赭曲霉发酵产大黄素及其生物合成途径和诱发机制的研究

赭曲霉发酵产大黄素及其生物合成途径和诱发机制的研究

论文摘要

大黄素(Emodin),1,3,8-三羟基-6-甲基蒽醌,具有抗病毒、抗炎、抗肿瘤、抑菌、扩张血管、免疫抑制等多种生理功能,已经成为一种十分有前途的新型药物单体。目前大黄素的主要生产方式是从药用植物大黄、虎杖中提取,产量低,质量难以控制。而本实验室保藏的一株赭曲霉(Aspergillus ochraceus LP0201)在自然状态下便可以产生大黄素,为通过工业发酵的方式来高效地生产大黄素提供了可能。利用制备型HPLC纯化了大黄素单体。制备HPLC的条件为:流动相,甲醇:水(60:40,v/v);进样量,300mg;柱温,室温;流量,60mL/min;检测波长,254nm。通过ESI-MS、ESI-MS/MS、UV-VIS、FT-IR、1H-NMR、13C-NMR和DEPT确证了大黄素的结构。通过N+离子注入获得大黄素高产菌株Aspergillus ochraceus LP0301,并优化了发酵条件,使其最终产率达1.453mg/L,比出发菌株提高2.96倍。优化后的培养基为:镁离子1.5 g/L,硝酸铵10g/L,蛋白胨10g/L,玉米淀粉75g/L;发酵条件为:温度30℃,转数140 r/min,初始pH为7,装液量80 mL(250 mL),接种量10%,菌龄20h。研究了大黄素提取和精制方法。提取方式为有机溶剂回流法,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12;醇浓度,100%;提取时间,1.5h。精制采用D101大孔树脂,上样流速为1.5mL/min,温度为20℃,上样液中大黄素含量为1.0mg/mL。以中性90%乙醇在50℃下,2.0mL/min的速率洗脱。短链脂肪酸、氨基酸添加和代谢抑制实验表明,大黄素由聚酮途径合成。通过RAPD分析,获得两个差异性扩增片断,一个片断与AY272043.1和AY583208.1同源,证实大黄素通过聚酮途径合成,另一个片断与XM002374227.1和AY585205.1同源,表明大黄素合成与氧自由基有关。通过HPLC-ESI-MS/MS对13C标记大黄素动态跟踪及13C在大黄素分子中分布,提出了大黄素合成前体物和延伸的单元均是乙酰辅酶A(或其衍生的二碳单位),延伸共进行7轮。通过研究大黄素在细胞外对氧自由基的消除作用和测定发酵过程中SOD、CAT酶活,推测大黄素的诱发机制和生理功能可能是抑制体内氧自由基的增加。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大黄素的自然分布
  • 1.2 大黄素的生物活性
  • 1.2.1 大黄素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
  • 1.2.2 大黄素抗自由基及电化学活性
  • 1.2.3 大黄素的抗病毒、抗菌、抗虫作用
  • 1.3 大黄素的生理活性
  • 1.3.1 生物利用度分析
  • 1.3.2 大黄素的生理功能
  • 1.4 大黄素的制备
  • 1.4.1 大黄素从药用植物中的提取制备
  • 1.4.2 大黄素生物转化制备
  • 1.5 大黄素的含量测定
  • 1.5.1 药用植物中大黄素含量的测定
  • 1.5.2 中成药中大黄素含量的测定
  • 1.6 赭曲霉及其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 1.7 本课题研究背景、内容及主要技术路线
  • 1.7.1 研究背景
  • 1.7.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大黄素的纯化与结构确认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实验菌株
  • 2.2.2 实验试剂与耗材
  • 2.2.3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菌株培养与色素发酵
  • 2.3.2 色素的分离纯化
  • 2.3.3 色素单体的制备
  • 2.3.4 色素单体的结构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色素的薄层色谱分析
  • 2.4.2 色素的硅胶柱分离
  • 2.4.3 色素单体的制备色谱纯化
  • 2.4.4 色素单体纯度分析
  • 2.4.5 色素的结构分析
  • 2.5 小结
  • 第三章 离子注入诱变与大黄素发酵条件优化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实验菌株
  • 3.2.2 实验试剂与耗材
  • 3.2.3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菌株培养与色素发酵
  • 3.3.2 大黄素的测定
  • 3.3.3 离子注入诱变
  • 3.3.4 高产菌株摇瓶发酵特性的测定
  • 3.3.5 高产菌株5 升发酵罐发酵特性的测定
  • 3.3.6 菌体外大黄素含量的测定
  • 3.3.7 赭曲霉菌丝体与主要药用植物中大黄素含量的测定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大黄素测定方法的分析
  • 3.4.2 离子注入诱变分析
  • 3.4.3 培养基对大黄素产量的影响
  • 3.4.4 摇瓶培养条件对大黄素产量的影响
  • 3.4.5 摇瓶发酵特性的分析
  • 3.4.6 发酵罐(5 升)中高产菌株发酵特性分析
  • 3.4.7 菌体内外大黄素含量的比较
  • 3.4.8 菌丝体与药用植物中大黄素含量的比较
  • 3.5 小结
  • 第四章 大黄素的提取和精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实验菌株
  • 4.2.2 实验试剂与耗材
  • 4.2.3 实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原料粉碎
  • 4.3.2 碱热法提取大黄素
  • 4.3.3 有机溶剂法提取大黄素
  • 4.3.4 微波和超声辅助提取大黄素
  • 4.3.5 大黄素的精制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原料的粉碎度对大黄素提取的影响
  • 4.4.2 热碱法提取大黄素的分析
  • 4.4.3 有机溶剂法提取大黄素的分析
  • 4.4.4 两种提取方法的比较
  • 4.4.5 微波和超声波辅助提取大黄素的分析
  • 4.4.6 大黄素的精制条件的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大黄素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菌株
  • 5.2.2 实验试剂与耗材
  • 5.2.3 实验仪器
  • 5.3 实验方法
  • 5.3.1 菌株培养与色素发酵
  • 5.3.2 大黄素生物合成途径类型的判定
  • 5.3.3 大黄素生物合成的RAPD实验
  • 5.3.4 大黄素合成途径的LC-ESI-MS/MS实验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前体物与代谢抑制剂添加对大黄素合成的影响
  • 5.4.2 大黄素合成的RAPD分析
  • 5.4.3 大黄素合成途径的LC-ESI-MS/MS分析
  • 5.4.4 大黄素生物合成途径的预测
  • 5.5 小结
  • 第六章 大黄素合成的诱发机制与生理作用分析
  • 6.1 引言
  • 6.2 实验材料
  • 6.2.1 实验菌株
  • 6.2.2 实验试剂与耗材
  • 6.2.3 实验仪器
  • 6.3 实验方法
  • 6.3.1 大黄素5 升罐发酵
  • 6.3.2 大黄素清除氧自由基和过氧化氢能力的测定
  • 6.3.3 发酵中SOD和CAT酶活的测定
  • 6.3.4 发酵中氧自由基总量的ESR测定
  • 6.4 结果与分析
  • 6.4.1 大黄素对自由基和过氧化氢的清除作用分析
  • 6.4.2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CAT)酶活分析
  • 6.4.3 发酵中菌体内氧自由基含量的分析
  • 6.4.4 赭曲霉产大黄素机制的分析
  • 6.5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文章和科研情况
  • 相关论文文献

