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面颈部恶性淋巴瘤12例临床分析

颌面颈部恶性淋巴瘤12例临床分析

一、颌面颈部恶性淋巴瘤12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如斯坦木·依米提[1](2021)在《743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收集新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个病区的743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对患者发病年龄,性别特点,民族分布,发病部位,病理类型及主要危险因素等资料进行分析并探讨。方法:选取2014年1月一2019年12月间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颌面创伤正颌外科、颌面肿瘤外科)住院治疗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将获取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归类、统计,回顾性分析其年龄、性别、族别,发病部位,病理类型及主要危险因素。结果:收集743病例,其中男性475例,女性268例,男女性之比为1.77:1,50~59岁是好发年龄段,总群体平均年龄为53.67±14.30。民族分布上以汉族为主,其次是维吾尔族及哈萨克族。发病部位依次为舌224例(30.15%)、腮腺96例(12.92%)、唇75例(10.09%)、牙龈72例(9.69%)、颊部67例(9.02%)、颌骨59例(7.94%)、腭部51例(6.86%)、颈部37例(4.98%)、口底25例(3.36%)、面部皮肤23例(3.09%)、颌下腺9例(1.21%)、舌下腺5例(0.67%)。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上皮来源性恶性肿瘤中的鳞状细胞癌,占的比例为59.08%。鳞状细胞癌发病部位中例数最多的部位是舌部,152例,占的比例为34.62%。吸烟的男性鳞状细胞癌患者例数为189例,占男性鳞癌患者总数的比例58.85%,吸烟的男性腺样囊性癌为26例,占男性腺样囊性癌患者总数的比例为44.07%。结论:40~80岁是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好发年龄区间,50~59岁是其高峰年龄段,患者当中男性多见于女性,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民族构成比中汉族占首位(52.62%),发病部位以舌部最常见,恶性肿瘤以上皮来源性肿瘤中的鳞状细胞为多见,SCC好发部位以舌最为常见,吸烟是导致口腔鳞状细胞癌的主要危险因素。

郭伟[2](2020)在《口腔颌面头颈部恶性肿瘤靶向治疗临床应用述评》文中指出随着肿瘤分子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靶向药物治疗已经成为肿瘤综合治疗策略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相比手术、放疗和化疗这些传统的治疗方式,靶向治疗在适合的患者中,具有效果更好、毒性低的特点,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其临床效果愈加显现。本文就近年来CD20、EGFR单克隆抗体等在治疗晚期口腔颌面头颈部肿瘤中的应用进行述评。

