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动因论文-王正丰,王凯

城市化动因论文-王正丰,王凯

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市化动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公共市场,巴塞罗那,城市化,形式演变

城市化动因论文文献综述

王正丰,王凯[1](2019)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巴塞罗那公共市场——形式演变与发展动因》一文中研究指出巴塞罗那市场历史悠久,它的形式演变反映了这座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态发展。从露天集市到市政设施,现代市场既实现了对卫生环境、公共秩序的需求,也成为城市资本的象征。而后,随着巴塞罗那区域范围的扩大,40余座市场形成网络系统,保证居民步行易达。如今,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市场设计项目与其他社区功能复合,被重新塑造为当代邻里的活动中心。(本文来源于《建筑师》期刊2019年03期)

纪小乐,魏建[2](2019)在《行政区划调整如何推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动因、类型与方向》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调整行政区划推动城市化进程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显着特色,行政区划调整重塑了地方政府权力架构和施政范围,长期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在确定了城市发展的基本思路后,中央政府自上而下通过各种类型的行政区划调整构成了我国大中小城市发展的基本格局。在竞争压力下,地方政府更是积极推动区划调整以加快提高城市经济集聚水平。多重力量推动的行政区划调整在总体上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升,但也出现了诸多负面问题。只有遵循城市发展规律,科学调整行政区划才能推动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本文来源于《齐鲁学刊》期刊2019年03期)

陈建华[3](2017)在《城市化发展阶段的资本循环动因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化过程依次经过初期、加速与后期叁个阶段。本文从资本的逐利性出发,借助卡尔·马克思、亨利·列斐伏尔和大卫·哈维等学者的资本循环理论,通过对纵向历史时间与横向世界空间比较发现,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存在着耦合与错位两种现象,因为资本已从空间中事物的生产过渡到空间本身的生产,过度金融房地产化与城市化问题成为全球性现象。生产资本要避免金融与房地产业投机陷阱而直接进入科技创新领域,需要相应制度创新。只有运用制度激励与约束的力量,形成法规体系与政策体系,才能促进资本从第二级投机性循环进入第叁级科技创新性循环,促进社会与科技创新,避免超前城市化,促进城市化发展速度合理化,使得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相得益彰。(本文来源于《经济学家》期刊2017年04期)

秦桂萍[4](2016)在《新经济城市化进程中县改区动因思考——以重庆市璧山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掀起了一股县改区的热潮。在主动适应型的县改区中,各方对县改区的推动有着其自身的逻辑。本文以重庆市璧山县改区为例,结合现有理论研究,重点从县政府和市政府两方面分析主动适应型的县改区的动因。(本文来源于《知识经济》期刊2016年05期)

曹宗平[5](2016)在《内在动因、外在条件与“逆城市化”潜流》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逃离北上广"、"非转农"、"郊区化"等现象在我国少数大城市出现,有人据此推断我国"逆城市化"阶段已经悄然来临。事实上,通过深入剖析该群体城乡间搬迁行为,对照"逆城市化"的评价指标,发现我国现阶段在某些大城市至多出现了某些"逆城市化"征兆,由此断定我国进入"逆城市化"阶段还为时尚早。从理论和实践上系统考察,我国目前还不具备进入"逆城市化"阶段的内在动因和外在条件。(本文来源于《改革》期刊2016年01期)

冷智花,付畅俭,许先普[6](2015)在《收入差距与人口迁移——人口学视角的城市化动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梳理历史的脉络,人口在区域和城乡间的流动,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双重变革,既是改革进程和工业发展史,也是社会变迁的见证,理解人口迁移的内在需求和迁移规律,对于加快人口城市化进程,实现社会与经济的联动发展意义重大。传统观点认为城市化初期收入差距扩大,随着城市化发展收入差距会缩小。文章运用1978-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人口迁移进行流量分析,发现城乡收入差距是人口迁移的动力机制和原因,城乡收入差距导致了人口在城乡区域间的单向流动,即贫困地区流向富裕地区,农村流向城市,但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人口迁移增速趋缓,呈倒U型关系,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将影响城市化进程。从区域看,中西部城乡收入差距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显着,而东部地区并不显着,这与中国人口迁移主要由中西部流向东部的事实相吻合。(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陶钟太朗,杨环[7](2015)在《论作为新型城镇化自主动因的逆城市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过程本是农村向城市靠拢,城市向农村渗透的双向过程。我国曾经的城镇化之路却过分侧重于前者而忽略了后者。逆城市化则是城市向农村渗透的方式,其既作为城市化的一个重要阶段而存在,亦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积极因素,其产生具有客观性和不可逆性。遗憾的是,逆城市化并未在我国积极发生,并非因为我国社会基础条件不充分,而是由于特殊的制度障碍所妨害。如何利用这一客观力量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是现有制度改革应该关注的重点。宅基地使用权革新是变革的关键。(本文来源于《甘肃社会科学》期刊2015年02期)

