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生学校归属感的比较研究

大中小学生学校归属感的比较研究

论文摘要

学校归属感是学生对自己所就读的学校,包括学校的硬件环境以及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人文环境的一种心理上的认同和归属。学校归属感强的学生,能够比较积极客观的认识学校的条件,认同学校和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学校环境的满意度比较高,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班级和学校的各种活动中去,为集体争光;他们在学校人际关系良好,与老师和同学相处的和谐、融洽,能够获得积极地情感支持和情感体验,对学校形成了一种积极的依恋,愿意并且高兴成为学校的一员。本研究以大、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开放式问卷的调查结果,提出了学生学校归属感的理论构想,严格遵照心理测验编制的一般原则与程序自编了学生学校归属感问卷。同时,探讨了我国大中小学生学校归属感的现状及特点。主要结论如下:1、编制的学生学校归属感问卷,有五个维度:学校环境、师生关系、同伴关系、集体荣誉感和学业关注,与理论结构相互一致,量表共26个题目,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总量表的α系数为0.845,分半信度为0.776,重测信度为0.849,效标关联效度是0.610,说明量表的信效度达到测量学要求。2、大中小学生具有较高的学校归属感,总均分为98.729±15.509(满分130),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各因子分在3.556—4.176之间,得分高低依次为集体荣誉感、同伴关系、学业关注、学校环境和师生关系。集体荣誉感因子得分最高,达到了4.176±0.636,说明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学校归属感结构中最重要的内容,3、总体上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存在性别、城乡、独生子女、学习成绩和学历差异,显著水平都达到0.01,差异很显著。女生对学校的归属感要比男生高;农村的学生学校归属感要低于城市学生;独生子女的学校归属感要高于非独生子女;成绩好的学生的学校归属感要高于成绩差的学生。4、不同的学生群体之间,小学生的归属感最高,其次是初中生,然后是大学生,最低的是高中生。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提出
  • 1.2 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 1.2.1 课题的理论意义
  • 1.2.2 课题的实际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归属和归属感的概念界定
  • 2.1.2 学校归属感的概念界定
  • 2.1.3 相关概念的区分
  • 2.2 国外学校归属感的相关研究
  • 2.2.1 学校归属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 2.2.2 学校归属感的相关变量研究
  • 2.2.3 学校归属感对学生的作用机制
  • 2.3 国内学校归属感的相关研究
  • 2.4 学校归属感的测量研究
  • 2.4.1 学校归属感理论结构
  • 2.4.2 学校归属感的测量问卷
  • 2.5 已有研究的不足
  • 2.6 本研究的创新
  • 3 本研究假设和基本思路
  • 3.1 本研究的基本假设
  • 3.2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
  • 3.3 本研究关于学校归属感概念的界定
  • 4 研究一:大中小学生学校归属感问卷的编制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对象
  • 4.3 研究材料
  • 4.3.1 材料一:自编开放式调查问卷
  • 4.3.2 材料二:自编的学生学校归属感初测问卷
  • 4.3.3 材料三:自编的学生学校归属感正式问卷
  • 4.4 统计工具
  • 4.5 研究程序和结果
  • 4.5.1 开放式调查结果
  • 4.5.2 大中小学生学校归属感问卷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
  • 4.5.3 大中小学生学校归属感正式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5 研究二:大中小学生学校归属感的现状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工具
  • 5.3 研究对象
  • 5.4 调查结果与分析
  • 5.4.1 大中小学生学校归属感的总体现状和差异
  • 5.4.2 小学生学校归属感的现状
  • 5.4.3 初中生学校归属感的现状
  • 5.4.4 高中生学校归属感的现状
  • 5.4.5 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现状
  • 6 结果讨论
  • 6.1 关于测量工具
  • 6.2 关于大中小学生学校归属感的特点
  • 6.2.1 总体特点讨论
  • 6.2.2 小学生学校归属感特点讨论
  • 6.2.3 初中生学校归属感特点讨论
  • 6.2.4 高中生学校归属感特点讨论
  • 6.2.5 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特点讨论
  • 6.3 建议
  • 6.3.1 总的建议
  • 6.3.2 具体的建议
  • 6.4 本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学校归属感问卷初测问卷
  • 附录三 学校归属感正式问卷
  • 附录四 效标问卷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
  • 致谢
  • 附本人在读研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不同同伴关系类型幼儿的交流方式研究[J]. 现代交际 2020(14)
    • [2].五、六年级儿童谦虚品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同伴关系的中介作用[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9(04)
    • [3].国外儿童期同伴关系的研究进展[J]. 校园心理 2019(04)
    • [4].儿童同伴关系特点及其相关研究概述[J]. 校园心理 2017(06)
    • [5].良好同伴关系对儿童心理成长的重要意义[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6(11)
    • [6].同伴关系研究述评[J]. 校园心理 2016(03)
    • [7].德不孤,必有邻——流动儿童同伴关系影响因素调查[J]. 中国德育 2014(21)
    • [8].如何有效促进良好同伴关系的构建[J]. 作家天地 2020(16)
    • [9].主题3:同伴 担心孩子的交友状况怎么办?[J]. 上海教育 2020(25)
    • [10].依据幼儿同伴关系类型提升幼儿交往能力的思考[J]. 家长 2020(25)
    • [11].基于良好同伴关系的“美好宿舍”构建[J]. 家庭生活指南 2019(07)
    • [12].儿童不良同伴关系成因及其干预[J]. 小学德育 2008(18)
    • [13].“家校社”一体德育课程引领学生成长——基于学生积极同伴关系的构建[J]. 江苏教育 2017(34)
    • [14].小学生同伴关系辅导课程的实践探索[J]. 课程教育研究 2018(31)
    • [15].家园绘本剧:促进大班幼儿接纳同伴的载体实践与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 2017(24)
    • [16].4~6年级学生同伴关系、学业成绩与自尊的相关研究[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35)
    • [17].儿童的同伴关系及其培养[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8(13)
    • [18].构建中职学生良好同伴关系的策略研究[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 2018(01)
    • [19].早期儿童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J].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8(02)
    • [20].爸爸如何做,才能帮助孩子打造“朋友圈”[J]. 母子健康 2016(03)
    • [21].帮助幼儿建立友好合作的人际关系策略研究[J]. 作文成功之路(中) 2016(11)
    • [22].同伴冲突蕴藏教育良机[J]. 人生与伴侣(月末版) 2016(10)
    • [23].幼儿同伴关系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法[J]. 知音励志 2016(16)
    • [24].师幼间看得见的“语言”[J]. 新课程(上) 2016(12)
    • [25].初中课堂小组合作活动中的同伴关系[J].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16(04)
    • [26].大班幼儿角色游戏中同伴关系的调查与研究[J]. 新课程(小学) 2016(10)
    • [27].朋友那些事儿——浅谈幼儿期同伴友谊的重要作用[J]. 山西教育(幼教) 2017(01)
    • [28].新西兰小朋友串门过夜[J]. 家教世界 2017(04)
    • [29].幼儿同伴关系的培养策略[J]. 文理导航(下旬) 2017(03)
    • [30].浅谈利用中职学生同伴关系管理班级[J]. 现代职业教育 2016(32)

    标签:;  ;  ;  

    大中小学生学校归属感的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