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应对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监管研究

有效应对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监管研究

论文摘要

入世后我国银行业逐步对外开放,经历了从特区、沿海城市、中心城市到所有地区以及从外币到本币不断向前推进的开放历程。2006年11月15日,国务院最新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这标志着我国银行业的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2006年12月11日新《条例》开始实施,这体现了中国政府一贯奉行的对外开放政策和对入世承诺的认真履行。截至2007年5月末,共有42个国家在华设立外资银行75家,在25个城市开展业务,已批准改制的外资法人银行12家,外资银行的营业性机构共186家。其中,外资银行分行95家,改制后的法人银行分行79家,中外合资银行3家,外商独资银行7家,财务公司2家。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分行86家,法人银行12家,还有16家外资银行入股中资银行。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对外资银行在华经营业务及地区限制的逐渐放宽,吸引了众多外资银行在华建立营业性分支机构,但同时也加剧了中国银行业的竞争程度,增大了国际金融市场风险对中国金融市场传染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对外资银行的监管,对促进中国银行业健康发展,限制外资银行的消极作用和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对中国外资银行的监管问题进行整体性的研究和探讨,结合国内外对外资银行进行跨国经营活动分析的理论框架,通过分析总结外资银行进入的一般动机和影响,得出必须要加强我国外资银行的监管能力和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并在学习借鉴国外外资银行监管的经验之上,对我国外资银行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对策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方案。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外资银行为什么要进行海外扩张,其扩张又给东道国带来什么影响,东道国监管当局应该如何应对。围绕这个思路,确定了我的论文框架:首先了解一下问题现状,也就是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到了什么程度;然后对外资银行进入的动因和影响进行理论分析;最后写对外资银行的监管,涉及到监管的一般理论、国际经验与启示和我国外资银行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具体来讲,第一章前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写作思路、研究方法和外资银行的相关概念使读者对外资银行和本文有个整体性了解。第二章介绍了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我国自1979年开放银行业以来,外资银行的进入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979年至1990年是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起步阶段,1991年至1997年是扩张阶段,1998年至2000年是收缩阶段,从2001年至今外资银行在华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不同阶段外资银行采取的策略不同,另外新《条例》的颁布也对外资银行的经营产生了影响,所以第二章对新《条例》也作了解释分析,新条例实行法人导向与国民待遇原则,鼓励外国银行将其在中国内地的分支机构转制为在当地注册的法人银行,允许其不受限制地全面经营外汇业务和人民币业务,而外国银行在国内的分行则只能吸纳每笔1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居民定期存款等。对外资银行进入的动因及影响,国内外有很多理论阐述,我归纳总结了几个方面,第三章主要介绍了以下几个方面。外资银行进入的基础理论主要有“内部化理论”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基础理论是建立在跨国公司海外经营框架下的,而外资银行进入的一般理论则把外资银行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和理性经济人,研究其进行海外扩张的市场原因。一般动因有客户追随、东道国经济增长带来的获利机会、经营管理诀窍和东道国对外资银行的管制程度的不同四个方面。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大量研究表明总体上是利大于弊的,我分析了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效率的影响,对东道国银行业稳定性的影响和对东道国金融监管的影响三个方面。(1)效率方面:其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其中正面影响是带来竞争效应、溢出效应和人力资本效应;负面效应是增加了国内银行的短期经营成本,给东道国银行业带来一定的冲击、降低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并削弱了东道国政府的经济控制能力。(2)稳定性方面:主要从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信贷的影响和外资银行进入是否会引起东道国金融危机这两方面来讨论的,通常外资银行进入会威胁到东道国银行业的稳定性,所以要对其加强监管;至于外资银行进入是否会引起金融危机,两者并没有必然联系。(3)金融监管方面:外资银行的大量进入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尤其是对于新兴市场国家来说。