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形纳米氧化锆粉末论文-常鹰,李溪滨

球形纳米氧化锆粉末论文-常鹰,李溪滨

导读:本文包含了球形纳米氧化锆粉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乳浊液,纳米氧化锆,均匀沉淀法,正交实验

球形纳米氧化锆粉末论文文献综述

常鹰,李溪滨[1](2007)在《球形纳米氧化锆粉末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二甲苯为油相,span-80为表面活性剂,Zr(NO3)4(3Y)水溶液为水相的W/O乳浊液,采用尿素均匀沉淀结合法制备四方相ZrO2(3Y)纳米粉。利用正交实验方法研究W/O乳浊液和尿素均匀沉淀结合法合成ZrO2(3Y)纳米粉的工艺参数对粉末粒径的影响,用XRD,TEM,BET和Raman光谱等分析手段对粉末及其前驱体进行分析和表征。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为:水相在乳浊液中的体积分数为15%,Zr(NO3)4与CO(NH2)2的量比为1:8,反应温度为120℃,反应时间为3 h。利用最佳工艺条件所得的四方相ZrO2(3Y)纳米粉球形度良好,分散性优异,粉末的平均粒径约为50nm。(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01期)

常鹰[2](2006)在《球形纳米氧化锆粉末及其涂层材料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材料在力学、热学、摩擦学等方面具有优良的性能,纳米粉体是纳米材料得以应用的基础,而纳米涂层是已获得应用的纳米材料之一。国内外对纳米粉体的制备研究进行了二十多年,但获得分散性优异、球形度良好且产率较高的纳米粉体仍然是其技术难点之一。另外,近年国内外均开展了热喷涂纳米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的研究,尽管这方面的研究报道不多,但已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本论文围绕这两个重要课题,采用乳浊液和均匀沉淀结合法制备球形纳米氧化锆粉体,在此基础上,采用大气等离子喷涂制备了纳米氧化锆涂层。鉴于目前国内外对纳米氧化锆涂层的研究绝大多数采用纳米涂层和传统的微米涂层横向比较的形式,作者在纳米氧化锆涂层的制备及性能表征等方面在纳米涂层间进行纵向比较,对于纳米氧化锆涂层作为新一代的热障涂层而言,着重研究等离子喷涂工艺参数对纳米涂层物相组成、显微结构和热冲击性能的影响;并专门就该涂层的热学性能、摩擦学性能以及力学性能进行了较为具体的研究,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如下:(1)首次采用价格低廉的二甲苯为油相,span—80为表面活性剂,以及水相含量较高的乳浊液系统,将草酸二甲酯、Zr(NO_3)_4和Y(NO_3)_3溶入水相中,在水浴过程中使草酸二甲酯分解生成沉淀剂,使沉淀物直接在乳液包围的水相中均匀析出形成球形颗粒,从而采用乳浊液和均匀沉淀相结合的方法制备出了具备良好分散性和较窄粒度分布的球形纳米ZrO_2(Y_2O_3)粉末,并对该方法获得球形纳米氧化锆粉末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同时,为了获得理想的粉末,在充分考虑乳浊液的影响因素和均匀沉淀影响因素等的同时,在探索性实验的基础上,选择纳米氧化锆前驱体粉末的比表面BET作为正交实验考察指标,采用正交实验对制粉工艺进行了优化,其最佳工艺条件为:水相在乳浊液中的体积百分数为20、反应温度是50℃、草酸二甲酯与Zr(NO_3)_4摩尔比为2:1、活性剂在油相中的体积百分数为7、反应时间为3h。