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云南烟田生态系统媒介害虫的生物学及其传毒机制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农业昆虫与害虫综合防治
作者: 李正跃
导师: 张青文
关键词: 烟蚜,烟盲蝽,白背飞虱,黑尾叶蝉,二条黑尾叶蝉,生物学特性,烟草丛枝症病,传毒,球孢白僵菌,新蚜虫疠霉,毒力
文献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烟草丛枝症病(Tobacco witches’ broom disease)是云南烟区为害烟草的重要虫传病害,本研究针对烟草丛枝症病的传播与流行规律,对当地烟田传播该病的主要媒介害虫的传毒特性及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烟蚜(Myzus Persicae(Sulzer))、烟盲蝽(Cyrtopeltis tenuis(Reuter))、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Uhler))和二条黑尾叶蝉(Nephotettix apicalis(Mots))是云南省烟区烟草丛枝症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害虫。在云南烟田生态系统中,烟蚜和烟盲蝽在烟草整个生育期中发生数量占优势,因此本研究中对烟蚜和烟盲蝽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测定,并用数学函数方程拟合了烟蚜成虫平均寿命、生殖率和平均世代历期。在烟田采用黄板诱集和烟株整株调查法对烟蚜、烟盲蝽等媒介害虫的种群数量动态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对烟蚜和烟盲蝽、白背飞虱成虫(长翅型)及叶蝉(黑尾叶蝉、二条黑尾叶蝉)等主要媒介害虫对烟草丛枝症病害的传毒特性进行了系列量化测定。同时,从烟田生态系统出发,构建了烟田烟蚜、烟盲蝽、飞虱及叶蝉等主要媒介害虫的持续调控策略。主要结果归纳如下: 烟蚜、烟盲蝽等媒介害虫的种群数量动态 在烟田采用黄板诱集和烟株整株调查法对烟蚜、烟盲蝽等媒介害虫的种群在不同生态环境的动态过程进行了系统调查,并测定了烟蚜的时空分布格局,研究田间不同方位和烟株不同方位及不同部位对烟蚜时空分布的影响,定量分析了不同生态环境对烟蚜种群动态的非处理因素影响,找出了烟株受烟蚜侵染率与烟蚜数量间的定量关系。田间调查结果显示,烟蚜和烟盲蝽两种传毒媒介昆虫在烟草整个生育期中发生数量占优势,由Taylor幂法则所测定的烟蚜空间分布格局结果显示,烟蚜无论在整株烟株上,还是在东南西北不同方位和烟株的上中下等不同部位上烟蚜均为聚集分布,并且协方差分析得知试验地点、方位和部位对建立公共回归关系式没有影响。黄板诱集烟蚜与整株调查烟蚜的结果在反映烟蚜种群动态上二者相关性不显著。采用改进的Wilson氏公式可根据烟株受烟蚜的侵染率迅速估计出烟蚜的种群密度。田间黄板诱集和整株调查结果表明,巍山县和宜良县烟蚜数量变动情况有很大不同,巍山县种群数量明显高于宜良县,各方位烟蚜数量无明显差异,2000年单株有翅蚜和无翅蚜数量差异明显(巍山县,F=12.98,p<0.05,df=1,32;宜良县,F=10.87,p<0.05,df=1,22)。烟盲蝽的田间调查结果在不同方位取样间无显著差异,但年度间差异明显。田间烟株上单株烟盲蝽的平均虫口密度与烟草丛枝症病害的发病率呈正相关,虫口密度越大,发病率越高,但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间隔,烟草丛枝症发病的潜育期为4~5天。 烟蚜、烟盲蝽、白背飞虱及叶蝉(黑尾叶蝉、二条黑尾叶蝉)对云南烟草丛枝症病的传毒特性 烟蚜等媒介害虫对采自云南省大理、红河和昆明烟区的烟草丛枝症病的传毒试验结果表明,烟蚜、烟盲蝽、白背飞虱及叶蝉(黑尾叶蝉、二条黑尾叶蝉)均可传播烟草丛枝症病,其中白背飞虱、黑尾叶蝉和二条黑尾叶蝉成虫对烟草丛枝(症)病的传播为首次发现。