长期以来银行监管当局就意识到了监管跨国银行活动的难度,因此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则和方法以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为了加强本国银行业的稳定性,抑制外资银行进入的负面效应,发挥其正面效应,我们应该完善我国的外资银行监管制度。第四章先介绍了外资银行监管的一般理论,一部分原因是金融市场的失灵,如信息不充分、外部性和自然垄断,所以需要政府监管引导资源的优化配置;一部分原因是银行业自身的特殊性,其理论有金融不稳定性假说、银行挤兑模型和银行约束理论;另外外资银行监管还有它特殊的缘由,如引起系统性金融风险、干扰东道国的货币政策等。然后介绍了外资银行监管的国际经验及启示,从对外资银行的市场准入限制、业务经营的监管和市场退出监管三方面做了比较分析,得出了以下启示:(1)我国应针对自身的特殊国情,从“源头”上把好关,控制进入我国的外资银行的质量、规模与进入速度,以适当的方式控制外资银行总数以及每家外资银行分支机构的数量,为日后监管打好基础。(2)在外资银行业务经营的监管上,要加强风险监管,并建立一套科学的外资银行风险评级体系。(3)在外资银行市场退出的机制上,应完善相关法律,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最后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我国外资银行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我国外资银行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混业经营与分业监管之间的矛盾。外资银行往往同时经营多种业务,这就意味着单个金融机构业务的多元化将涉及多个独立的监管者,势必出现监管重复交叉、监管低效和资源浪费等现象。(2)轻视市场对银行的约束作用。市场约束制度包括信息披露、外部审计和行业自律等。市场约束是银行有效监管的第二支柱,加强市场约束不仅有利于完善金融市场本身,也有利于政府的监管。(3)限制性监管较多,审慎性监管相对不足。我国的监管重心集中在市场准入与国民待遇等“入门”层面,而在对外资银行的审慎监管等“深入”层面上不够完善。(4)市场退出机制不完善。缺乏一套防范系统性风险扩散的应急机制,缺乏保护存款人利益的有效措施。(5)对外资银行监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够。加入WTO不仅意味着银行业务的国际往来与合作更加频繁,而且意味着银行监管标准的国际化和监管合作的加强,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分别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1)加强金融监管机构间的协调合作并向功能性监管转变。为了协调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三者的工作,避免监管重复和“真空”,需要三者加强协调合作,更重要的是由机构监管向功能性监管转变。(2)建立有力的市场约束机制。主要是完善金融信息披露制度、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和大力发展外部审计。(3)由限制性监管转向审慎性监管。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设计并完善符合本国实际的审慎性管制条件。审慎监管的要求主要涵盖资本充足率、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4)完善外资银行市场退出机制。尽快建立区别对待的最后贷款人制度和存款保险制度。(5)加强外资银行监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主要是加强与母国、国际监管组织间的协调与合作,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监管手段。本文注重对现实及实践问题的理解和研究,注重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学习与吸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并力求寻找解决方案。大多数监管研究仅从对外资银行的市场准入、市场运营、市场退出三方面做出探讨,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的出发点是想对中国外资银行的监管进行整体性的研究与探讨,所以我从外资银行的经营方式与我国的监管方式、市场的约束作用、审慎性监管、市场退出机制和监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五方面做了研究探讨,从宏观上解析中国外资银行监管的问题及对策。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的意义
  • 1.2 外资银行的概念
  • 1.3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2 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状况
  • 2.1 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历程
  • 2.2 解读新《条例》
  • 2.3 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策略分析
  • 2.3.1 从竞争过渡到强调合作
  • 2.3.2 地域布局较集中
  • 2.3.3 人民币业务扩张开始加速
  • 3 外资银行进入的动因及影响
  • 3.1 外资银行进入的动因
  • 3.1.1 外资银行进入的基础理论
  • 3.1.2 外资银行进入的一般动因
  • 3.2 外资银行进入的影响
  • 3.2.1 对东道国银行业效率的影响
  • 3.2.2 对东道国银行业稳定性的影响
  • 3.2.3 对东道国金融监管的影响
  • 4 对外资银行的监管研究
  • 4.1 外资银行监管的一般理论基础
  • 4.1.1 银行监管的外部原因:金融市场失灵
  • 4.1.2 银行监管的内部原因:银行业自身的特殊性
