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研究的语言学视角

《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研究的语言学视角

论文摘要

古文獻作爲文化的載體廣泛傳播,在流傳過程中往往會發生各種複雜的變化而失去原貌,勘正訛誤的校勘工作便應運而生。中國?睂W有着深厚的底蘊,悠久的歷史,形成了獨有的特點,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是,縱觀中國?睂W發展歷史与研究現狀,它仍然存在着對理論方法的總結尚未全面,對本質規律的探索還不深入,與其他學科的橫向聯繫比較少等一些局限與不足,需要我們作進一步的研究。《十三經注疏校勘記》對“十三經注疏”作了一次全面系統的正本清源校理工作,是清代經學校勘的集大成之作。今存文選樓本《十三經注疏校勘記》共載校勘條目約五萬餘條,是一座豐富的學術寶藏。從清代嘉慶至今世100多年間,前賢時修對《十三經注疏校勘記》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其研究視角較爲傳統、研究方法較爲單一,有待于從新的視角來考察這部校勘傑作,開展全面系統的仔細梳理和深入研究,發掘其重要的學術價值。校勘工作直接面對的是語言文本,語言文字的校勘是校勘實踐的行爲方式,也是校勘學存在的基礎。語言學與校勘學具有天然的密不可分的聯繫,語言文字學研究可說是校勘學研究的重要立足點。本文嘗試從語言文字學的視角審視《十三經注疏校勘記》,分析這部中國?钡涔犞髦械奈谋井愖儸F象,總結前人的語言學校勘方法,發掘校勘記類著作的語言學史料價值,從而建構語言學與校勘學的互動關係。論文共分爲三章:第一章爲“語言文本異變現象研究”。將文獻剖析爲知識信息層面、語言文本層面、載體技術層面三個有機聯繫的結構層面,重點考察語言文本的歷時異變運動方式。明確校勘的對象是語言文本異變現象,校勘的目的是拂去異變之封塵,還文本以本真。概括語言文本異變有三方面原因:語言文字本體因素、人爲主觀因素、載體客觀因素。從《十三經注疏校勘記》歸納出語言文本誤、脫、衍、倒、異五種主要異變形態。第二章爲“語言學校勘方法研究”。從?狈椒ǖ慕嵌龋治稣Z言文字學對於校勘工作的重要作用。在分析《十三經注疏校勘記》校勘條目的基礎上,歸納出阮元等清儒所運用的文字學校勘方法,音韻學校勘方法,訓詁學校勘方法及修辭、語法等其他語言學校勘方法。第三章爲“語言學史料價值研究”。從史料價值的角度,反觀《十三經注疏校勘記》對清代語言學研究及語言文字規律探求的價值。發掘《校勘記》中蘊含的清人具有的語言文字發展的動態觀,形音義聯繫的整體觀,注重語例檢驗的實證觀等語言學思想。初步探討《校勘記》異文語料對俗字規律研究的價值。梳理《校勘記》中的“通”類條例,揭示傳統校勘學在術語使用上的不足,爲建立科學的語言學術語體系提供借鑒。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緒論
  • 一、《十三經注疏校勘記》成書概說
  • 二、《十三經注疏校勘記》研究述評
  • 三、從語言學視角研究《十三經注疏校勘記》的目的
  • 第一章 語言文本異變現象研究
  • 第一節 語言文本異變與校勘
  • 第二節 語言文本異變原因考察
  • 第三節 語言文本異變形態分析
  • 第二章 語言學校勘方法研究
  • 第一節 文字學校勘方法
  • 第二節 音韻學校勘方法
  • 第三節 訓詁學校勘方法
  • 第四節 其他語言學校勘方法
  • 第三章 語言學史料價值研究
  • 第一節 《十三經注疏校勘記》與清代語言研究
  • 第二節 《十三經注疏校勘記》與俗字規律研究
  • 第三節 《十三經注疏校勘記》“通”類條例研究
  • 參考文獻
  • 致謝
  • 攻讀學位期間發表論文目錄
  • 相关论文文献

    • [1].先秦“故實”觀源流初探[J]. 国学 2016(01)
    • [2].近代以來日本的十三經注疏校勘記研究[J]. 中国经学 2013(00)
    • [3].《十三經注疏校勘記》版本述略[J]. 历史文献研究 2016(01)
    • [4].《論語注疏校勘記》編纂考述[J]. 中国经学 2017(01)
    • [5].從《孟子注疏校勘記》看段玉裁與《十三經注疏校勘記》修纂之關係[J]. 国学学刊 2013(03)
    • [6].評朱傑人、李慧玲的整理版《毛詩注疏》[J]. 历史文献研究 2014(02)
    • [7].《孝經注疏校勘記》編纂考述[J]. 经学文献研究集刊 2016(01)
    • [8].《十三經注疏校勘記》與《七經孟子考文補遺》之關係探微[J]. 国学学刊 2015(01)
    • [9].萬曆北監本《禮記注疏》探析[J]. 历史文献研究 2019(01)
    • [10].讀阮刻本《禮記注疏·明堂位》札記[J]. 历史文献研究 2018(01)
    • [11].國學研究(2015)[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6)
    • [12].蝯叟題襟日記[J].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 2014(00)
    • [13].《論衡》校注補正(五、六、七)[J]. 经学文献研究集刊 2015(02)
    • [14].青銅樂器銘文套語“元鳴孔煌”析論[J]. 青铜器与金文 2018(00)
    • [15].山井鼎《七經孟子考文》成書考[J].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 2017(00)
    • [16].經學名義[J]. 孔子学刊 2013(00)
    • [17].《十三經注疏校勘記》對《考文》古本的利用及其不足[J]. 历史文献研究 2019(01)
    • [18].读儒三记[J]. 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 2014(00)
    • [19].盧文弨抱經堂本《經典釋文》再評價[J]. 文献语言学 2016(01)
    • [20].《周禮正義》(夏官)標點商榷[J]. 励耘学刊(语言卷) 2011(02)
    • [21].經籍傳刻與異文演變——以《春秋穀梁傳注疏》爲中心[J]. 中国经学 2017(02)
    • [22].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野間文史教授及其經學研究[J]. 中国经学 2017(02)
    • [23].毛本《儀禮注疏》誤刻賈疏辨正[J]. 经学文献研究集刊 2017(01)
    • [24].清段玉裁、顧廣圻相争始末[J]. 经学文献研究集刊 2017(02)
    • [25].《尚書注疏》校議[J]. 文史 2017(02)
    • [26].從國子監本到坊刻本:宋本《春秋穀梁傳》版本研究[J]. 经学文献研究集刊 2020(01)
    • [27].小議“差降”[J]. 汉语史学报 2015(00)

    标签:;  ;  ;  ;  ;  ;  

    《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研究的语言学视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