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建设中滨水区规划与设计的理论性研究

浅谈城市建设中滨水区规划与设计的理论性研究

天津市滨海新区规划和国土资源地理信息中心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对旅游、休憩和户外活动的消费上升,而滨水区具有濒临水面、视野开阔的优势,是旅游、体育锻炼和其他户外活动的好场所。另外城市总是不断的寻求发展机遇,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因此城市为了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也要进行滨水区的规划与设计。

关键词:规划设计;滨水区;城市设计

1、滨水区的概念和类型

滨水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城市滨水区笼统说就是指城市范围内水域与陆地相接的一定范围内的区域,其特点是水与陆地共同构成环境的主导要素,相互辉映,成为一体,成为独特的城市建设用地。

城市滨水区是以水系为中心、相对于周边实体界面而存在的一个空间场所,是一个包括多方要素的系统。滨水环境按其毗邻水体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滨海型、滨江型、滨湖型、滨水型4种。城市滨水区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并且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兼具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的区域,其对于城市的意义尤为独特和重要。

2、滨水区的功能

每一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其所在地的水系紧密相关。与水相临的滨水区更是城市景观美的灵魂和历史文化之载体,是城市风韵和灵气之所在,总的来说,城市的滨水空间大致有以下几个重要功能:

2.1生态廊道的功能

滨水区内是各种乡土物种的栖息地,在现代景观生态学意义上,滨水区的空间具有维护大地景观连续性和完整性的重要意义。

2.2绿色休闲的通道

是未来城市居民步行的最佳通道,也是未来郊游的最佳场所。

2.3城市景观的名片

从视觉和景观认知的意义上讲,绿色的河流廊道使城市有一个清晰的轮廓,也使城市的景观更加生动。

2.4城市生活的界面

展示市民生动的日常生活,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城市与自然交流的界面。

3、我国城市滨水区城市设计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滨水区城市设计的研究开展得很多,具体的工程实践也有很多。但是我国滨水区的开发和改造注重的多为水体本身的整治,滨水绿地和开放空间的建设、土地功能的转变与升值,国外滨水开发区存在的社区生活、投资主体问题还不存在,其他如忽视城市空间的形态问题,有些项目甚至破坏城市形态;传统延续遭到破坏的历史真实性;滨水区开发模式雷同等问题是具有共性的。因此急需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来分析和解决。

3.1尊重文脉延续历史传统。

城市的滨水空间只有具有了自己的地方特征才能给人以深刻印象。我国许多滨水项目是在滨水开发热中仓促上马,忽略地方特色,单纯追求现代化。将沿岸原有旧码头、工厂、居住区搬走,历史遗迹一律拆除,任意大规模开发,宽阔的滨水绿地取代了沿岸有特色的栏杆建筑,大而无当的广场一个接一个,毫无地方特色和可识别性。

3.2公共空间连续。

滨水区的公共性是指滨水区对城市开放,用地形态公共化,使其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并融为一体。但是目前我国滨水空间存在圈地现象严重,市民不能自由进入,或者和城市其他公共空间缺乏合理的衔接和过渡,妨碍公众活动的自由性和连续性,对形成优良的城市景观与观景休憩公共绿地造成极大障碍。因此,在滨水区设计时应以整个城市的公共空间作为研究对象,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3.3滨水实体元素形态整合。

滨水区的实体元素包括:滨水建筑和滨水构筑物(桥梁、堤岸)。许多已建成的滨水区缺乏从城市设计出发的安排和控制,各个地块只考虑自身的建筑形式和功能组合,忽略了对用地范围以外的城市开发情况。建筑物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建筑群体和滨水堤岸、桥梁缺乏联系,不利于塑造完整的滨水区形象。

4、城市滨水区开发的游憩化趋势

从城市构成来看,滨水区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目是公共开放空间中兼具自然地景和人工景观的区域。在生态层面上,滨水区的自然因素使得人与环境达到和谐,平衡发展;在经济和社会层面上,滨水区具有高品质的游憩、旅游资源和开发潜质,可以提高城市的可居住性,形成城市最具活力的区域。这些因素为滨水区带来了文化、休闲娱乐等各方面的吸引力。

5、城市滨水区更新与开发策略

结合城市滨水区的发展现状、特点及其具备的优势和潜力,从城市旅游的角度出发,对城市滨水区的旅游开发和更新必须与所在城市的整体规划相统一,将滨水区再开发所承载的功能与城市功能结构调整相统一,在此基础上对待实施的计划进行科学的论证,避免出现盲目的、重复性的建设,同时也使更

新和发展计划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5.1注重城市功能布局。

城市旅游吸引力系统的复合化和产品的多元化使城市各个空间板块之间必须进行有效的连接,城市旅游较强的参与性和丰富的旅游活动又要求城市各个空间所承载的功能要有差异性互补。城市滨水区集聚各种人和各种活动,对应于多数人的多样性活动,这里的开放空间就成为综合多种城市功能的综合性空间,要求周围建筑的混合功用支持。混合功用能最大程度上满足人们多样性的要求,同时满足作为个体活动的易变性的灵活选择;促使活动的相互激发,吸引市民活动,创造人们彼此接近的机会,有利于经济与社会行为的开展,提高空间效益。

5.2协调城市空间结构。

空间结构的协调发展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滨水区空间与城市其他空间的协调;二是城市滨水区自身内部空间的协调。滨水区作为城市空间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其开发更新时应时刻考虑整个城市,把市区的活动引向水边,以开敞的绿化系统、便捷的公共交通把市区和滨水区连接起来,保持原有城市肌理的延续性,在整体效果上实现和谐。

5.3体现城市整体景观风貌。

城市的整体风貌,如城市布局、建筑风格,反映出地方特色和现代气息,会给游客留下整体印象和感知,形成旅游吸引力。历史滨水区作为城市发展最早的地区,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近年来,充分利用城市滨水区这一珍贵的自然环境与人为环境的统一体,改善城市面貌,净化城市环境,创造优美的人性化、特设化景观,并且为城市居民提供亲近自然的开放空问,成为人们在城市滨水区开发更新中的共识,也成为滨水区旅游开发的重点。

5.4融人城市文化。

历史和社会因素造就了城市文化,这种文化是城市之间相互区别的要素之一,也是城市吸引旅游者的—个重要因素。滨水区的更新开发依旧不能脱离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在进行开发更新时,应从滨水景观设计、建筑风格、活动创意等方面人手,将城市文化融人进该区域。这不仅能提升滨水区的自身品质还能增强城市居民对城市历史的集体记忆,同时还能提高旅游者对城市旅游的兴趣。

5.5重视本地居民需求。

城市滨水区大多数曾是城市工厂、仓储业码头或铁路站场所占据的城市核心区域,往往具有宽裕的空间,转换的成本低、拆迁量小,因此是难得的建设用地。城市滨水区的开发首先要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合理规划居住用地,在遵守滨水区特有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平衡城市滨水区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市民提供日常游憩、休闲的空间,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结束语

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与设计是一个大课题,其打造过程涉及的面广,且研究的难度也比较大。在城市滨水空间的开发建设中,还应充分尊重地域性特点及文化内涵、风土人情,使地域文化与传统的滨水活动相结合,形成独具一格的滨水景观特色。目前国外很多城市都有丰富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借鉴过来,并结合国内不同城市地域性特点合理规划,以营造出环境良好的城市滨水区,以期为今后城市滨河绿地的规划设计、建设起到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作用。

标签:;  ;  ;  

浅谈城市建设中滨水区规划与设计的理论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