    • [1].药用植物甾体皂苷生物合成途径研究进展[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0(14)
    • [2].盾叶薯蓣中薯蓣皂苷元生物合成途径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16(11)
    • [3].基于转录组分析华细辛甲基丁香酚生物合成途径的相关基因[J]. 中草药 2017(15)
    • [4].曲酸发酵及生物合成途径研究进展[J]. 化学与生物工程 2016(08)
    • [5].人参皂苷生物合成途径及其相关酶的研究进展[J]. 中草药 2010(11)
    • [6].天然产物生物合成途径解析策略[J]. 中国中药杂志 2016(22)
    • [7].三萜皂苷生物合成途径及关键酶的研究进展[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4(11)
    • [8].三萜皂苷生物合成途径研究进展[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12(06)
    • [9].副突变对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的调控[J]. 生命的化学 2009(05)
    • [10].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中关键酶的研究进展[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6)
    • [11].天然产物生物合成途径中的“隐藏”反应[J]. 药物生物技术 2014(02)
    • [12].反刍动物体内共轭亚油酸生物合成途径研究进展[J]. 生物信息学 2012(04)
    • [13].喜树碱生物合成途径及其相关酶研究现状及展望[J].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8(06)
    • [14].紫杉醇生物合成途径及合成生物学研究进展[J]. 中国中药杂志 2016(22)
    • [15].树莓酮生物合成途径及关键酶功能研究进展[J]. 生物技术进展 2017(02)
    • [16].黄芩苷生物合成途径与生物技术研究进展[J]. 北方园艺 2014(22)
    • [17].高等植物蒽醌生物合成途径相关酶及其基因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24)
    • [18].葫芦二烯醇的异源高效合成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17(17)
    • [19].以活性结构单元的突变和修饰为思路的硫链丝菌素的生物合成途径改造[J].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17(03)
    • [20].真菌中赖氨酸生物合成途径研究进展[J]. 微生物学通报 2020(03)
    • [21].紫杉醇生物合成途径中羟化酶的研究进展[J]. 生物工程学报 2016(05)
    • [22].蔬菜所发现一种脂肽抗生素生物合成途径[J]. 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 2016(08)
    • [23].龙胆苦苷生物合成途径研究进展[J]. 江苏农业科学 2014(03)
    • [24].谷胱甘肽生物合成途径及发酵条件研究[J].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08(02)
    • [25].根皮素的研究进展[J]. 转化医学杂志 2017(01)
    • [26].油菜素内酯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进展[J]. 植物学报 2015(06)
    • [27].大肠杆菌色氨酸生物合成途径关键酶的调控研究[J]. 生物工程学报 2008(05)
    • [28].在酿酒酵母中重构棉子糖生物合成途径的基础研究[J]. 现代食品科技 2017(05)
    • [29].国外对赤藓糖醇生物合成途径及优化策略的研究[J]. 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3)
    • [30].异黄酮生物合成途径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12(23)

    标签:;  ;  ;  ;  

    赭曲霉发酵产大黄素及其生物合成途径和诱发机制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