李泉江[3](2020)在《能谱CT对腮腺常见良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能谱CT定量参数在腮腺常见良性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术后病理证实腮腺常见良性肿瘤50例,包括多形性腺瘤(22例)、腺淋巴瘤(20例)及基底细胞腺瘤(8例),以不同病理类型为依据分为3组。所有患者行能谱CT增强扫描,测量并计算各组腮腺肿瘤在动脉期及静脉期的标化有效原子序数(standardized effective atomic number,Zeff-s)、标化碘含量(normalized iodine concentration,NIC)、标化水含量(normalized water concentration,NWC)、能谱曲线斜率(slope of spectral HU curve,λHU)及标化能谱曲线斜率(normalized slope of spectral HU curve,NλHU),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对比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评价能谱CT参数对三种腮腺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动脉期NIC、λHU、NλHU均值由高到低分别为基底细胞腺瘤、腺淋巴瘤和多形性腺瘤,Zeff-s均值由高到低分别为腺淋巴瘤、基底细胞腺瘤及多形性腺瘤,静脉期NIC、Zeff-s、λHU及NλHU均值由高到低分别为基底细胞腺瘤、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其中,动脉期NIC、λHU、NλHU、Zeff-s及静脉期NIC、λHU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能谱CT参数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组间比较,动脉期NIC、λHU及NλHU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基底细胞腺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Zeff-s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期NIC腺淋巴瘤与基底细胞腺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λHU腺淋巴瘤与多形性腺瘤、基底细胞腺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上述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进行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显示,动脉期NIC、Zeff-s、λHU及NλHU诊断腮腺腺淋巴瘤具有特异性,动脉期NIC诊断效能最高;静脉期NIC及λHU诊断基底细胞腺瘤具有特异性,静脉期NIC诊断效能最高;能谱CT诊断腮腺多形性腺瘤不具特异性。结论:能谱CT增强扫描多参数成像对腮腺常见良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张湉,吴云腾,郭伟[4](2019)在《口腔颌面-头颈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区淋巴瘤临床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口腔颌面-头颈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区淋巴瘤(MALT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分期、治疗方法及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强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回顾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收治的105例原发于口腔颌面-头颈部的MALT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其预后进行分析。结果:105例MALT淋巴瘤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2.5,中位年龄56岁(18~86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单纯渐增性肿块,52%的患者有长期口干症状或曾被诊断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慢性腮腺炎。根据Ann Arbor分期,Ⅰ期48例,Ⅱ期25例,Ⅲ期7例,Ⅳ期25例;有B症状者仅1例,无骨髓受侵的患者。最常见的部位为腮腺、腭、下颌下腺。50例接受单一治疗,49例接受联合治疗。中位随访时间60个月,8例失访,初治后完全缓解率为80%;疾病进展12例,死亡14例。5年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89%、88%;全身治疗(化疗或利妥昔单抗)可显着提高晚期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0.05),MALT淋巴瘤的国际预后指数(MALT-IPI)是影响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Ann Arbor分期是影响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口腔颌面-头颈部MALT淋巴瘤初治疗效良好,进展缓慢;晚期患者应辅助全身治疗。MALT-IPI和Ann Arbor分期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王丽[5](2019)在《口腔颌面颈部恶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点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近10年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特点。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17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行手术治疗且病理确诊为恶性淋巴瘤患者95例,并对患者的性别、年龄、部位、症状,病理分型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5例患者中,39例失访,56例回访,其中20例死亡。男性患者多于女性,男女之比1.71:1。小于60岁的患者有49例,占51.58%,大于60岁的患者有46例,占48.42%。肿物的大小上,小于3cm的有51例,大于3cm的有43例。通过卡方检验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物大小与恶性淋巴瘤的病理分型之间无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发病部位上,以颈部最多见(38/95),其次为颌下及颏下区(22/95)。常见临床体征为无痛性肿大包块。71例首发症状为无痛性肿大包块,22例首发症状为疼痛或压痛的包块,2例以包块伴发热为首发症状。术前有CT检查的患者61例,CT平扫密度中位数为48HU。CT值与恶性淋巴瘤病理类型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MRI检查有24例,其中2例无信号描述,另外22例MRI信号强度与恶性淋巴瘤病理类型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彩超检查有58例,结果显示肿块或淋巴结大部分是边界清,回声低。术前PET-CT检查有34例,PET-CT诊断皆为淋巴瘤,与病理检查相符,准确率100%。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的结果显示,非霍奇金淋巴瘤为90例(94.74%),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为最常见的恶性淋巴瘤亚型;霍奇金淋巴瘤为5例(5.26%)。在随访的56例患者中,44例进行了化疗,化疗患者与非化疗患者的预后进行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颌面颈部恶性淋巴瘤的临床上以颈部肿大淋巴结为首发症状,PET-CT诊断该病准确。病理上以弥漫大B细胞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最常见,治疗以化疗为主,预后较好。

李思源,郭雪生,单小峰,蔡志刚[6](2016)在《177例儿童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临床病理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儿童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构成和分布特点。方法 :回顾2004—2013年于本院口腔颌面外科住院治疗的18岁以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病例,按照性别、年龄、部位、病理类型、治疗方法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儿童口腔颌面部肿瘤及瘤样病变住院病例1892例,其中恶性肿瘤177例,占9.4%。恶性肿瘤中,男77例,女100例,男女比例1∶1.3;患者年龄2个月17.8岁,中位年龄10岁。腮腺(28.8%)、下颌骨(15.3%)、面侧深区(11.9%)、上颌骨(10.7%)是最常见的发病部位。肉瘤(46.3%)、唾液腺癌(28.8%)和恶性淋巴瘤(11.9%)是最常见的病种。其中,黏液表皮样癌、横纹肌肉瘤、非霍奇金淋巴瘤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口腔颌面部肉瘤与腺癌的治疗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序列治疗,而恶性淋巴瘤主要采取以化疗为主的综合序列治疗。结论:儿童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构成和分布特点与成年人不同,病理类型是决定儿童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治疗方案的关键因素。