(2)计算了该纳米氧化锆粉末中各相的体积分数,即四方相为0.78,立方相为0.22,并利用晶面间距公式与Bragg方程,借助XRD衍射谱求出各相的晶格常数,包括立方相的点阵常数a_c,四方相的点阵常数a_c和c_t及四方相的晶轴比c_t/a_t值,这些值分别为:a_c=0.514357nm;a_t=0.51067nm,c_t=0.51799nm,晶轴比c_t/a_t=1.01433。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制备粉末的密度为6.0810g/cm~2,并与公式d=6/ρS_(BET)(该公式前提是假设颗粒呈球形)中的理论物质密度相对比,从而从理论上说明了采用上述方法制备的纳米氧化锆粉末具有良好的球形度。(3)采用喷雾干燥技术制备了适合等离子喷涂的纳米氧化锆团聚粉末,考察了该粉末的性能。在进行探索性实验的基础上,确定了等离子喷涂的影响因素及水平,根据其影响因素及水平设计了正交表,按正交表的参数利用大气等离子喷涂技术分别制备了纳米结构氧化锆涂层,以涂层在1100℃水淬的抗热震寿命作为正交实验考察指标的基础上对喷涂工艺进行了优化,其优化的喷涂工艺参数应选择如下:功率为45KW;喷涂距离为120mm;送粉率为25g/min;氩气流量为40slpm;电流为580A;并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喷涂工艺参数对涂层的显微结构和抗热震性能的影响。(4)计算了按优化喷涂工艺参数制备的纳米氧化锆涂层中各相的体积分数及各相的晶格常数,即四方相为0.91,立方相为0.09;另外,涂层四方相的晶格常数a_(ct)=0.51079nm,c_(ct)=0.51762nm,晶轴比c_(ct)/a_(ct)=1.01337;涂层内立方相的晶格常数a_(ct)=0.51460nm;将以上数值与纳米氧化锆粉末的数值进行对比,从而对等离子喷涂形成纳米氧化锆涂层过程中相转变机理进行了探索;并根据各相的晶格常数计算了该纳米氧化锆粉末及涂层中Y_2O_3的理论含量,通过与其实际含量相对比,确定了纳米氧化锆粉末及其涂层的物相组成。(5)在按优化的喷涂工艺参数成功获得纳米氧化锆涂层的基础上,对该涂层进行了如真空热处理、封孔等后处理,采用对比分析的方式考察了涂层及其处理后的抗热震性能和高温氧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对纳米氧化锆涂层进行封孔和真空热处理均对其抗热震寿命有不利的影响,封孔对纳米氧化锆涂层的抗氧化性能帮助不大,而真空热处理不利于涂层的抗高温氧化;另外,分析了涂层的相结构及表面形貌,并结合热冲击试验结果阐述了涂层的抗热震失效机理,即涂层在热震加热过程中,孔隙和早期存在的微裂纹附近的纳米颗粒发生长大,当大部分纳米颗粒或全部的纳米颗粒长大后,纳米氧化锆涂层相应的转变成准微米氧化锆涂层,随后其热震失效方式按传统涂层的失效方式进行;同时结合等温氧化实验结果对纳米氧化锆涂层的氧化机理进行了分析,即纳米氧化锆涂层的氧化机理遵从Wagner氧化理论。对纳米氧化锆涂层的热扩散系数进行了测量,分析了涂层及处理后涂层的热扩散系数的差异,同时,对热扩散机理进行了分析。(6)采用最佳喷涂工艺参数分别对两种喷雾造粒粉末进行等离子喷涂,制备了两种纳米氧化锆涂层S1涂层和B1涂层,对比研究了两种涂层的显微硬度、抗裂纹扩展力以及结合强度。结果表明:两种涂层的显微硬度测试值服从weibull分布,无论是表面还是截面的显微硬度值,S1涂层均优于B1涂层,两种涂层截面的显微硬度值均优于其对应表面的显微硬度值;另外,S1涂层的抗裂纹扩展力与结合强度均优于B1涂层。(7)对S1涂层和B1涂层摩擦学性能研究表明:两种氧化锆涂层的摩擦系数均随载荷增大而减小。在较低载荷(100N)条件下,S1涂层与不锈钢的摩擦系数低于B1涂层与不锈钢的摩擦系数;而在较高(400N)载荷下,两种氧化锆涂层的摩擦系数开始趋于一致。在摩擦过程中,S1涂层具有比B1涂层更好的抗磨损性能。在较低的载荷下,两种涂层与不锈钢摩擦副的摩擦磨损机制是不同的,S1涂层磨损的磨损属于粘着磨损,B1涂层的磨损属于磨粒磨损;在较高载荷下,两种涂层的磨损机制趋于一致,均为粘着磨损。(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06-09-01)

