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热疲劳行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蠕墨铸铁,裂纹,蠕化率,热循环
热疲劳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熊毕伟,李远,王刚,王延荣,朱永国[1](2019)在《蠕化率对蠕墨铸铁热疲劳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V型缺口试样,通过对试样反复加热冷却,研究了不同蠕化率(55%、70%、90%)对蠕墨铸铁热疲劳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蠕化率的增加,蠕墨铸铁的抗热疲劳性能先升高后降低,当蠕化率为70%时,蠕墨铸铁抗热疲劳性能最佳。不同蠕化率,蠕墨铸铁的裂纹萌生和扩展机制具有显着差异。当蠕化率90%时,在V型缺口裂纹萌生明显,主裂纹沿着蠕虫状石墨生成二次裂纹,最后V型缺口凹陷成崩塌趋势;而蠕化率70%和55%时,V型缺口附近裂纹明显减少,仅在球状石墨尖端部位和基体组织产生少量微小裂纹,且裂纹没有明显扩展,产生裂纹倾向低,V型缺口凹陷未形成崩塌。(本文来源于《铸造技术》期刊2019年11期)
王莉,何禹锋,申健,郑伟,楼琅洪[2](2019)在《第二取向对第叁代单晶高温合金热疲劳过程中冷却孔孔周氧化行为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第叁代镍基单晶高温合金DD33,采用OM、SEM、EDS等分析手段,研究了室温~1100℃的热疲劳过程中不同第二取向板式试样圆孔孔周的氧化各向异性行为。结果表明,不同第二取向的第叁代单晶高温合金含孔样品经560 cyc热疲劳实验后,冷却孔周围仍未产生裂纹,但其孔周氧化存在明显各向异性特征。并且,相同第二取向试样,孔周不同取向位置氧化层厚度差异明显;不同第二取向试样,孔周不同位置氧化层的厚度分布也不同。造成此差异的本质原因是由于第二取向不同引起样品宏观热应力的差别,导致孔的形状变化趋势与孔周不同位置热应力的差别,与孔周不同位置微观组织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金属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孟群[3](2019)在《塑性应变及回复速度对高耐热铁素体系不锈钢SUS444热疲劳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铁素体不锈钢由于具有很高的耐热性和耐腐蚀性而被用于汽车排气部件。其中,排气歧管要求具有良好的耐热性。热疲劳是在应力约束下反复加热和冷却引起的,耐热疲劳性是上游排气部件材料要求的重要性能之一。本文研究了用于汽车排气部件的高耐热铁素体不锈钢SUS444的塑性(本文来源于《世界金属导报》期刊2019-05-28)
周航,张峥[4](2019)在《AlSi10Mg(Cu)铸铝合金的热疲劳裂纹萌生及早期扩展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微观观察AlSi10Mg(Cu)铸铝合金在热疲劳裂纹的萌生和早期扩展过程,重点研究共晶硅粒子对热疲劳裂纹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热疲劳裂纹萌生于脱粘共晶硅粒子与铝基体间的开裂界面,原因是共晶硅粒子与铝基体的热膨胀系数不同,引起热循环过程中两相热应变不协调,从而在两相界面处产生循环应力而引起疲劳破坏。热疲劳裂纹的扩展在长度和宽度上同时进行,具有良好塑性的铝枝晶对疲劳裂纹的扩展起阻碍作用。对热疲劳过程中共晶硅粒子周围应力场的模拟分析进一步解释了实验现象。(本文来源于《材料工程》期刊2019年03期)
山泉,张亚峰,张哲轩,李祖来,蒋业华[5](2019)在《钨含量对WC_P/钢基表层复合材料压缩性能及热疲劳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梯度结构+粉末冶金的方法制备WC_P/钢基表层复合材料。通过扫描电镜、金相显微镜,压缩实验、热震实验等手段分析过渡层钨含量对复合材料力学、热疲劳行为以及微观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在过渡层中添加钨粉,调节复合层和基材层之间的成分和组织,能够有效抑制基材层和复合层在应力、应变及热膨胀系数上的突变,而且随着过渡层钨粉质量分数的提高,W元素会向基材层和复合层中扩散,生成新的相,使得基材层、过渡层以及复合层之间具有较高的结合强度。当钨粉质量分数为30%时,WC_P/钢基表层复合材料的抗压强度达到553MPa,且具有较好的抗热疲劳性能。(本文来源于《材料工程》期刊2019年02期)
