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研究目的:许多实验表明,振动力量训练在爆发力量和快速力量训练中具有良好训练效果,而实际运用中却没有得到良好的应用,主要原因是专业性太强,基础研究薄弱,致使运用中没有理论依据和可循的操作规范,由文献可知,振动研究中比较模型的不完善,致使人们对振动力量训练特征的研究深度不足。本文试图通过对气动加载自激振动力量训练器的开发研制,降低实际应用中的难度,提供一种适用于水上项目运动员进行力量训练的仪器,检验训练器的训练效果;同时通过振动与非振动比较的急性和长期耐力力量实验,探究振动力量训练方法的特征,充实振动应用基础理论。实验方法:应用动态对比模型进行实验,动态对比模型确保了力量耐力训练时,气动加载与振动加载的平均力值相等,使振动加载与气动加载力量训练具有了研究级的可比性。力竭组10名和中等强度组6名运动员参加了急性力量耐力训练,测量振动加载与气动加载训练时的心率、乳酸、表面肌电指标以及运用肌电线性指标和小波熵、复杂度信号处理方法分析肌电指标;12名游泳运动员参加了强度为40%1RM,3次每周8周力量耐力训练,测量练习前后的最大动态力(1RM)、最大功率、最大等长力量和最大耐力。研究结果:振动与气动加载力量训练相比,中等强度组心率比较无差别、近力竭组的心率比较无差别,近力竭组乳酸值比较有差别(10.54±1.87,12.32±2.57mmol/l;P<0.01);振动与气动加载力量训练相比,振动表面肌电振幅RMS大(4.28±1.15,3.54±1.21;P<0.05),频率低(0.887±0.119,1.083±0.188;P<0.01),随疲劳程度的渐深,振幅增幅量不大((0.0001±8.43)×10-3,(5.81±5.56)×10-3 ; P<0.05 ),频率降低量较小( -0.711±0.375 ,-1.078±0.355,P<0.05);小波包熵值小(1.421±0.216, 1.526±0.244, P<0.05),其值下降率小(-1.114±0.674, -1.720±0.448, P<0.05)。8周力量耐力训练后,振动与气动加载力量训练相比,振动加载力量训练最大动态力(1RM)增长率较大(17.0%±5.8%, 5.7%±7.5%, P<0.05)最大功率增长率较大(34.6%±17.9%, 11.0%±17.4% , P<0.05);最大等长力量的增加率和最大耐力增加率无差别。研究结论:振动与气动动态力相等的动态对比模型设计较为合理,可为振动力量训练深入研究作参考。相比气动加载训练,自激振动加载力量耐力训练在一定的振动时间后所产生的乳酸较少,表明振动训练的运动强度相对较低;自激振动加载力量训练可以激发更多的阈值较高和阈值较低的运动单位参与工作且参与工作的运动单位同步性好,具有良好的抗疲劳的作用。相比传统的力量训练,自激振动力量训练的优势在于发展最大动态力量和快速力量方面,振动力量训练方法应属于快速力量训练方法的范畴,无论训练中采用静态姿势还是动态动作,因为振动提供了快速的外负荷。振动力量耐力训练的最大特点是在提升力量耐力的同时促进了最大动态力量的提高。气动加载自激振动力量训练器具有输出通过预先标定,预先可知的动态恒定加载、交变加载的功能和振幅连续可调的功能,训练器由受训者自身提供能量,可产生自适应自调节的变频刺激,同时其具有安全,操作简单的特点,因此该训练器具有一定的实用和推广价值,该训练器也适用于振动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