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公共新闻”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反潮流的新闻改革运动,这场运动对美国的社会发展和新闻传播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该新闻理念也给传播学、新闻学的理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为新闻从业人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以一种新的方式关照新闻事件的发生并参与其中,最终促成公共领域问题的解决。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公民意识的不断加强以及公德社会、和谐社会的构建,都为该理论在国内的实践提供了日趋良好的环境。在我国,江苏卫视等一些电视媒体开始了初步的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社会反应。但我国的大部分大众媒体仍旧在这一问题上止步不前,错失了真正贴近百姓同时又树立威信的良机。“公共新闻”目前在中国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试图通过对公共新闻理念产生发展的历程、给传播学和新闻理论带来的变革以及在中国新闻界的现状加以梳理和评介,意在为“公共新闻”在中国的大众媒体这一领域内的发展探寻更加合理的方向。进而具体探讨我国的大众媒体进行社会新闻运作和报道的操作可行性、传播效果、具体策划方式和写作手法等问题。最终,为“公共新闻”在媒体和公共领域内的发展探寻更加合理的方向;而对于媒体、政府和公众三方权利在“公共新闻”中的分配关系的研究,则力图使“公共新闻”的公共性与新闻性能够更加积极有效的发挥效应,让“公共新闻”关注公共领域,加强公众参与,实现公共领域内不同角色的沟通理解,解决公共问题,促进民主化进程,这也将更加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商业媒介沙漠中的绿洲?——美国公共新闻运动的困境与启示[J]. 新闻记者 2018(06)
- [2].浅谈我国公共新闻公民话语权的重构[J]. 新闻战线 2018(06)
- [3].浅谈公共新闻理论及其在大众媒体中的运用[J]. 新闻研究导刊 2018(14)
- [4].浅谈公共新闻和公民话语权的确立[J]. 新闻战线 2018(10)
- [5].我国公共新闻的现状及前景分析[J]. 电视指南 2017(20)
- [6].晚报编辑在公共新闻平台上的视野构建[J]. 新闻研究导刊 2017(11)
- [7].浅析美国公共新闻运动中的受众观[J]. 新闻研究导刊 2015(22)
- [8].浅析公共新闻在我国的研究和实践现状[J]. 新闻研究导刊 2015(08)
- [9].公共新闻频道电视新闻节目特点分析——以江苏公共新闻频道为例[J]. 科技传播 2015(09)
- [10].从公共新闻到建设性新闻:媒体功能的两次转型[J]. 当代传播 2020(02)
- [11].以反传统的实践追求新闻业的传统价值——试析西方新闻界从“公共新闻”到“建设性新闻”的改革运动[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9(05)
- [12].传播学视域中的电视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J]. 才智 2014(09)
- [13].《24小时》: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升级的成功之道[J]. 声屏世界 2014(05)
- [14].美国公共新闻运动缘起与发展研究[J]. 新闻世界 2014(06)
- [15].“新闻不客观”与“新闻不可能客观”——谈公共新闻运动的客观性哲学[J]. 青年记者 2014(21)
- [16].传播学视域中的电视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探讨[J]. 新闻传播 2013(04)
- [17].突发公共新闻事件的大众传媒社会责任分析[J]. 改革与开放 2012(20)
- [18].论电视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的演进[J]. 新闻世界 2011(06)
- [19].浅谈“公共新闻”[J]. 新世纪剧坛 2011(06)
- [20].美国公共新闻运动及其对世界的影响[J]. 探索与争鸣 2010(05)
- [21].浅析以社会参与为卖点的公共新闻事业[J]. 新闻天地(下半月刊) 2010(06)
- [22].中国大陆“公共新闻”研究十年报告——以期刊论文为研究样本[J]. 新闻世界 2010(07)
- [23].Public journalism公共新闻——A reply to critics对批评的回应[J]. 今传媒 2010(08)
- [24].媒体角色的转变与公共新闻的发展趋势[J]. 新闻爱好者 2010(18)
- [25].“公共新闻”在中国的发展初探[J]. 青年记者 2009(20)
- [26].积极探索“公共新闻”的中国化路径——兼谈东方卫视的实践思路及方式[J]. 新闻记者 2009(07)
- [27].公共新闻对党报发展的启示[J]. 青年记者 2008(08)
- [28].我国公共新闻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 新闻记者 2008(08)
- [29].试析中国践行公共新闻的现实困境及突围之策[J]. 江西蓝天学院学报 2008(04)
- [30].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过渡的阻力及潜力[J]. 视听纵横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