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溧水县第二高级中学211200傅真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通过具体的实例来说明怎样在生物教学中创设一个积极主动、趣味浓厚的情境。
关键词情境创设寓教于乐
在高考方案不断改革的情况之下,生物教学应如何适应新形式?笔者认为:无论高考如何改革,优化中学生物教学,倡导素质教育,是个不变的原则。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在积极愉快的教育氛围中,学生接受信息知识的能力明显增强,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反应迅速,记忆持久。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为学生精心设计,创设一个趣味浓厚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乐中求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育质量,同时,还可促进学生课后涉猎和钻研更广博的知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那么,怎样为学生营造一个寓教于乐的学习氛围呢?笔者谈一谈自己浅显的认识。
1悬念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渴望了解生物的各种生命现象及活动,揭开生命的本质规律,这是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依据所教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富有趣味性,含有质疑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巧妙地造成悬念,在这样的情境下,推动学生质疑和释疑的有序活动,使其攀上一级又一级的台阶。如,在讲授生殖时,学生对双胞胎的形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此时提出“为什么有的双胞胎长得很像,有的却相差较大?”、“同卵双生有可能生出龙风胎吗?”这些问题必然引起学生的好奇,开动脑筋思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课堂气氛,使他们很快进入了学习的状态。再比如,在讲授“减数分裂”时,采用质疑式导入法,先引导学生假设“假如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形成方式是有丝分裂,那么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放手让学生回顾有丝分裂形成过程,再结合受精作用,学生很容易得到结论,在这样情况下形成的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为92条,而实际上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应该是46条,此时学生很疑惑,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那么为了维持子代与亲代之间染色体数目的恒定,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方式应该是怎样的呢?”由旧知识引入新的情境,掀起了学生思维的波浪,学生的注意力立刻被集中到这个问题上,然后再来讲解减数分裂的过程,就显得轻松了许多。
2实验中享受动手的乐趣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研究它的主要方法是科学实验,由于受到实验材料和器材等方面的限制,很多教师以“讲”代“做”,图个省心又省事,但是长此以往,剥夺了学生直接观察、感受生物现象的机会,丢掉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大好机会。《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施建议部分指出:教师尽可能多让学生参与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在拥有现实环境的实验条件和虚拟环境的模拟条件时,教师应首选现实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亲自动手。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有利于他们在观察、实验操作、科学思维、识图和绘图等方面的能力的发展,也能促进学生尊重事实、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的形成。例如,在讲授“真核细胞”时,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制作真核细胞的模型》这个实验,会在实验过程中加深对细胞器结构和功能的理解。当然,在实验中,我们要耐心地加以指导,对出现错漏的地方,要及时纠正,对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要鼓励其大胆求证。比如,在讲授《蛋白质的鉴定》这个实验时,学生会质疑“若先加双缩脲试剂B,再加双缩脲试剂A,会发生什么情况?双缩脲试剂B也加入2mL了又会怎样?”此时,鼓励他们用事实说话,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华盛顿儿童博物馆那条标语所说:“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3探究中寻求发现的乐趣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种心理在青少年中,显得更加强烈和突出。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册)》中说:“能够把少年‘栓住’在你的思路上,引着他们通过一个个阶梯走向认识,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重要特征。”如:在讲解《光和作用的发现》时,对于萨克斯的实验不急于去分析其过程,而是提出“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中存在淀粉”这一主题,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加以解决,再通过与科学家实验过程的相互比较来纠正探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加深对各个步骤和要素的理解,将实验概括为“暗处理——一半遮光,一半曝光——光照——脱色——碘蒸气处理”,此时再提出一系列的问题:①萨克斯的实验中为什么要先进行暗处理?②为什么对同一叶片一半曝光,一半遮光处理,为什么不选择两个叶片?③在用碘液处理之前,为什么要用酒精进行脱色处理?让学生去分析、思考和判断,当学生按照严密的逻辑一步步推出正确结论时,会感到发现真理过程中的无穷乐趣,并且对于生物实验中,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对照实验和控制单一变量”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鉴于此,教学的艺术性,就表现在要善于引导、培养学生在认识知识过程中,求得发现,获得知识,从而享受到无比的乐趣。
4学以致用中享受成功的乐趣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运用生物学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做出相关的个人决策;同时注意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如果我们在生物教学中能巧妙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使其生活经历成为巩固旧知识的基石和发生新知识的背景。特别是当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圆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他们会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学习积极性就会高涨。例如,在讲授酵母菌的异化作用类型时,设置“家庭酿酒”这一情境,借此揉合了很多的知识:为什么家里酿酒要在米饭冷却(温度与酶活性的关系)后再放甜药酒,一开始敞口(促进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做好后密封(酵母菌无氧呼吸),并且用棉被包好(温度与酶活性的关系)。
诚如赞可夫所说:“要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学习。”学生的求知需要往往来自他们的生活实际,我们所要做的工作之一就是要把他们在生活中忽略的问题清晰化,使他们产生剖析问题的欲望,积极去探求知识,更好地处理日常生活,让知识产生实用价值。例如,在讲到“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时,可以引用如下情境:有的女孩子为了漂亮,用节食的方法来减肥,从物质和能量代谢角度看,长此以往下去,对人体是有利还是有弊的?根据脂肪代谢的途径,电视上经常播放的减肥药、甩脂机是否真的有效?正确的减肥方法应该是怎样的?
总之,本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对学生的热爱,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和教法中的“兴奋点”,从生物学科本身的特点以及不同年级学生对知识的不同需求出发,创设趣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刘恩山,汪忠等.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3]谷晓菲.高中生物学教学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与体会.生物学教学,2005,30(8):13-14
[4]陈维,汪忠.利用“光合作用发现史”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生物学教学,2006,31(10):11-14
[5]郭永峰.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学习情境的创设.生物学教学,2006,31(8):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