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土壤有机碳(SOC)的含量及其动态平衡是反映土壤质量或土壤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直接影响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高低。本文比较研究了苏北地区杨-农复合经营系统不同经营模式的土壤总有机碳库特征,土壤微生物量碳库特征,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库特征,土壤可矿化有机碳库特征,期望得到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土壤的碳储量、碳释放量、空间变异和年动态变化,为碳汇分析提供有效数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三种经营模式(K、P、W)土壤有机碳含量都有随土壤剖面深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且表层土(0-20cm)的有机碳含量都相对较高,表层土以下有机碳含量迅速降低。方差分析表明,三种模式不同层次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2.三种模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在垂直分布上总体都有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分布规律相似。方差分析表明,K模式和W模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都是0~20cm与其余层次差异极显著(P<0.01),而其余层次间差异不显著(P>0.05)。三种模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出现冬春两季值偏低,夏秋两季值偏高的山峰形状曲线。方差分析表明,季节对三个模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都有极显著影响(P<0.01)。不同模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与有机碳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P<0.01)。3.三种模式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在垂直分布上总体都有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分布规律相似。土壤水溶性有机碳为三种模式不同土壤层次间差异显著(P<0.05)。三种模式土壤可溶性碳含量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方差分析表明,季节变化对三种模式的土壤剖面DOC均值有极显著影响(P<0.01),说明该模式土壤DOC含量与季节变化(水、肥、气、热)的影响较大。4.三种模式土壤可矿化碳含量在垂直分布上总体都随土壤层次的增加,土壤可矿化碳都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且规律相似,表现为暖季高而冷季低的峰状曲线。方差分析表明,季节对三个模式土壤可矿化碳含量都有极显著影响(P<0.01)。
论文目录
致谢摘要Abstract1 立题依据及研究的目的意义2 国内外研究动态2.1 土壤总有机碳库特征研究2.2 土壤微生物量碳库特征研究2.2.1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特性2.2.2 农业措施和环境条件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2.2.2.1 施肥2.2.2.2 种植方式2.2.2.3 耕作方式2.2.2.4 季节变化2.2.2.5 农药污染2.2.3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在养分转化中的作用2.3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库特征研究2.4 土壤可矿化有机碳库特征研究3 研究地概况及研究方法3.1 试验地概况3.2 主要研究内容3.3 研究方法3.3.1 样地设置3.3.2 土样采集3.3.3 土壤样品分析3.3.3.1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3.3.3.2 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测定3.3.3.3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测定3.3.3.4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的测定3.3.3.5 土壤矿化碳含量测定3.4 数据处理4 结果与分析4.1 杨农间作宽窄行(K)模式土壤碳的研究4.1.1 宽窄行(K)模式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垂直分布4.1.2 宽窄行(K)模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垂直分布及动态变化4.1.3 宽窄行(K)模式土壤可溶性碳含量垂直分布及动态变化4.1.4 宽窄行(K)模式土壤可矿化碳含量(10d)垂直分布及动态变化4.2 杨农间作片林(P)模式土壤碳的研究4.2.1 片林(P)模式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垂直分布4.2.2 片林(P)模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垂直分布及季节动态4.2.3 片林(P)模式土壤可溶性碳含量垂直分布及动态变化4.2.4 片林(P)模式土壤可矿化碳含量(10d)垂直分布及动态变化4.3 杨农间作微型林网(W)模式土壤碳的研究4.3.1 微型林网(W)模式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垂直分布4.3.2 微型林网(W)模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垂直分布及动态变化4.3.3 微型林网(W)模式土壤可溶性碳含量垂直分布及动态变化4.3.4 微型林网(W)模式土壤可矿化碳含量(10d)垂直分布及动态变化4.4 不同经营模式土壤碳综合比较4.4.1 不同经营模式的土壤总有机碳特征4.4.2 不同经营模式土壤活性碳特征4.5 土壤活性碳组分占总有机碳的比率及其相关性分析4.5.1 土壤活性碳组分占总有机碳的比率4.5.2 土壤活性碳组分与总有机碳的相关性4.5.3 土壤活性碳组分间的相关关系5. 初步结论参考文献详细摘要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杨农间作模式论文; 有机碳论文; 微生物碳论文; 可矿化碳论文; 可溶性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