刘进忠,徐宁,刘锋鸽,岳阳丽,乔思杰[7](2014)在《口腔颌面颈部恶性淋巴瘤56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头颈部恶性淋巴瘤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以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方法:搜集56例头颈部恶性淋巴瘤病例,采用HE染色法进行观察,分析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结果:56例头颈部恶性淋巴瘤患者中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和霍奇金恶性淋巴瘤患者分别为47例(83.93%)和9例(16.07%),常见临床体征是包块(痛性及无痛性),感染溃疡。49例回访,7例失访。在回访中,22例(44.90%)复发,经分析表明复发率与患者的年龄及累计部位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部位依次为颈部、颌下、颏下。仅有头颈部症状者48例(85.71%)。初次诊断不明确者46例(82.14%)。1次病理诊断的确诊率为84.8%。治疗主要为手术+化疗。患者5年生存率58%。结论:结外型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及组织学形态多样化,容易与临床上其他疾病相混淆。应通过病理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以明确诊断。累犯≥2个部位和年龄>50岁头颈部恶性淋巴瘤患者的复发率较高。

朱凌[8](2014)在《腮腺淋巴相关良恶性疾病多模态磁共振鉴别》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常规磁共振图像无法鉴别腮腺类肿瘤型淋巴上皮病与MALT淋巴瘤,本研究旨在探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鉴别2种病变的可行性。内容: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指多种磁共振功能成像,是无创性检查,包括动态增强MR(DCE-MR)、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MR)和磁共振波谱成像(MRS)等。将1H-MRS、DWI-MR、DCE-MR检查用于腮腺类肿瘤型淋巴上皮病及MALT淋巴瘤的鉴别诊断,分析功能检查各自的诊断意义及多模态运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有常规及多模态磁共振检查,并经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的腮腺类肿瘤型淋巴上皮病25例、MALT淋巴瘤20例,45例患者均进行常规MR检查及3种MR功能成像检查。1H-MRS空间定位采用点分辨波谱法(PRESS),以病变内胆碱化合物(3.2ppm)的检出作为诊断MALT淋巴瘤的标准。DWI-MR检查中,分别于b值为500s/mm2和1000s/mm2时测得ADC均值。DCE-MR分析中,测量每个病例的TTP、TTS、SIstart、SImax、SIending,并计算ISI、RWO数值,分析TIC曲线分型。成果:25例腮腺淋巴上皮病患者及20例MALT淋巴瘤患者常规磁共振图像表现经X2检验,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功能性磁共振检查所有参数中,1H-MRS胆碱峰、DWI-MR检查中b=1000 s/mm2时ADC均值、DCE-MR检查中TTP和ISI数据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比恶性肿瘤低的ADC均值反映了这两种病变的病理学特征。DCE-MR检查所测TTP值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均高于90%。根据TTP、ISI阈值,TIC曲线分为3型,腮腺类肿瘤型淋巴上皮病多为缓慢上升型或平台型(Ⅱ型)和晚期上升型(Ⅲ型),以Ⅱ型为主,MALT淋巴瘤多为快速上升型(Ⅰ型)。多模态磁共振检查,可以明显提高腮腺类肿瘤型淋巴上皮病与MALT淋巴瘤的鉴别准确率。腮腺MALT淋巴瘤多表现为囊实性肿瘤,是与其他非MALT淋巴瘤相鉴别的影像学特征要点。结论:多模态磁共振(1H-MRS、DWI-MR、DCE-MR)检查能为腮腺类肿瘤型淋巴上皮病和MALT淋巴瘤的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更具有临床意义。