每烟株上有3头带毒烟蚜成虫或3头带毒白背飞虱成虫或者1头带毒烟盲蝽时即可传播烟草丛枝症病毒。当每烟株为5头烟蚜成虫玄之卜、时,传毒效率为3头时的两倍;当每烟株上超过10头烟蚜时其传毒效率达到最大。烟蚜的最短获毒时间为巧min,而且传毒率随着获毒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当获毒时间达到24h时传毒率最大。烟蚜的最短接种时间为7 min,其传毒率随着接种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接种时间超过12h其传毒率达到最大,为79%。通过对烟蚜进行不同获毒时间后的连续转移试验,结果发现无论获毒时间有多长,烟蚜成虫都要在获毒后的24h才可传毒,所以24h可作为传毒时间阑值,其中包括了烟蚜开始获毒的时间和丛枝病植原体在烟蚜体内循回的潜育时间。本试验结果显示丛枝症病的病原体在烟蚜体内为循回型。 烟盲蜷传播云南烟草丛枝症病的生物学测定结果表明,烟盲蜷能够传毒的最少头数为1头,传毒效率随带毒虫数的增加而增加,单株虫量为1一3头时,传毒效率为50%;单株虫量为5一10头时,传毒效率为60%~80%;单株虫量达15头以上时,传毒效率达100%。不同龄期烟盲蜷传毒测定结果表明,在1~12h范围内,随着烟盲蜷取食时间的增加其传毒率增强,在相同时间内若虫的平均传毒率高于成虫,但各龄若虫的传毒能力不同,4龄若虫传毒能力最强,获毒6小时就可使80%的烟株发病,3龄若虫传毒能力强于2龄和5龄,1龄若虫传毒能力最弱。烟盲蜷成虫和若虫能够获毒的最短时间均为lh,获毒时间在6h以上时成虫与若虫的获毒率相同,达90%以上,获毒时间在12h以上时,获毒率达100%。成虫和2龄以上若虫可传播病毒的最短取食时间为0.5h以上,1龄若虫则需lh以上,且其传毒能力均低于成虫及其它各龄若虫。从整体上看,在i一12h内,烟盲蜻随取食时间的增加其传毒率增强,相同时间内2一4龄若虫的传毒率均高于成虫。当取食时间超过最短时间时,传毒率随取食时间的增加而升高;若虫取食时间达12h以上,成虫取食时间达24h以上时,传毒率达100%。 白背飞虱成虫(长翅型)传播云南烟草丛枝症的传毒特性研?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烟田媒介害虫种类及其传毒特性研究现状
1.1 烟田媒介害虫与病毒病的关系
1.2 烟草病毒病媒介昆虫的种类及传毒特性
1.2.1 蚜虫类
1.2.2 粉虱类
1.2.3 烟盲蝽
1.2.4 叶蝉类
1.2.5 蓟马类
1.2.6 其它传毒害虫
1.3 烟田主要媒介害虫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1.4 云南烟草丛枝症(病)概述
1.5 烟草病毒病昆虫介体综合防治
1.5.1 化学防治
1.5.2 生物防治
1.5.2.1 寄生性天敌昆虫
1.5.2.2 捕食性天敌昆虫
1.5.2.3 蚜虫病原真菌
1.5.3 虫生真菌与化学农药的生物相容性
第二章 烟田媒介昆虫种类及主要种类的种群动态
2.1 材料和方法
2.1.1 黄板诱集
2.1.2 整株调查
2.2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媒介害虫种类
2.3.2 烟蚜和烟盲蝽两种主要媒介害虫种类的种群动态
2.4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烟田媒介害虫传毒特性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传毒机制研究方法
3.1.2.1 烟蚜对烟草从枝病的传毒机制
3.1.2.2 烟盲蝽、飞虱及叶蝉对烟草从枝病的传毒机制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烟蚜的传毒机制
3.2.2 烟盲蝽的传毒机制
3.2.3 白背飞虱的传毒机制
