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生褐孔菌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培养的研究

斜生褐孔菌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培养的研究

论文摘要

本论文对斜生褐孔菌Phaeoporus obliquus (Ach.ex Pers.)J.Schr(?)t.的菌丝生长条件,人工培养,子实体诱导,交配型和形态学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斜生褐孔菌的菌丝在固体培养时,最适的碳源和氮源分别是葡萄糖和蛋白胨,在pH6.0-10.0、温度28℃,黑暗的环境条件下最适宜菌丝的生长。(2)在人工段木栽培中,菌核的生长经历了营养生长、菌丝转色期、菌核原基形成期、片状结构期、菌核形成生长期、菌核冬季休眠期、菌核冬季休眠后生长7个阶段。菌核的形成需要10-15℃的低温刺激,菌核生长适温为20-30℃,空气相对湿度为60-70%,好气性不强,菌核的形成及生长均不需要开袋通气,开袋后反不易形成菌核。(3)通过摇瓶培养实验,采用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相结合,筛选得到液体发酵优化培养基,其菌丝体生长最佳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50g/l,大豆蛋白胨6g/l,无机盐为MgSO(4)·7H(2)O 0.5g/l,FeSO(4)·7H(2)O 1.5g/l;产生胞外多糖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30g/l,大豆蛋白胨4g/l,MgSO(4)·7H(2)O 1.5g/l,FeSO(4)·7H(2)O 1.0g/l;培养温度、起始pH、接种量分别为28℃、6.0、10%时,有利于斜生褐孔菌液体发酵所产菌丝体和胞外多糖的产量。(4)在人工培养条件下,适合斜生褐孔菌子实体发生的最佳培养基为甘露醇酵母膏培养基,固体培养,20℃的温度条件下有利于子实体的发生,光照对子实体发生影响差异不明显。以上研究结果为斜生褐孔菌的人工栽培及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交配型的研究是异宗结合担子菌生活史的核心内容。我们从斜生褐孔菌HH-1菌株的子实体收集、分离得到106株担孢子萌发的单孢菌株。以这106株单孢菌株为材料进行交配试验,通过采用三轮杂交系统测定,确定斜生褐孔菌的交配型为四极性异宗结合的担子菌。通过对斜生褐孔菌的形态学观察表明:(1)斜生褐孔菌菌丝体为多分枝、有隔膜、无锁状联合的多核菌丝,菌丝细胞核数目不定,一般为2.10个,4核所占比例最大;(2)菌核为瘤状不规则形,表面粗糙多皱,颜色为褐色至黑色,菌肉黄褐色,质地松软;(3)液体摇瓶培养的菌丝体悬浮物在一个培养周期内的形态由初始的分枝菌丝物演变成絮状菌丝物,进而成为颗粒菌丝物共3个阶段的渐变过程;(4)子实体无柄,平铺群生或单生,迷宫状,子实体孔口边缘被绒毛状菌丝,子实层体有很多锥形或腹鼓状刚毛,孢子印白色,担子近棍棒状或桶形,顶端着生2-4小梗,担孢子宽椭圆形,表面光滑,大小为4.5—7.0μm×3.3—5.5μm,囊状体和孢子相间排列,圆锥形或梭型,顶端尖,表面有皱纹,大小为7—8.5μm×2.4—3.5μm。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斜生褐孔菌的研究进展
  • 1 命名与分类地位
  • 2 资源分布
  • 3 生物学特性
  • 3.1 斜生褐孔菌的形态
  • 3.2 人工培养特性
  • 3.3 人工驯化栽培
  • 3.4 液体发酵培养
  • 4 化学成分
  • 4.1 三萜类化合物
  • 4.2 多糖类物质
  • 4.3 三肽
  • 4.4 色素类物质
  • 4.5 叶酸衍生物以及芳香物质
  • 4.6 其他
  • 5 药理作用
  • 5.1 抗肿瘤
  • 5.2 增强免疫力
  • 5.3 抗病毒作用
  • 5.4 防治糖尿病
  • 5.5 抗炎
  • 5.6 抗氧化作用
  • 5.7 心血管系统调节作用
  • 5.8 抗血小板凝集
  • 5.9 保肝作用
  • 5.10 其他作用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斜生褐孔菌菌丝生长特性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菌株
  • 2.2 培养基
  • 2.3 试验方法
  • 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碳源对斜生褐孔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3.2 氮源对斜生褐孔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3.3 温度对斜生褐孔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3.4 pH值对斜生褐孔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3.5 光照对斜生褐孔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斜生褐孔菌菌核的段木栽培初探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菌株
  • 2.2 培养基
  • 2.3 培养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斜生褐孔菌菌核形成及发育过程
  • 3.2 菌核的栽培管理要点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斜生褐孔菌液体发酵培养条件优化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菌株
  • 2.2 供试培养基
  • 2.3 菌丝平板培养
  • 2.4 液体种子培养
  • 2.5 摇瓶发酵培养条件优化
  • 2.6 正交实验
  • 2.7 发酵罐培养
  • 2.8 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摇瓶培养不同培养时期菌丝体生物量与胞外多糖产量的变化趋势
  • 3.2 温度对生物量和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
  • 3.3 摇瓶培养起始pH对生物量和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
  • 3.4 接种量对液体发酵产量的影响
  • 3.5 碳源对液体发酵产量的影响
  • 3.6 氮源对液体发酵产量的影响
  • 3.7 无机盐对液体发酵产量的影响
  • 3.8 正交试验优化结果