徐宁[9](2014)在《762例头颈颌面部恶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恶性淋巴瘤是头颈部继鳞状细胞癌和涎腺肿瘤后第三类最常见的肿瘤,其临床表现非常多样化,病理分型的也十分繁琐。对头颈颌面部恶性淋巴瘤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其性别、年龄、首发临床表现、发病部位、病理类型、免疫组化检查等特点,进一步探讨临床病例特点与患者预后的关系,为本地区的头颈颌面部恶性淋巴瘤的预防、早期诊断、有效治疗及判断预后等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材料与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在河南省军区医院病理科,经河南省抗癌协会病理会诊中心专家会诊,并经病理组织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确诊首发于头颈颌面部的恶性淋巴瘤初诊患者病例762例,并对其中的132例进行随访。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均进行手术切除活检,并以最终的病理诊断结果为指标,均诊断为头颈颌面部恶性淋巴瘤。采用Epidata3.1对数据进行双录入,运用SPSS17.0软件的Kaplan-Meier法和Log 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来讨论淋巴瘤的生存相关影响因素。以α=0.05作为检验水准。结果:1.一般情况:①发病年龄从3岁至85岁,平均年龄47岁,从61岁至70岁阶段达高峰;发病部位以颈部最多,占45.7%,其它较多为鼻咽部(20.2%),扁桃体(10.24%),腭部(8.92%);男女性别比例为1.53:1;②霍奇金淋巴瘤占发生于头颈颌面部恶性淋巴瘤的15.35%;非霍奇金淋巴瘤占发生于头颈颌面部恶性淋巴瘤的84.65%;其中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占发生于头颈颌面部恶性淋巴瘤的57.87%,好发部位主要有鼻咽部(46.81%),扁桃体(17.69%),腭部(15.42%),唾液腺(11.36%);③无痛性肿块型好发部位是颈部和鼻咽部,表现为原发部位为溃疡坏死型的病变,以腭部和扁桃体较为常见;表现为弥漫性炎症浸润型在鼻咽部和腭部较多见,原发组织水肿红斑型常见于面颊部。2.临床分期及病理分型:临床Ⅰ期和Ⅱ期较多,占58.42%,Ⅲ期和Ⅳ期占41.58%。在645例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例中,以B细胞来源的恶性淋巴瘤多见(478例),占74.11%,常见的类型有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Burkitt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粘膜相关性淋巴样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MALT)、套细胞淋巴瘤、小淋巴细胞样淋巴瘤、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和浆细胞瘤;T细胞来源的恶性淋巴瘤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有167例,占25.89%,最常见的是结外NK/T细胞淋巴瘤,其次是前驱T淋巴母细胞瘤、间变大细胞淋巴瘤、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淋巴瘤和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3.预后分析:132例淋巴瘤患者的1、3、5年预期生存率分别为:84.85%、57.36%、34.18%;生存分析显示,不同年龄、不同病理类型、不同临床分期、是否放疗、是否化疗的患者之间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及原发部位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1.发病年龄从3岁至85岁,平均年龄47岁,从61岁至70岁阶段达高峰;男女性别比例为1.53:1;发病部位以颈部最多见。2.临床Ⅰ期和Ⅱ期较多;非霍奇金淋巴瘤中,B细胞型比T细胞型多见,B细胞来源的恶性淋巴瘤最常见的类型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T细胞来源的恶性淋巴瘤中最常见的是结外NK/T细胞淋巴瘤。3.NHL1年生存率较高,但5年生存率较低;年龄、疾病分期、病理分型是NHL预后的危险性因素;年龄越高的NHL患者预后较差;早期患者预后明显较晚期患者好;B细胞型较T细胞型淋巴瘤预后好;化疗是NHL预后的保护性因素,即接受规律化疗的患者预后好于未化疗患者。由于本组研究中病例数比较少、临床病历资料不完善,并且随访时间较短暂,致使本组研究中完整的数据缺失较多,目前只能看出存在一些差异的趋势,因此,关于影响头颈颌面部恶性淋巴瘤的预后因素还需扩展病例数,同时延长随访时间获得更具体的信息来做进一步的相关研究。

刘晖,王钢,张俊祥[10](2013)在《始发于口腔颌面部恶性淋巴瘤36例临床诊断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始发于口腔颌面部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诊断及误诊原因。方法分析总结本院2002~2012年收治的始发于口腔颌面部的36例恶性淋巴瘤临床资料。结果首诊都不能明确诊断,而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分型多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结论恶性淋巴瘤首发症状在口腔颌面部发病率较低,其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初期极易造成误诊、漏诊;病理分型以非霍奇金淋巴瘤多见。