球形纳米氧化锆粉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纳米材料在力学、热学、摩擦学等方面具有优良的性能,纳米粉体是纳米材料得以应用的基础,而纳米涂层是已获得应用的纳米材料之一。国内外对纳米粉体的制备研究进行了二十多年,但获得分散性优异、球形度良好且产率较高的纳米粉体仍然是其技术难点之一。另外,近年国内外均开展了热喷涂纳米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的研究,尽管这方面的研究报道不多,但已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本论文围绕这两个重要课题,采用乳浊液和均匀沉淀结合法制备球形纳米氧化锆粉体,在此基础上,采用大气等离子喷涂制备了纳米氧化锆涂层。鉴于目前国内外对纳米氧化锆涂层的研究绝大多数采用纳米涂层和传统的微米涂层横向比较的形式,作者在纳米氧化锆涂层的制备及性能表征等方面在纳米涂层间进行纵向比较,对于纳米氧化锆涂层作为新一代的热障涂层而言,着重研究等离子喷涂工艺参数对纳米涂层物相组成、显微结构和热冲击性能的影响;并专门就该涂层的热学性能、摩擦学性能以及力学性能进行了较为具体的研究,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如下:(1)首次采用价格低廉的二甲苯为油相,span—80为表面活性剂,以及水相含量较高的乳浊液系统,将草酸二甲酯、Zr(NO_3)_4和Y(NO_3)_3溶入水相中,在水浴过程中使草酸二甲酯分解生成沉淀剂,使沉淀物直接在乳液包围的水相中均匀析出形成球形颗粒,从而采用乳浊液和均匀沉淀相结合的方法制备出了具备良好分散性和较窄粒度分布的球形纳米ZrO_2(Y_2O_3)粉末,并对该方法获得球形纳米氧化锆粉末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同时,为了获得理想的粉末,在充分考虑乳浊液的影响因素和均匀沉淀影响因素等的同时,在探索性实验的基础上,选择纳米氧化锆前驱体粉末的比表面BET作为正交实验考察指标,采用正交实验对制粉工艺进行了优化,其最佳工艺条件为:水相在乳浊液中的体积百分数为20、反应温度是50℃、草酸二甲酯与Zr(NO_3)_4摩尔比为2:1、活性剂在油相中的体积百分数为7、反应时间为3h。(2)计算了该纳米氧化锆粉末中各相的体积分数,即四方相为0.78,立方相为0.22,并利用晶面间距公式与Bragg方程,借助XRD衍射谱求出各相的晶格常数,包括立方相的点阵常数a_c,四方相的点阵常数a_c和c_t及四方相的晶轴比c_t/a_t值,这些值分别为:a_c=0.514357nm;a_t=0.51067nm,c_t=0.51799nm,晶轴比c_t/a_t=1.01433。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制备粉末的密度为6.0810g/cm~2,并与公式d=6/ρS_(BET)(该公式前提是假设颗粒呈球形)中的理论物质密度相对比,从而从理论上说明了采用上述方法制备的纳米氧化锆粉末具有良好的球形度。(3)采用喷雾干燥技术制备了适合等离子喷涂的纳米氧化锆团聚粉末,考察了该粉末的性能。在进行探索性实验的基础上,确定了等离子喷涂的影响因素及水平,根据其影响因素及水平设计了正交表,按正交表的参数利用大气等离子喷涂技术分别制备了纳米结构氧化锆涂层,以涂层在1100℃水淬的抗热震寿命作为正交实验考察指标的基础上对喷涂工艺进行了优化,其优化的喷涂工艺参数应选择如下:功率为45KW;喷涂距离为120mm;送粉率为25g/min;氩气流量为40slpm;电流为580A;并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喷涂工艺参数对涂层的显微结构和抗热震性能的影响。