  • 4.1.3 外资银行监管的特殊缘由
  • 4.2 外资银行监管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 4.2.1 对外资银行的市场准入限制
  • 4.2.2 对外资银行业务经营的监管
  • 4.2.3 对外资银行市场退出的监管
  • 4.3 我国外资银行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3.1 混业经营与分业监管之间的矛盾
  • 4.3.2 轻视市场对银行的约束作用
  • 4.3.3 限制性监管较多,审慎性监管相对不足
  • 4.3.4 市场退出机制不完善
  • 4.3.5 国际交流与合作不够充分
  • 4.4 完善我国外资银行监管的政策建议
  • 4.4.1 加强金融监管机构间的协调合作并向功能性监管转变
  • 4.4.2 建立有力的市场约束机制
  • 4.4.3 由限制性监管转向审慎性监管
  • 4.4.4 完善外资银行市场退出机制
  • 4.4.5 加强外资银行监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 纳税 2020(06)
    • [2].外资银行进入对省际信贷配置效率的影响[J]. 黑龙江科学 2020(12)
    • [3].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银行业影响的实证分析[J].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17(02)
    • [4].浅谈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J]. 东方企业文化 2015(23)
    • [5].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研究[J]. 金融经济 2015(16)
    • [6].监管套利、金融开放与外资银行进入[J]. 武汉金融 2020(04)
    • [7].制度质量对外资银行进入的影响——基于腐败控制维度的研究[J]. 金融研究 2016(03)
    • [8].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J]. 大众商务 2009(24)
    • [9].外资银行进入及影响的理论综述[J]. 当代经济 2014(13)
    • [10].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的影响研究[J]. 东方企业文化 2013(15)
    • [11].在华外资银行进入的动因分析[J].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1(01)
    • [12].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的影响及我国银行业的对策[J]. 现代经济信息 2010(11)
    • [13].外资银行进入农村金融的原因及策略分析[J]. 改革与开放 2010(22)
    • [14].外资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问题及对策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10(22)
    • [15].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农村的动因、负面影响及对策分析[J]. 农村经济 2009(05)
    • [16].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J]. 中国商界(下半月) 2008(08)
    • [17].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影响的研究综述[J]. 商业时代 2008(32)
    • [18].外资银行进入与中国金融安全与监管[J].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4)
    • [19].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动因——基于“客户追随战略”的分析[J]. 金融发展研究 2008(01)
    • [20].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动因的实证研究[J]. 理论界 2008(07)
    • [21].外资银行进入的理论效应与国际经验[J]. 经济研究参考 2008(36)
    • [22].跟随客户、追逐市场与外资银行进入[J]. 金融发展研究 2008(06)
    • [23].外资银行进入动因——上海市场的实证[J]. 上海管理科学 2008(03)
    • [24].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影响的文献综述[J]. 现代商贸工业 2008(09)
    • [25].外资银行进入与公司投资效率:缓解融资约束抑或抑制代理冲突?[J]. 财经研究 2017(02)
    • [26].外资银行进入水平的适度性研究——基于上海自贸区视角的实证分析[J]. 海峡科学 2015(05)
    • [27].金融业需要“升级版”改革开放[J]. 中国经济信息 2017(22)
    • [28].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影响的实证研究[J]. 中国市场 2011(26)
    • [29].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影响研究[J]. 金融经济 2011(22)
    • [30].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不同类型企业资源获取影响差异的经验证据——以上海为例[J]. 世界经济研究 2010(12)

    标签:;  ;  ;  ;  

    有效应对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监管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