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新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农业经济管理
作者: 吴玲
导师: 梁学庆
关键词: 农地制度,产权制度,制度变迁,制度绩效
文献来源: 东北农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中国社会稳定的根本问题。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本世纪头20年我们要建设一个惠及10多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雄伟蓝图能否顺利实现,取决于“三农”问题能否妥善解决,而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归根结蒂就是土地问题,制度性因素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而农地制度又是关键中的关键。农地问题是涉及中国社会发展、稳定的大问题,是关系我们事业成败的关键问题,也是我们当前理论界亟需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纵观新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历程,实际上就是一部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历史,从土地改革到家庭承包制,我国农村先后经历了土地农民所有、农民经营——农民所有、集体经营——集体所有、集体经营——集体所有、家庭经营的变迁,初步建立了一套基本适合中国实际的农地产权制度体系。其间,无论是制度变迁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充分地体现了农地产权制度对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 中国经济二十多年的持续增长得益于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归功于本质上作为生产关系的农地制度深刻地变迁:从土地的集体经营逐步过渡到家庭承包经营,从家庭承包经营制的基本制度确立,到在家庭承包制基本制度框架下,土地不同的经营使用形态的创新,中国的农地制度一直在探索着效率更高的制度变迁。目前,我国农村经济正以稳健的步伐向前发展,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农地制度的发展正面临着严峻地问题:有限的耕地和不断增长的人口。在今后的发展中依然是一对非常尖锐的矛盾;过多的农业人口以及农地的过度分散经营,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人力的不合理开采利用与自然力的极大破坏,使得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使得耕地以更快的速度减少;家庭承包制固有的制度缺陷也逐步凸现,导致土地产出率的下降和农业生产的停滞,因此,在保持家庭承包制合理内核的基本前提下,现行的农地制度有待进一步创新。 本研究以新制度经济学、土地资源经济学、产权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等为基础理论,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制度分析方法、博弈论等方法,在有关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历史进行了回顾,考察了不同阶段农地产权制度的演进、制度安排及制度绩效,对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提出了经济学和法学意义上的解释,分析了现行家庭承包制的产权缺陷,论证了农地制度创新的未来走向,深入研究了当前制度创新的热点问题——征地制度的变迁与创新。本文在吸纳中外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体系和学术观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用委托——代理理论分析了初级社和高级社作为一种组织存在与消失的原因,从博弈的视角分析了农民与经济组织之间的互动;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影响农地承包调整的因素,得出了农地调整在短期难以取消的结论;归纳了现行的农地征用制度安排的多重制度悖论,总结了征用制度变迁的具体路径;中国农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立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
1.6 小结
2 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基本理论
2.1 农地产权制度理论
2.1.1 产权理论
2.1.2 农地产权制度理论
2.2 制度变迁理论
2.2.1 制度的内涵与功能
2.2.2 制度变迁的主体
2.2.3 制度变迁的动因
2.2.4 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
2.2.5 制度变迁的方式
2.2.6 制度变迁的轨迹与路径依赖
2.2.7 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
2.3 小结
3 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回顾与评价
3.1 土地改革阶段的农地产权制度及绩效(1949年-1953年)
3.1.1 土地改革前旧中国农地产权制度与绩效
3.1.2 土地改革阶段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强制性
3.1.3 土地改革阶段的农地产权私有化
3.1.4 土地改革阶段的农地产权制度绩效
3.2 合作化阶段的农地产权制度及绩效(1953年-1958年)
3.2.1 合作化阶段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原因
3.2.2 合作化阶段的农地产权制度及绩效
3.3 人民公社阶段的农地产权制度及绩效(1958年-1983年)
3.3.1 人民公社阶段的农地产权制度的演进
3.3.2 人民公社阶段的农地产权制度特征
3.3.3 人民公社阶段农地产权制度形成的原因
3.3.4 人民公社阶段农地产权制度的内在缺陷
3.3.5 人民公社阶段的农地产权制度绩效
3.4 小结
4 家庭承包制下的农地产权制度变迁
4.1 家庭承包制形成的阶段性演进
4.1.1 家庭承包制的确立阶段(1978年-1984年)
4.1.2 家庭承包制的稳定阶段(1985年-1991年)
4.1.3 家庭承包制的完善阶段(1992年-1996年)
4.1.4 家庭承包制的发展阶段(1997年-至今)
4.2 家庭承包制下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诱致性
4.3 家庭承包制下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4.3.1 家庭承包制下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表现
4.3.2 家庭承包制下农地产权制度变迁产生路径依赖的原因
4.4 家庭承包制下的农地产权制度
4.4.1 家庭承包制下的农地制度特征
4.4.2 家庭承包制下的农地产权制度特征
4.5 农地稳定与农地调整——一个两难的选择
4.5.1 保持农地稳定的制度安排
4.5.2 农地调整难以取消的因素分析
4.5.3 农地流转——市场化的农地调整
4.6 家庭承包制的制度绩效
4.6.1 家庭承包制的政治意义
4.6.2 家庭承包制的经济绩效
4.6.3 家庭承包制的理论价值
4.7 小结
5 现阶段农地使用制度创新
5.1 均田承包的制度缺陷
5.1.1 农地的分割细碎化
5.1.2 农地产权制度缺乏有效性
5.1.3 农地收益分配不合理
5.1.4 农地流转不规范
5.1.5 均田承包的制度失衡
5.2 现阶段农地使用制度创新的实践模式及评价
5.2.1 “两田制”模式的实践与绩效评价
5.2.2 规模经营模式的实践与绩效评价
5.2.3 “四荒”使用权拍卖制度的实践与绩效评价
5.2.4 农地股份合作制的实践与绩效评价
5.3 现阶段农地使用制度创新的发展趋势
5.3.1 农地使用制度创新方式的诱致性与强制性
5.3.2 农地使用制度创新模式的多元化
5.3.3 农地使用制度创新手段的有效性
5.3.4 农地使用制度供给与需求的均衡性
5.4 现阶段农地使用制度创新的保障体系
5.4.1 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
5.4.2 培育农地租赁市场
5.4.3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5.4.4 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体制
5.5 小结
6 我国征地制度的变迁与创新
6.1 现行的征地制度与绩效
6.1.1 现行的征地制度框架
6.1.2 现行征地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创新模式
6.2 我国征地制度的创新分析
6.2.1 我国征地制度创新的宏观背景
6.2.2 我国征地制度创新的不同观点
6.2.3 我国征地制度创新的具体路径
6.3 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10-31
参考文献
- [1].农地产权制度建设研究[D]. 郑财贵.西南大学2010
- [2].市场化条件下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研究[D]. 陶银球.中南大学2011
- [3].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研究[D]. 李明秋.华中农业大学2001
- [4].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研究[D]. 杨进.西南财经大学2005
- [5].转轨时期中俄农地产权制度比较研究[D]. 贾雪池.东北林业大学2006
- [6].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研究[D]. 郭新力.华中农业大学2007
- [7].1949年以来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及创新选择[D]. 王安春.福建师范大学2008
- [8].农地产权制度的经济社会学分析[D]. 臧得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
- [9].改革开放后中国农地产权结构变迁与制度绩效:理论与实证分析[D]. 冀县卿.南京农业大学2010
- [10].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效率的经济学分析[D]. 赵德起.辽宁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