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水网纵横,地下水位高,且常有洪涝灾害,耐水淹树种是护岸造景的基础。近年来,植物耐水淹能力的研究以作物、造林树种以及果树等方面为多,而观赏树种方面的深入研究目前还有所欠缺,报道较少,这主要是适应湿地环境的优良乔木、灌木较少,景观比较单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水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利用乔木、灌木作为人工湿地植物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本文以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 Bunge)、石楠(Photinia serrulataLind1.)、蓝果树(Nyssa sinensis01iv.)、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ensis(Wangenh.)Koch)、榉树(Zelkova schneideriana Hand.-Mazz.)、一球悬铃木(Platanusoccidentalis L.)、白蜡(Fraxinus chinensis Roxb.)、乌桕(Sapium sebiferum(L.)Roxb.)、墨西哥落羽杉(Taxodium macronatum Ten.)、花叶杞柳(Salix integra‘HakuroNishiki’)等10种树种为研究对象,对其耐水淹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比较,以筛选耐水淹多用途优新树种,丰富园林树种的多样性,促进生态建设。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10个树种的地理分布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研究10个树种在我国的地理分布区规律,发现10种树种均分布于黄河以南及长江流域的各省区,其耐水淹能力与所处地生境、海拔高度和年均降雨量有一定的相关性。乌桕和白蜡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四川等省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耐水淹能力强。2.水淹胁迫下10个树种外部形态变化在人工控制的水淹条件下,观察10个树种的叶形态受害程度,运用涝害指数方法分别研究各树种的耐水淹能力。结果表明:水淹胁迫下,黄连木、石楠、榉树、薄壳山核桃、蓝果树、一球悬铃木涝害指数达到0.90的时间分别在10d、20d、25d、35d、40d、50d左右;乌桕、白蜡水淹50d涝害指数分别为0.54和0.80,耐涝性明显;墨西哥落羽杉和花叶杞柳受水淹的60d内无明显受害现象。乌桕、白蜡、墨西哥落羽杉、花叶杞柳等树种水淹后茎基部能产生不定根和皮孔,是对水淹胁迫的积极适应,可作为河岸带绿化的备选树种。3.水淹胁迫下10个树种生理变化以游离脯氨酸和丙二醛(MDA)含量及相对电导率为指标,比较了淹水条件下10个树种的耐水淹能力。结果表明:淹水胁迫下,不同树种的相对电导率及丙二醛含量均呈上升趋势,而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变化则存在显著差异。根据生理指标的变化可以看出,黄连木和石楠的耐水淹能力较弱,耐水淹时间仅为5至10d;蓝果树、薄壳山核桃、榉树和一球悬铃木具有一定的耐水淹能力,耐水淹时间约为25d;乌桕和白蜡的耐水淹能力较强,耐水淹时间超过45d;墨西哥落羽杉和花叶杞柳的耐水淹能力最强,受水淹的60d内无受害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