二、颌面颈部恶性淋巴瘤12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颌面颈部恶性淋巴瘤12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743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纳入标准
    3 排除标准
    4 内容与方法
    5 质量控制
    6 统计方法
    7 研究流程图
结果
    1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一般资料
    2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发病部位分布情况
    3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病理类型分布
    4 吸烟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分布
讨论
    1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年龄与性别分布分析
    2 口面部腔颌恶性肿瘤民族分布分析
    3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发病部位分布分析
    4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病理类型分布特点
    5 鳞癌、涎腺肿瘤的发病特点
    6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危险因素分析
小结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调查表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口腔鳞状细胞癌流行病学及诊治新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2)口腔颌面头颈部恶性肿瘤靶向治疗临床应用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 利妥昔单抗
2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抗
    2.1 西妥昔单抗
    2.2 尼妥珠单抗
    2.3 帕尼单抗
3 阿法替尼

(3)能谱CT对腮腺常见良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附图及说明
文献综述:能谱CT在颌面部及颈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4)口腔颌面-头颈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区淋巴瘤临床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特征分布
    2.2 治疗方式
    2.3 治疗效果
    2.4 生存分析结果
3 讨论

(5)口腔颌面颈部恶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3 结果
    3.1 性别与年龄的分布
    3.2 发病部位与症状
    3.3 影像检查
    3.4 病理分型
    3.5 治疗及预后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6)177例儿童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临床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分类方法
    1.3 资料分析
2 结果
    2.1 肿瘤分布情况
        2.1.1一般分布情况
        2.1.2肉瘤分布情况
        2.1.3唾液腺癌分布情况
        2.1.4恶性淋巴瘤分布情况
    2.2 治疗情况
3 讨论
    3.1 一般特点
        3.1.1年龄分布特点
        3.1.2部位分布特点
        3.1.3病理构成特点
    3.2 不同病理类型的肿瘤特点
        3.2.1肉瘤
        3.2.2腺癌
        3.2.3恶性淋巴瘤
    3.3 治疗

(7)口腔颌面颈部恶性淋巴瘤56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
    2.2 初次诊断
    2.3 病理类型
    2.4 病理诊断
    2.5 治疗
    2.6 预后
3 讨论

(8)腮腺淋巴相关良恶性疾病多模态磁共振鉴别(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绪论
第一部分 腮腺类肿瘤型BLEL与 MALT淋巴瘤的常规磁共振表现分析
第二部分 磁共振功能成像的应用及分析
    第一节 ~1H-MRS在腮腺类肿瘤型BLEL及MALT淋巴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第二节 DWI-MR在腮腺类肿瘤型BLEL及MALT淋巴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第三节 DCE-MR在腮腺类肿瘤型BLEL及MALT淋巴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第三部分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的鉴别诊断意义
第四部分 腮腺MALT淋巴瘤与非MALT淋巴瘤的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诊断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9)762例头颈颌面部恶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质量控制
    4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发病情况
    2 临床分期
    3 病理分型
    4 预后分析
    附图
讨论
    1 发病情况
    2 发病部位与临床特征
    3 病理分型
    4 诊断及鉴别诊断
    5 预后分析
    6 研究存在的不足
小结
    1 一般资料分析
    2 临床分期及病理分型
    3 预后分析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颌面颈部恶性淋巴瘤12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743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D]. 如斯坦木·依米提.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2]口腔颌面头颈部恶性肿瘤靶向治疗临床应用述评[J]. 郭伟.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0(03)
  • [3]能谱CT对腮腺常见良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D]. 李泉江.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4]口腔颌面-头颈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区淋巴瘤临床及预后分析[J]. 张湉,吴云腾,郭伟.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9(05)
  • [5]口腔颌面颈部恶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点分析[D]. 王丽.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2)
  • [6]177例儿童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临床病理分析[J]. 李思源,郭雪生,单小峰,蔡志刚.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6(02)
  • [7]口腔颌面颈部恶性淋巴瘤56例临床分析[J]. 刘进忠,徐宁,刘锋鸽,岳阳丽,乔思杰. 口腔医学研究, 2014(06)
  • [8]腮腺淋巴相关良恶性疾病多模态磁共振鉴别[D]. 朱凌. 上海交通大学, 2014(03)
  • [9]762例头颈颌面部恶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D]. 徐宁. 郑州大学, 2014(02)
  • [10]始发于口腔颌面部恶性淋巴瘤36例临床诊断分析[J]. 刘晖,王钢,张俊祥.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02)

标签:;  ;  ;  ;  ;  

颌面颈部恶性淋巴瘤12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