺乏针对性评价 |
二、乡村寄宿制小学课后服务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课后服务责任主体难厘清 |
(二) 学校教育资源短缺 |
(三) 家校间对课后服务的认识有差异 |
第五章 乡村寄宿制小学课后服务体系改进策略 |
一、学校组织应实行课后服务的柔性化管理 |
(一) 落实教务、后勤等基层组织自主权 |
(二) 利用校内非行政组织弥补行政组织的功能缺陷 |
二、完善相关制度推进家长参与课后服务 |
(一) 制定相关制度鼓励家长参与 |
(二) 完善家长参与课后服务的途径 |
三、构建儿童照顾、教育和个性发展一体化的课后服务内容体系 |
(一) 提供能满足儿童成长需求的生活照顾 |
(二) 注重儿童兴趣发展 |
四、开拓多种资源丰富课后服务形式 |
(一) 多方合作拓宽课后服务空间 |
(二) 利用信息技术拓展课后服务形式 |
五、充实专业化的生活指导和心理健康教师 |
(一) 建设专兼结合的生活指导和心理健康师资队伍 |
(二) 利用激励制度吸引专业教师参与 |
六、制定课后服务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 |
(一) 制定科学合理的课后服务评价标准 |
(二) 利用信息技术改革评价方式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8)寄宿制高中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D县级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的缘起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寄宿制高中学生管理概述及其理论依据 |
(一)寄宿制相关概念界定 |
(二)寄宿制学生管理内容 |
(三)学生管理的理论依据 |
(四)寄宿制学生管理的价值 |
二、寄宿制学生管理现状调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D县寄宿制高中学生管理现状调查 |
(二)寄宿制高中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三、寄宿制高中学生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管理者教育理念认识偏差 |
(二)学校学生管理保障的匮乏 |
(三)学生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 |
(四)学生管理上的惯性思维 |
四、完善寄宿高中学生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
(一)厘清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的理念 |
(二)构建学生管理主体协同共管格局 |
(三)强化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的重点 |
(四)建立与完善寄宿制学生管理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D县高中学生管理问题现状问卷(学生) |
附录(二) D县高中学生管理问题访谈提纲(学生) |
附录(三) D县高中学生管理问题访谈提纲(教师) |
后记 |
(9)保山市L区中小学撤点并校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意义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对已有研究评价 |
第四节 相关概念与理论 |
一、相关概念 |
二、相关理论 |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二章 保山市L区撤点并校现状调查 |
第一节 保山市L区撤点并校实践背景与调查 |
一、国家撤点并校政策出发点 |
二、农村教师编制不合理因素 |
三、源自于国家政策的因素 |
四、教育资源匮乏因素 |
五、保山市L区撤点并校调查对象与分析 |
第二节 保山市L区撤点并校的实情 |
一、调查方法 |
二、调查过程 |
第三节 调查结果 |
一、保山市L区周边社会公众调查汇总 |
二、保山市L区近三年撤点并校中、小学教师调查汇总 |
三、保山市L区近三年撤点并校中、小学生调查汇总 |
四、保山市L区近三年撤点并校学生家长调查汇总 |
五、保山市L区近三年撤点并校中、小学领导群体调查汇总 |
第四节 调查的初步结论 |
一、撤点并校正面积极效果 |
二、撤点并校负面影响 |
第三章 中小学撤点并校引发的主要问题 |
第一节 学龄儿童流失现象加剧 |
一、教育成本的提升 |
二、公共安全问题 |
第二节 义务教育的城乡差距扩大 |
第三节 学生公共安全难以保障 |
第四节 陪读家长面对巨大压力 |
第五节 乡土文化缺失、资源大量闲置 |
第六节 社会管理压力骤增 |
一、城镇公共服务管理压力增加 |
二、治安管理压力增加 |
第四章 撤点并校引发诸多问题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来自于政府方面的因素 |
一、专项资金缺少执行监督力 |
二、撤点并校政策缺少民主决策机制 |
三、利益驱使监督实效,促进‘狂热撤并’现象 |
第二节 来自于学校方面的因素 |
一、忽略公共安全管理 |
二、忽略学生心理成长 |
三、对农村教师群体缺少整合 |
第三节 来自于社会方面的因素 |
一、农村文化传承割裂、学龄儿童社会性发展被阻碍 |
二、乡村缺少文化基础设施、村民失去精神寄托 |
第五章 撤点并校引发诸多问题的对策 |
第一节 政府方面对策 |
一、合理整合资金,加强学校规划建设工作 |
二、建立撤点并校民主决策机制 |
三、科学规划布局、完善监督机制 |
四、加强L区域通勤车辆管理与寄宿制学校管理 |
第二节 学校方面对策 |
一、科学规划撤点并校布局调整、改善城乡二元社会格局 |
二、加强学生安全管理 |
三、建立心理咨询室,加强乡土认同感培养 |
四、联合政府部门合理调整农村教师群体 |
