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农业经济管理
作者: 王海燕
导师: 史建民
关键词: 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创新,市场化流转
文献来源: 山东农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在农民土地承包30年不变的前提下,由于我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制度刚性和家庭承包形成的超小规模经营格局的特殊国情,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成为农业和农村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后继创新。然而,在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如何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市场化流转,涉及一系列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亟待探索与创新。本文在把握农地制度创新方向的基础上,从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现状特征与存在的问题出发,以相关理论为分析工具,剖析了制约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因素,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适应于农村土地市场化流转的制度政策环境,以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规范有序流转,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 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 1.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相关理论研究。主要说明和分析研究中所使用的理论分析工具: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变迁理论、交易费用理论、马克思的地租地价理论、产权理论以及民法理论中的物权法理论和债权法理论等。 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内涵及形式研究。本研究所指的土地流转是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依法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或农村土地使用权移转给他人的行为。从土地权属变化关系看,主要有转包、转让、互换、入股、出租等形式。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应在登记原则和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进行。 3.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近几年,农村土地流转呈现出新的特点:流转速度明显加快、土地流转的区域不断扩大、土地流转的形式多样化、参与土地流转的主体多元化、地方政府积极介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在实践中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存在着流转规模小、交易不规范、配置效率低等诸多缺陷,直接制约着稀缺土地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影响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4.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约因素分析。综观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相关制度环境和发展条件,其中尚有诸多与市场化流转不相容的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综述
1.3 论文的内容结构
1.4 研究方法
2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基础理论分析
2.1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与土地流转
2.2 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理论与土地流转
2.3 马克思主义的产权学说与土地流转
2.4 马克思主义的地租理论与土地流转
2.5 民法理论与土地流转
3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内涵及其表现形式
3.1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内涵
3.2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形式
3.3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遵循的原则
3.4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形成机理
4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4.1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特征
4.2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存在的问题
4.3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对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消极影响
5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约因素分析
5.1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缺陷
5.2 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缺陷
5.3 农地使用权市场发育滞后
5.4 我国农村土地特殊的资源禀赋
5.5 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外部环境不健全
6 完善和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思路
6.1 进一步完善农地制度
6.2 政府加强管理与服务
6.3 加强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的建设
6.4 改善土地市场发育的外在环境
7 结论与讨论
7.1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成果
7.2 今后努力的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硕士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就
发布时间: 2005-10-11
参考文献
- [1].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初步研究[D]. 亓立发.山东农业大学2012
- [2].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问题研究[D]. 侯锐.华中科技大学2011
- [3].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研究[D]. 陈浩.南京师范大学2017
- [4].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研究[D]. 杨宏宇.吉林财经大学2014
- [5].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D]. 冷明智.湖南农业大学2011
- [6].双城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研究[D]. 孙迪.东北农业大学2013
- [7].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研究[D]. 潘慧茹.复旦大学2012
- [8].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法律制度研究[D]. 杨健.兰州大学2012
- [9].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的政府职责分析[D]. 冯兆卿.山东师范大学2011
- [10].湖北省A县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创新研究[D]. 宁芳园.华中师范大学2015
相关论文
- [1].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研究[D]. 张明秀.华中师范大学2007
- [2].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及其完善[D]. 刘国超.华中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