  • 3.9 发酵罐培养结果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斜生褐孔菌子实体的诱导和发生条件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菌种
  • 2.2 培养基
  • 2.3 培养方法
  • 2.4 斜生褐孔菌子实体发生的培养基筛选
  • 2.5 斜生褐孔菌子实体发生率测定
  • 2.6 不同培养方式对斜生褐孔菌子实体发生的影响
  • 2.7 光照对子实体形成的影响
  • 2.8 温度对子实体形成的影响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适合斜生褐孔菌子实体发生的培养基筛选
  • 3.2 斜生褐孔菌子实体发生率实验
  • 3.3 固体和液体培养对斜生褐孔菌子实体发生的影响
  • 3.4 光照对子实体发生的影响
  • 3.5 不同温度对子实体形成的影响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斜生褐孔菌交配型的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单孢菌株的获得
  • 3.2 菌丝荧光染色核型观察
  • 3.3 交配型配对实验结果
  • 3.4 四种类型交配型的验证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斜生褐孔菌的形态学观察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方法
  • 3 结果
  • 3.1 菌落及营养菌丝的形态特征
  • 3.2 菌核的形态特征
  • 3.3 摇瓶液体培养斜生褐孔菌菌丝物的形态特征
  • 3.4 子实体形态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作者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白头翁菌核病发生危害调查及其病原菌生物学特性[J]. 植物保护学报 2017(02)
    • [2].不同植物菌核病菌比较生物学及对白头翁致病力研究[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7(03)
    • [3].浅析青海湟中县蔬菜菌核病发病规律与防治技术[J]. 农业工程技术 2017(20)
    • [4].关于青海省蔬菜菌核病的防治技术探析[J]. 农家参谋 2017(15)
    • [5].果桑菌核病防控集成技术与措施[J]. 现代农业科技 2016(16)
    • [6].扁豆菌核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J]. 中国蔬菜 2020(10)
    • [7].茄果类蔬菜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J]. 现代农业科技 2017(04)
    • [8].蔬菜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J]. 青海农技推广 2016(02)
    • [9].噬菌核霉可湿性粉剂防治油菜菌核病试验示范[J]. 南方农业 2016(19)
    • [10].胡萝卜菌核病防治技术探讨[J]. 农技服务 2016(09)
    • [11].陕西省猕猴桃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J]. 落叶果树 2014(04)
    • [12].无公害农产品食葵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J].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4(17)
    • [13].在水稻纹枯病菌菌核形成中5个基因的表达差异分析[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01)
    • [14].食葵菌核病的防治[J]. 吉林农业 2012(04)
    • [15].菌核病防治研究进展[J]. 生命科学研究 2011(06)
    • [16].天津地区蔬菜菌核病菌对六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检测[J]. 北方园艺 2020(09)
    • [17].油葵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J]. 中国农业信息 2014(09)
    • [18].茄果类蔬菜猝倒病、青枯病、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J]. 吉林农业 2014(19)
    • [19].十字花科菌核病症状与防治[J]. 蔬菜 2013(10)
    • [20].水稻纹枯病菌菌核形成过程中特异基因的表达与分析[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2(01)
    • [21].西藏设施蔬菜菌核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J]. 西藏农业科技 2012(03)
    • [22].水稻菌核秆腐病的发生与防治[J]. 新农业 2010(10)
    • [23].植物病原真菌的菌核研究进展[J]. 微生物学通报 2018(12)
    • [24].生菜制种田菌核病发生条件与综合防治措施[J]. 甘肃农业 2016(13)
    • [25].北京地区不同寄主蔬菜菌核病菌抗药性比较[J]. 江苏农业科学 2014(12)
    • [26].不同的培养条件对向日葵核盘菌次生菌核形成的影响[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1)
    • [27].果桑菌核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探讨[J]. 蚕学通讯 2013(04)
    • [28].菌核病防治提前10天 结果大不相同[J]. 农民科技培训 2011(08)
    • [29].华县2009年棚栽莴笋菌核病的发生调查及防治[J]. 农业科技通讯 2010(03)
    • [30].川芎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的生物学特性[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9(03)

    标签:;  ;  ;  ;  ;  

    斜生褐孔菌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培养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