五、深化学校管理体制,合理制定招聘规划 |
六、加强教师群体管理 |
第三节 社会方面对策 |
一、加强文化传承、精神文明建设 |
二、加强资金投入,推动乡村文化设施建设 |
三、加强撤点并校后的校区检查工作 |
四、加强L区学校周边治安综合管理 |
五、加强政策落实管理强度 |
第四节 建立撤点并校额外保障措施 |
一、打破村村办学格局,集中力量办好乡镇中心小学 |
二、狠抓质量,全面推进农村义务教育质量 |
三、建设城乡义务教育统筹发展体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撤点并校社会公众问卷》 |
附录 B《撤点并校教师问卷》 |
附录 C《撤点并校学生问卷》 |
附录 D《撤点并校学生家长问卷》 |
附录 E《撤点并校学校领导问卷》 |
致谢 |
(10)民族寄宿生饮食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关于寄宿生的研究 |
(二)关于食堂或饮食管理的研究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三、研究内容与目标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目标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调查方法 |
五、研究难点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重难点 |
(二)研究创新 |
六、相关概念界定 |
七、相关理论阐述 |
第二章 民族寄宿生饮食管理现状调查 |
一、调查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
(二)调查对象的确立及特点分析 |
二、调查数据分析 |
(一)饮食环境卫生基本情况 |
(二)饮食质量的基本情况 |
(三)人员服务的基本情况 |
(四)相关制度的建立与执行情况 |
三、小结 |
第三章 民族寄宿生饮食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S中学民族寄宿生饮食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食堂硬件设施规划设置不合理 |
(二)托管单位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
(三)学校监管不到位 |
(四)学生意见沟通不畅 |
二、S中学民族寄宿生饮食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资金投入不充足 |
(二)托管单位筛选不严格 |
(三)学校监管不作为 |
(四)政府部门督查不深入 |
第四章 民族寄宿生饮食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
一、加大政府投入 |
(一)加大建设投入,合理规划 |
(二)加大人员培训投入,科学供餐 |
二、把握托管单位准入关 |
(一)规范筛选程序,保障供餐质量 |
(二)约定限制性条款,加强人员管理 |
三、提升学校监管力度 |
(一)落实饮食日常监管 |
(二)拓宽监管渠道 |
(三)加强学生饮食健康教育 |
四、促进政府部门科学督查 |
(一)加紧完善学校供餐监管体系 |
(二)加强政府相关部门间沟通协作 |
五、创新管理机制 |
(一)界定管理权限 |
(二)引入绩效考核 |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 1 |
附件 2 |
附件 3 |
附件 4 |
附件 5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四、社会力量办学单位学生食堂卫生状况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SWOT理论下云南省滇南武术学校学生管理的分析研究[D]. 赵凯.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影响因素研究[D]. 马一先.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2)
- [3]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 朱金明. 天津大学, 2020(01)
- [4]北京高校学生食堂价格平抑资金使用监管研究[D]. 王帅.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5]“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民办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优化研究 ——以N学院为例[D]. 黎丹. 广西大学, 2020(07)
- [6]流动儿童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的个案研究 ——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D]. 李芳.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7]乡村寄宿制小学课后服务体系研究[D]. 丁颖. 扬州大学, 2020(05)
- [8]寄宿制高中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D县级高中为例[D]. 任熙媛.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9]保山市L区中小学撤点并校现状研究[D]. 霍庆.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10]民族寄宿生饮食管理研究[D]. 邓晶. 石河子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