王秀妹[8](2014)在《新生代农民工逆城市化流动的动因及治理策略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生代农民工的逆城市化趋势是我国新时期深化改革进程所推动的城乡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各地政府落实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为新生代农民工的逆城市化流动创设了宽松的政策环境和优越的创业生态环境,但亦暴露出若干问题。研究厘清了新生代民工逆城市化流动的内涵与意义;对新生代农民工的逆城市化流动的内在动因及外在动因展开深入分析;给出新生代农民工逆城市化流动的社会治理策略、经济治理策略及技术治理策略。(本文来源于《农业经济》期刊2014年11期)

聂静[9](2013)在《成都市城市化进程中农业产业转移动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是关系着我国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中央一号文件连续9年聚焦“叁农”问题,足以看出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发展道路的同时,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并提出强农惠农富农一系列发展政策,这将对我国农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由于农业发展自身的弱势,尤其是伴随着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土地挤占,人口集中,农业用地逐步被第二、叁产业取替,农业产业转移已成为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十二五”时期是成都市打造西部经济增长极,整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全域推进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的关键时期,成都市农业与农村发展十一五规划从现代农业区域布局、功能布局、区域合作布局和新农村布局四个方面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定位,打造都市型现代农业和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这一时期为成都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分析了成都市叁个圈层农业产业发展状况,基于政府的宏观政策分析了成都市农业产业发展的基本特点和导向,即产业定位明确,圈层结构明显:突出亮点,打造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绿色有机生态,打造现代田园城市。通过研究发现成都市城市化进程中农业发展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物流体系建设不完善、农民再就业难等问题。在现状、特点和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因了分析法分析了成都市城市化进程中农业产业转移的动因,包括城市化因子和面积因子,并根据城市化进程中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成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业物物流体系建设、引导失地农民再就业,加速剩余劳动力转移等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3-06-01)

潘弘祥[10](2012)在《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划变更的动因、问题与对策——城市化背景下的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体制的转轨、财税管理体制的改革以及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使得原有的区域经济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客观上需要制度创新,以有效配置区域资源和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其中,行政区划变更成为政府整合区域资源、拓展发展空间的有效手段。故此,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行政区划先后经历了"县改市"、"地市合并"、"撤地设市"和"县改区"等类型的调整。与此相应,不少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划或主动变更,或被动调整。如辽宁省凤城满族自治县、北镇满族自治县,内蒙古额尔古纳左旗、额尔古纳右旗和海南省东方黎族自治县分别改名为辽宁省凤城市、北宁市,内蒙古根河市、额尔古纳市和海南省东方市,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和重庆市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本文来源于《民族法学评论(第九卷)》期刊2012-11-24)

城市化动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调整行政区划推动城市化进程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显着特色,行政区划调整重塑了地方政府权力架构和施政范围,长期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在确定了城市发展的基本思路后,中央政府自上而下通过各种类型的行政区划调整构成了我国大中小城市发展的基本格局。在竞争压力下,地方政府更是积极推动区划调整以加快提高城市经济集聚水平。多重力量推动的行政区划调整在总体上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升,但也出现了诸多负面问题。只有遵循城市发展规律,科学调整行政区划才能推动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市化动因论文参考文献

[1].王正丰,王凯.城市化过程中的巴塞罗那公共市场——形式演变与发展动因[J].建筑师.2019

[2].纪小乐,魏建.行政区划调整如何推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动因、类型与方向[J].齐鲁学刊.2019

[3].陈建华.城市化发展阶段的资本循环动因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J].经济学家.2017

[4].秦桂萍.新经济城市化进程中县改区动因思考——以重庆市璧山区为例[J].知识经济.2016

[5].曹宗平.内在动因、外在条件与“逆城市化”潜流[J].改革.2016

[6].冷智花,付畅俭,许先普.收入差距与人口迁移——人口学视角的城市化动因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7].陶钟太朗,杨环.论作为新型城镇化自主动因的逆城市化[J].甘肃社会科学.2015

[8].王秀妹.新生代农民工逆城市化流动的动因及治理策略探析[J].农业经济.2014

[9].聂静.成都市城市化进程中农业产业转移动因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

[10].潘弘祥.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划变更的动因、问题与对策——城市化背景下的叙事[C].民族法学评论(第九卷).2012

标签:;  ;  ;  ;  

城市化动因论文-王正丰,王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