武瑞杰[6](2018)在《转炉氧枪涂层热疲劳失效行为与寿命预测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氧枪喷头作为转炉炼钢的关键设备,是向转炉内供氧的主要工具。在冶炼过程中,喷头端面的粘钢粘渣、热疲劳熔蚀溶损是影响转炉炼钢工艺连续性和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采用热喷涂表面强化技术,在氧枪喷头表面等离子喷涂双层结构ZrO_2-MgO防护涂层,通过设计开展热疲劳损伤试验,采用SEM、EDS、XRD等检测手段,深入研究涂层及无氧铜基体的热疲劳裂纹萌生、扩展以及物相组织变化过程。同时采用ANSYS Workbench有限元分析软件和Ncode DesignLife疲劳寿命仿真分析软件对涂层的服役寿命进行预测。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研究了氧枪喷头基体材料无氧铜在热循环条件下热疲劳损伤行为。结果表明:热循环过程中,无氧铜基体结构发生变形,最大变形率达到1.566%;分析基体表面微观组织、物相组织显示,表面裂纹萌生于夹杂物或受挤压区域,在热应力和氧化腐蚀作用下,裂纹沿晶界方向扩展,且热循环前后没有新的物相生成;观察金相组织发现,热循环促使基体内部晶粒细化,由平直等轴晶演化为带状或条状晶粒,并且伴随着孪晶衍生。其次,在了解基体热疲劳损伤基础上,深入研究防护涂层热疲劳损伤行为。结果表明:热循环促使防护涂层结构轴向和径向变形显着,其中轴向变形率达到11.10%,径向达到4.23%,涂层宏观形貌出现翘边和鼓包变形破坏失效;通过涂层表面、截面微观组织、物相组成以及化学成分分析发现,粘结层和基体界面出现Al_2O_3热生长氧化层,其厚度达到48.01μm,降低了粘结层与基体之间的机械结合,加速了涂层开裂失效;此外,热喷涂涂层表面存在的孔隙,一方面可以释放涂层内部热应力,另一方面易在孔隙处发生氧化和外部热应力集中,加速孔隙和微裂纹以沿晶方式扩展,并伴随着氧化腐蚀,裂纹沿垂直涂层方向向涂层内部扩展,裂纹末端由于应力集中扩展为枝状裂纹。最后,通过ANSYS Workbench对热循环涂层试件进行热力耦合分析,获得涂层试件温度场和热应力场结果,将有限元结果输入到Ncode DesignLife疲劳寿命预测软件,计算其热疲劳寿命为197.1次,基本与试验疲劳损伤次数一致,验证了疲劳寿命预测结果合理性和有效性;采用此方法对带涂层氧枪喷头模型进行寿命预测,其寿命为643.3次,相较于常规氧枪喷头,其寿命得到显着提高,并且对将此防护涂层应用于实际生产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辽宁科技大学》期刊2018-12-15)
陈丹,吴素珍,陈海军,冀佳彬[7](2018)在《铸态蠕墨铸铁的热疲劳裂纹萌生与扩展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在600~20℃热疲劳试验条件下,铸态蠕墨铸铁热疲劳裂纹萌生和扩展行为。结果表明:基体组织的强度、热稳定性以及石墨形态能影响热疲劳裂纹的萌生和扩展。主裂纹的扩展是从人工缺口出发,避开珠光体区域,穿过铁素体区域。裂纹沿着蠕虫状石墨与基体组织的边界或铁素体-珠光体晶界前进。随着热疲劳次数的增加,珠光体中的渗碳体分解,强度下降,裂纹扩展速度加快。(本文来源于《热加工工艺》期刊2018年16期)
谭喜平,郑朝会,周喜艳,闫彬,师梦鹤[8](2018)在《K4169镍基高温合金薄壁机匣的热疲劳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荧光检测、光学显微镜(OM)和扫描电镜(SEM)等手段研究了K4169镍基高温合金薄壁机匣精铸件在航空发动机服役过程中的热疲劳裂纹的扩展规律及断裂方式,探讨了其疲劳断裂的扩展机制。结果表明,K4169合金薄壁机匣的热疲劳残影裂纹主要起源于外表面加工的缺口敏感处的碳化物,为多源开裂;在循环热应力下,主裂纹沿强度较低的晶界或与枝晶生长方向呈45°的方向进行扩展。晶界上碳化物的组成、分布及高温氧化是影响其裂纹扩展的主要因素,其断裂方式为准解理-韧窝混合断裂。(本文来源于《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期刊2018年08期)
王要利,宋克兴,张彦敏[9](2018)在《热作模具钢热疲劳行为的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热作模具工作过程中在承受上、下限温度循环的同时受到循环的机械应力,致使模具表层金属产生塑性变形,进而导致热裂纹萌生、扩展,形成热疲劳,热疲劳失效作为热作模具最主要的失效形式之一受到广泛关注。为此,本文叙述了热作模具钢热疲劳裂纹的测试方法、研究进展、失效机理及其评定标准,总结了热作模具钢热疲劳寿命的预测模型,展望了热作模具钢热疲劳行为的研究方向,预期对准确预测热作模具钢热疲劳寿命起推动作用。(本文来源于《材料热处理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陈奉锐[10](2018)在《WC_P/钢基表层复合材料热应力数值模拟及其热疲劳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学者们在陶瓷颗粒增强金属基表层复合材料的热疲劳特性方面开展了多项研究,但由于增强颗粒与基体、复合层与基材间热物理性能存在差异导致其在激冷激热的工况下作业时会形成热应力,热应力的存在对其热疲劳性能产生较大影响。