(4)计算了按优化喷涂工艺参数制备的纳米氧化锆涂层中各相的体积分数及各相的晶格常数,即四方相为0.91,立方相为0.09;另外,涂层四方相的晶格常数a_(ct)=0.51079nm,c_(ct)=0.51762nm,晶轴比c_(ct)/a_(ct)=1.01337;涂层内立方相的晶格常数a_(ct)=0.51460nm;将以上数值与纳米氧化锆粉末的数值进行对比,从而对等离子喷涂形成纳米氧化锆涂层过程中相转变机理进行了探索;并根据各相的晶格常数计算了该纳米氧化锆粉末及涂层中Y_2O_3的理论含量,通过与其实际含量相对比,确定了纳米氧化锆粉末及其涂层的物相组成。(5)在按优化的喷涂工艺参数成功获得纳米氧化锆涂层的基础上,对该涂层进行了如真空热处理、封孔等后处理,采用对比分析的方式考察了涂层及其处理后的抗热震性能和高温氧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对纳米氧化锆涂层进行封孔和真空热处理均对其抗热震寿命有不利的影响,封孔对纳米氧化锆涂层的抗氧化性能帮助不大,而真空热处理不利于涂层的抗高温氧化;另外,分析了涂层的相结构及表面形貌,并结合热冲击试验结果阐述了涂层的抗热震失效机理,即涂层在热震加热过程中,孔隙和早期存在的微裂纹附近的纳米颗粒发生长大,当大部分纳米颗粒或全部的纳米颗粒长大后,纳米氧化锆涂层相应的转变成准微米氧化锆涂层,随后其热震失效方式按传统涂层的失效方式进行;同时结合等温氧化实验结果对纳米氧化锆涂层的氧化机理进行了分析,即纳米氧化锆涂层的氧化机理遵从Wagner氧化理论。对纳米氧化锆涂层的热扩散系数进行了测量,分析了涂层及处理后涂层的热扩散系数的差异,同时,对热扩散机理进行了分析。(6)采用最佳喷涂工艺参数分别对两种喷雾造粒粉末进行等离子喷涂,制备了两种纳米氧化锆涂层S1涂层和B1涂层,对比研究了两种涂层的显微硬度、抗裂纹扩展力以及结合强度。结果表明:两种涂层的显微硬度测试值服从weibull分布,无论是表面还是截面的显微硬度值,S1涂层均优于B1涂层,两种涂层截面的显微硬度值均优于其对应表面的显微硬度值;另外,S1涂层的抗裂纹扩展力与结合强度均优于B1涂层。(7)对S1涂层和B1涂层摩擦学性能研究表明:两种氧化锆涂层的摩擦系数均随载荷增大而减小。在较低载荷(100N)条件下,S1涂层与不锈钢的摩擦系数低于B1涂层与不锈钢的摩擦系数;而在较高(400N)载荷下,两种氧化锆涂层的摩擦系数开始趋于一致。在摩擦过程中,S1涂层具有比B1涂层更好的抗磨损性能。在较低的载荷下,两种涂层与不锈钢摩擦副的摩擦磨损机制是不同的,S1涂层磨损的磨损属于粘着磨损,B1涂层的磨损属于磨粒磨损;在较高载荷下,两种涂层的磨损机制趋于一致,均为粘着磨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球形纳米氧化锆粉末论文参考文献

[1].常鹰,李溪滨.球形纳米氧化锆粉末的制备[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2].常鹰.球形纳米氧化锆粉末及其涂层材料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6

标签:;  ;  ;  ;  

球形纳米氧化锆粉末论文-常鹰,李溪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