3.2.4 叶蝉的传毒特性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烟蚜与烟盲蝽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烟蚜
4.1.2 烟盲蝽
4.2 数据统计分析和模型模拟
4.2.1 数据分析
4.2.2 模型模拟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烟蚜生物学特性
4.3.2 烟盲蝽生物学特性
4.4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球孢白僵菌和新蚜虫疠霉对传毒蚜虫的毒力评价
5.1 材料和方法
5.1.1 球孢白僵菌对传毒烟蚜的毒力
5.1.2 球孢白僵菌与化学农药的生物学相容性
5.1.3 新蚜虫疠霉对传毒蚜虫的毒力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球孢白僵菌对烟蚜的毒力评价
5.2.2 几种杀虫剂和杀菌剂与球孢白僵菌三菌株的生物相容性
5.2.3 新蚜虫疠霉对烟蚜的毒力
5.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烟田生态系统中媒介害虫的持续调控策略
6.1 烟田媒介害虫的防治方法
6.1.1 自然控制
6.1.2 物理防治
6.1.3 农业防治
6.1.4 化学控制
6.2 烟田媒介害虫的持续调控策略
6.2.1 建立烟草主要媒介害虫的防治阈值
6.2.2 建立以农民为中心的害虫综合防治体系
6.2.3 持续调控策略
6.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图
发布时间: 2005-06-13
参考文献
- [1].玉米种子传播甘蔗花叶病毒的研究[D]. 李莉.中国农业科学院2003
- [2].B、Q型烟粉虱传毒与植物防御特性研究[D]. 史晓斌.中国农业大学2014
- [3].双生病毒外壳蛋白和传毒相关蛋白基因介导的病毒抗性研究[D]. 唐前君.湖南农业大学2010
- [4].桃蚜传播黄瓜花叶病毒机理的研究[D]. 梁彦.中国农业大学2017
- [5].抗药性对烟粉虱传毒与病毒对烟粉虱寄主选择影响研究[D]. 方勇.湖南农业大学2014
相关论文
- [1].烟田节肢动物群落动态及烟蚜与其主要天敌相互作用关系的系统研究[D]. 巫厚长.南京农业大学2000
- [2].球孢白僵菌孢子悬乳剂与亚致死浓度吡虫啉对几种刺吸式口器害虫的室内与田间协同防效评价[D]. 濮小英.浙江大学2004
- [3].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及其机理研究[D]. 刘泽文.南京农业大学2004
- [4].中国古北区林木钻蛀害虫天敌姬蜂(膜翅目:姬蜂科)分类研究[D]. 盛茂领.北京林业大学2005
- [5].蚜虫专化性病原真菌(虫霉目)随寄主迁飞扩散而传播流行的生物学实证研究[D]. 陈春.浙江大学2005
- [6].阿维菌素等杀虫剂混配对棉铃虫等害虫增效作用及其生理生化机制研究[D]. 王强.浙江大学2005
- [7].果园节肢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D]. 李生才.山西农业大学2004
- [8].水稻、棉花害虫综合治理(IPM)技术转化途径研究[D]. 朴永范.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
- [9].农药对枇杷园生态系的影响与主要害虫生态控制研究[D]. 傅丽君.福建农林大学2005
- [10].中红侧沟茧蜂生物学特性及在新疆棉田释放对棉铃虫的控制效果研究[D]. 李建成.中国农业大学2005
标签:烟蚜论文; 烟盲蝽论文; 白背飞虱论文; 黑尾叶蝉论文; 二条黑尾叶蝉论文; 生物学特性论文; 烟草丛枝症病论文; 传毒论文; 球孢白僵菌论文; 新蚜虫疠霉论文; 毒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