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中国人孝观念的嬗变

近代以来中国人孝观念的嬗变

论文摘要

100年前,一位名叫何德兰的美国传教士,在《中国的家庭生活》中写道:"以孝作为所有社会与伦理体系的基石,是整个中国文明的根本原则。如果不能深知孝是所有中国人家庭、社会、宗教和公民生活的基础,没有人能够理解中国和中国人。"然而,作为一个表征中国文化与社会特色的本土概念,我们却很难说清孝是什么。通过对中国传统孝道文本的梳理、解读和对中国人日常生活话语与实践的考察,我们认为:孝或孝道是在中国社会和文化环境下形成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对子女及其类似身份的角色期望。或者说,孝就是由一系列特定的规范和行为模式组成的社会角色,反映了社会、组织和个人对于子女及其类似身份的行为期望,而子女及其类似身份者也依据自己的角色领会和情景定义来扮演孝的角色。作为子女的特定规范与行为模式,孝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几乎规定了个体一生中的所有行为,以实现资源和信息由子女向父母的正常流动。根据资源与信息流动所依赖的中介差异,我们将孝的内涵分解为赡养、照顾、尊敬、顺谏、爱护、慰藉、丧祭7个方面24项指标,分别描述孝的物质维度、身体维度、地位维度、权力维度、情感维度、扩展维度和象征维度。其中,"丧祭"旨在规范父母去世后的个体行为,对父母仅具象征意义;"慰藉"重在规范以父母之外的他人为互动对象,但可能对父母的心理状态和声誉造成潜在影响的行为,是一种"隐性孝道";"赡养"、"照顾"、"爱护"、"尊敬"、"顺谏"虽都用来规范直接以父母作为互动对象的行为,属"显性孝道",但前三者属叶光辉所谓的"相互性孝道",后两者则属"权威性孝道"。在概念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与孝相关的期刊论文编码单》、《孝道期刊故事编码单》、《中国人孝观念与行为调查问卷》,分别对随机抽取的315篇期刊论文、300篇孝道故事和1200位青岛市城乡居民进行了内容分析和问卷调查,从大传统与小传统两个视角考察了中国人孝观念的近现代嬗变。研究发现:(1)孝仍是现代中国社会普遍认可的重要道德,但与传统社会相比,孝的内涵及其地位和作用已发生了变化。首先,无论知识分子还是普通民众对"顺谏"、"丧祭"的认同都是所有内涵中最低的,而对其它内涵的认同仍然很高。然而,知识分子更加认同"赡养"、"照顾"这两个在传统社会被视为"小孝"或"下孝"的内涵,但普通民众却更加垂青"尊敬"、"慰藉"这两个被传统孝论赋予更高价值的内涵。这一区别无疑使小传统孝道蒙上了更多的传统色彩。其次,孝的政治意义弱化。再次,孝的对象由父系、夫系向母系、妻系、非亲属和国家、民族等抽象集合体扩展。(2)过去百余年间,中国的孝道变迁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从大传统来说,近代以来的孝道变迁经历了 1919年前的质疑、1919-1949年的驳杂、1949-1979年的否定和改革开放以后的复兴四个阶段。从小传统来说,则经历了 1950年代前的高认同、1960、70年代的低认同和改革开放后的复苏三个阶段。大、小传统变迁所呈现出的阶段性反复特征向我们展示了传统孝道在近代以来所经历的充满戏剧性的曲折命运。(3)近代以来的孝道变迁是社会转型条件下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表明,近现代中国社会的每一次剧变,都会引发激烈的孝道论争并导致孝观念的巨大变迁。这些变迁背后的推动力量很多,但最引人注目的却是国家政治生态。近代以来,国家政治精英们通过治国理念的宣称、社会政策的制订、社会运动的开展等方式,引导、影响并重塑着知识分子和民众的孝观念,左右着孝道变迁的方向与进程。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选题由来与文献回顾
  • 一 选题的重要性抑或研究"孝"的意义
  • 1. 孝在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中的意义
  • 2. 孝在中国人社会生活中的普遍性及其研究的现实意义
  • 3. 孝的本土性及其研究的理论意义
  • 二 孝道研究的文献回顾
  • 1. 孝道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 2. 孝道经验研究的几个重要论题
  • 三 研究目的与策略
  • 1. 研究问题与假设
  • 2. 研究策略与方法
  • 第二章 孝的概念及其操作化
  • 一 "孝"的概念界定
  • 1. 古人对孝的认识
  • 2. 近现代学者对孝的认识
  • 3. "孝"或"孝道"的特征
  • 4. 本研究对"孝"或"孝道"的定义
  • 二 "孝"的内涵及其操作化
  • 1. 赡养:孝的物质维度
  • 2. 照顾:孝的身体维度
  • 3. 尊敬:孝的地位维度
  • 4. 顺谏:孝的权力维度
  • 5. 爱护:孝的情感维度
  • 6. 安慰:孝的扩展维度或社会维度
  • 7. 丧祭:孝的象征维度或仪式维度
  • 三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近现代社会转型与孝道境遇的变化
  • 一 孝不可非:近代以前的中国社会与孝道嬗变
  • 二 外来冲击与本土反思:晚清至民初社会与非孝思潮的酝酿
  • 三 政局动荡与百家争鸣:民国中后期的社会与孝观念的对立
  • 四 政治运动与阶级斗争:毛泽东时代孝道的生存环境
  • 五 从经济建设为中心到和谐社会建设:改革开放与孝道复苏
  • 六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孝观念的经验研究(上):相关文献的文本分析
  • 一 孝道关注度的变化:对期刊孝道文献的数量分析
  • 二 孝道理论旨趣的变化:对孝道论文的内容分析
  • 1. 孝道论文的主题及其变迁
  • 2. 孝道论文对孝的价值倾向及其变迁
  • 3. 孝道论文对孝的不同内涵的关注及其价值倾向的变迁
  • 4. 孝道论文对孝的性质与意义的关注及其价值倾向的变迁
  • 三 孝道实践旨趣的变化:对孝道故事的内容分析
  • 1. 不同时期期刊孝道故事主人公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
  • 2. 不同时期期刊孝道故事中孝的对象分析
  • 3. 不同时期期刊孝道故事的孝行分析
  • 四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孝观念的经验研究(下):青岛居民的实证研究
  • 一 研究设计与调查
  • 二 理论前提与假设
  • 三 中国人孝道认知与态度的年龄差异
  • 1. 孝的性质、意义认知的年龄差异
  • 2. 孝道态度的年龄差异
  • 3. 其它因素对孝道态度年龄差异的影响
  • 4. 孝道诸内涵的态度差异及其年龄变化
  • 5. 孝道诸内涵重要性的认知差异及其年龄变化
  • 四 民间社会孝观念变迁的历史轨迹
  • 五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社会转型与孝道嬗变
  • 一 孝道大、小传统的关系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
  • 1. 孝道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关系
  • 2. 近代以来的孝道嬗变
  • 二 近代以来中国人孝观念的嬗变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联
  • 1. 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与孝道嬗变
  • 2. 五四后的民国社会与孝道嬗变
  • 3. 毛泽东时代的社会巨变与孝道嬗变
  • 4. 改革开放后的社会转型与孝道变迁
  • 后记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中国人孝观念与行为调查问卷
  • 附录B 与孝相关的期刊论文编码单
  • 附录C 期刊孝道故事编码单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  

    近代以来中国人孝观念的嬗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