因此,论文采用高能球磨+真空烧结成功制备了界面结合良好、组织致密的WC_P/钢基表层复合材料,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模拟了冷却速率、颗粒形状、颗粒尺寸及分布情况对复合材料内部热应力-应变场的影响;同时通过热震实验探究上述参数对复合材料的热疲劳性能影响,并对疲劳裂纹的萌生与扩展进行了初步研究。重点研究WC_P/钢基表层复合材料的疲劳应力及其与疲劳性能之间关联性,为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有限元分析结果显示:45钢基体与WC陶瓷颗粒由于热物理性能与力学性能存在差异,冷却过程中,复合材料内形成较大的热应力场,且颗粒受到压应力,基体中存在拉应力;复合材料在不同冷却速率下热应力随时间变化趋势不一致,冷速越快则热应力变化越剧烈,热应力即会瞬时被保留下来;球形WC颗粒在界面处热应力分布均匀,正方形颗粒在尖角处容易形成应力集中现象,且复合材料内热应力随着WC颗粒棱角增加而减小;随着WC颗粒尺寸直径增加其热应力逐渐下降,而基体中的塑性应变及其变形区逐渐增加;WC颗粒不同分布情况决定颗粒间距离。当颗粒均匀分布时,颗粒间距较大,干涉区应力影响可以忽略。当颗粒团聚分布时,颗粒间距较小,颗粒间应力影响区发生迭加效果,干涉区应力随着颗粒间距减小而增大,且在宏观界面处也有较大应力场。热震实验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在不同冷却速率下其内部产生裂纹的数量与速度不一样,冷却速率越快则其内部产生裂纹速度最快且数量最多;球形WC颗粒复合材料内不易产生裂纹,不规则WC颗粒易在棱角处产生裂纹且随着棱角角度越小萌生与扩展裂纹的速度越快;颗粒团聚时,其易在颗粒间产生大量相互搭接扩展的裂纹;裂纹易在界面处萌生并扩展,当界面结合强度高时,界面处或颗粒内部先萌生扩展出多条交织在一起的微裂纹,最终使颗粒内部发生粉碎性脱落,若生成弱界面时,则裂纹会沿着界面四周扩展最终整体脱落。因此,为提高WC_P/钢基表层复合材料热疲劳性能,应选择球形或棱角较大的颗粒,设计合理的制备工艺使颗粒均匀分布在基体中,同时,复合材料应用过程中尽量避免疲劳环境温差较大。(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8-04-01)
热疲劳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选用第叁代镍基单晶高温合金DD33,采用OM、SEM、EDS等分析手段,研究了室温~1100℃的热疲劳过程中不同第二取向板式试样圆孔孔周的氧化各向异性行为。结果表明,不同第二取向的第叁代单晶高温合金含孔样品经560 cyc热疲劳实验后,冷却孔周围仍未产生裂纹,但其孔周氧化存在明显各向异性特征。并且,相同第二取向试样,孔周不同取向位置氧化层厚度差异明显;不同第二取向试样,孔周不同位置氧化层的厚度分布也不同。造成此差异的本质原因是由于第二取向不同引起样品宏观热应力的差别,导致孔的形状变化趋势与孔周不同位置热应力的差别,与孔周不同位置微观组织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热疲劳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1].熊毕伟,李远,王刚,王延荣,朱永国.蠕化率对蠕墨铸铁热疲劳行为的影响[J].铸造技术.2019
[2].王莉,何禹锋,申健,郑伟,楼琅洪.第二取向对第叁代单晶高温合金热疲劳过程中冷却孔孔周氧化行为的影响研究[J].金属学报.2019
[3].孟群.塑性应变及回复速度对高耐热铁素体系不锈钢SUS444热疲劳行为的影响[N].世界金属导报.2019
[4].周航,张峥.AlSi10Mg(Cu)铸铝合金的热疲劳裂纹萌生及早期扩展行为[J].材料工程.2019
[5].山泉,张亚峰,张哲轩,李祖来,蒋业华.钨含量对WC_P/钢基表层复合材料压缩性能及热疲劳行为的影响[J].材料工程.2019
[6].武瑞杰.转炉氧枪涂层热疲劳失效行为与寿命预测方法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8
[7].陈丹,吴素珍,陈海军,冀佳彬.铸态蠕墨铸铁的热疲劳裂纹萌生与扩展行为研究[J].热加工工艺.2018
[8].谭喜平,郑朝会,周喜艳,闫彬,师梦鹤.K4169镍基高温合金薄壁机匣的热疲劳行为[J].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18
[9].王要利,宋克兴,张彦敏.热作模具钢热疲劳行为的研究现状[J].材料热处理学报.2018
[10].陈奉锐.WC_P/钢基表层复合材料热应力数值模拟及其热疲劳行为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