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提取纯化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研究物理化学因素对四元体系单层膜相变的影响,为脂筏微区分子的分离与重组研究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1.采用Folch萃取法、DEAE-SephadexA-25离子交换柱层析和硅胶吸附柱层析提取纯化GM1,通过紫外光谱、红外光谱以及原子力显微镜对其结构进行研究。2.利用LB技术得出不同条件下四元体系单层膜等温线,采用Y型提膜法制备双层膜。3.使用原子力显微镜观测LB双层膜的结构。结果:1.从1000 g牛脑湿组织中获得GM139.383 mg,纯度达71.76%,其紫外光谱在195nm处有一吸收峰。通过红外光谱研究及唾液酸含量测定,证明在提纯的产品结构中含有唾液酸分子的结构片段。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对其在水中的微观形貌进行了观察研究,在纳米尺度看到了GM1的疏水部分呈现链状结构,其亲水部分呈现环状结构。2.改变溶质浓度、亚相温度、GM1及胆固醇的浓度,得到了不同实验条件下四元体系单层膜等温线,分析了这些因素对脂筏微区超分子聚集体单层膜相变的影响:①溶质的浓度增大,相变提前;②亚相温度升高,相变延迟;③GM1浓度增加,相变明显提前;④胆固醇的含量增加,第二次相变前后膜压呈现两种相反的变化趋势,前者逐渐增加,后者逐渐减小。3.对浓度、温度、GM1含量、胆固醇含量和膜压与相变之间的关系的研究。①根据相变与浓度和膜压之间的关系,制备了LB双层膜,AFM结果表明,膜压较低时均出现了相分离现象,随着膜压的增加,这种现象完全消失;不同浓度下都出现了细丝网状结构,随着膜压的增加,细丝网状结构排列更加紧密。同种浓度下,随着膜压的增加,组成网状结构细丝的长度和宽度都减小,而随着浓度的增加,相同膜压下细丝的宽度减小,而其长度变化不明显。不同浓度不同膜压下,均出现了微区结构。②根据相变与温度和膜压之间的关系,制备了LB双层膜,AFM结果表明,膜压较低时均出现了相分离现象,随着膜压的增加,这种现象基本消失。不同温度双层膜中均有细丝结构或由细丝组成的网状结构,且均有微区结构出现,随着温度的升高,微区结构减少。温度为24.5、36.4、45.2℃时,随着膜压的增加,细丝网状结构排列更加紧密;但温度降低到15.3℃时,随着膜压的增加,细丝结构逐渐减少且演化为片层结构。③根据相变与GM1含量和膜压之间的关系,制备了LB双层膜,AFM结果表明,当GM1浓度较小时(1%),较易形成圆形微区结构,膜压为10 mN/m时,有少量较短的条形分枝状结构存在于双层膜中,随着膜压的增z加,条形分枝状结构逐渐消失,微区结构逐渐增加,有些微区间发生了相互融合;当GM1浓度为5%,双层膜中可以观察到细丝分枝状结构及少量的微区结构,但微区结构有向条形枝状结构转化的趋势,随着膜压的增加,这种趋势更加明显;GM1浓度为10%,出现了大量的细丝网状结构及少量的微区结构,随着膜压的增加,细丝网状结构排列更加紧密,微区结构出现了相互融合现象。④根据相变与胆固醇含量和膜压之间的关系,制备了LB双层膜,AFM结果表明,胆固醇含量为10%、20%,膜压为10、30、38 mN/m时双层膜均出现了相分离,双层膜中有大量的条形枝状结构、少量的细丝网状结构及微区结构。膜压为38 mN/m时,双层膜的排列较膜压为30 mN/m时更为疏松。胆固醇含量为20%时,结构的排列较含量为10%时更加紧密。当胆固醇含量为30%时,膜压为10、30 mN/m时均出现了相分离,且有微区结构出现,这时双层膜中出现了大量的细丝网状结构,随着膜压的增加,形成了更加致密的双层膜结构,且有些微区结构发生了相互融合。结论:溶质浓度、亚相温度、GM1及胆固醇的浓度对脂筏微区超分子聚集体的相变行为及结构均有一定的影响。当溶质的浓度增大时,亚相上的分子数随之增多,分子间的距离减小,分子间的超分子作用力增强,分子有序性增加,相变提前;温度增加,分子有序簇集体稳定性被减弱,使分子的布朗运动加剧导致体系混乱度(熵)增加,所以分子之间的超分子作用力减小;GM1多羟基、多酰胺键的特殊结构可与其它组分之间发生较强的氢键作用;胆固醇的双重作用赋予了它特殊的功能。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可变形微区增强丁苯橡胶及其机理[J]. 高分子学报 2020(02)
- [2].大鼠肝再生过程中肝细胞质膜微区差异蛋白质鉴定与分析[J].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14(08)
- [3].微区电化学扫描技术应用现状[J].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2017(03)
- [4].区域改造配合微区调控法在吹填土绿化中的应用[J]. 天津农业科学 2013(12)
- [5].膜微区相关结构模型及甾醇成像技术的研究进展[J]. 电子显微学报 2019(05)
- [6].转炉渣微区形貌检测及物相分析[J].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4)
- [7].微区X射线衍射在矿物鉴定中的应用实例[J]. 世界核地质科学 2010(02)
- [8].显微荧光光谱原位测定红树植物根表面微区中的蒽[J]. 分析化学 2016(08)
- [9].原位微区X射线荧光分析在矿物学研究中的应用[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3(11)
- [10].沙区微区集水过程及植被效应研究进展[J].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14(05)
- [11].《中国城市商娱场所微区位原理》[J]. 地理科学 2010(04)
- [12].衰变加速因子及其所在膜微区在T淋巴细胞信号传递中的作用[J]. 现代免疫学 2012(01)
- [13].微区X射线衍射对油漆填料的检验研究[J]. 刑事技术 2016(04)
- [14].碳/碳复合材料中的微区结构和性能的研究[J]. 化学与黏合 2011(03)
- [15].有机涂层剥离的微区电化学研究进展[J]. 腐蚀与防护 2014(02)
- [16].316LN不锈钢混晶组织微区不均匀塑性变形研究[J]. 塑性工程学报 2019(06)
- [17].芘荧光探针法研究燕麦β-葡聚糖溶液中的疏水微区[J]. 中国食品学报 2015(07)
- [18].颗粒增强镁基复合材料微区应力场仿真分析[J]. 铸造技术 2013(09)
- [19].微区痕量分析技术在火灾事故调查中的应用探究[J]. 消防界(电子版) 2017(08)
- [20].微区电沉积技术及其研究进展[J]. 功能材料 2016(10)
- [21].微区褪色检测技术[J]. 国际学术动态 2016(02)
- [22].超高频微区感应钎焊中加热温度的影响因素[J]. 焊接学报 2012(12)
- [23].转炉渣微区CaO-SiO_2-FeO氧化物分布特性研究[J]. 硅酸盐通报 2019(09)
- [24].微区电化学方法在金属腐蚀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 电镀与精饰 2018(06)
- [25].微区电化学测量技术进展及在腐蚀领域的应用[J].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2010(06)
- [26].微区技术在腐蚀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 腐蚀与防护 2009(12)
- [27].组合材料芯片的个体化微区合成与表征[J]. Engineering 2015(02)
- [28].微区原位普通铅同位素分析技术及其地质应用进展[J]. 地质科技情报 2009(05)
- [29].商业微区位空间关联类型与测度[J]. 人文地理 2008(04)
- [30].原位微区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装置与技术研究进展[J]. 岩矿测试 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