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旋转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相关骨性解剖学结构的研究

有限旋转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相关骨性解剖学结构的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椎动脉型颈椎病为一骨科常见疾病,是因颈椎退行性改变,颈椎内外平衡失调影响椎动脉而出现的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主要表现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其临床常表现为眩晕、头昏、头痛、颈肩痛、耳鸣、失眠、视力障碍、记忆力障碍、平衡障碍等征象。CSA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之一,约占颈椎病的10%-15%。该病临床症状复杂,主要表现为椎动脉系对脑干及迷路供血不全而出现的眩晕、头痛、耳鸣、眼花等症状。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治疗中,手法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而在手法治疗中,以旋转手法为核心的治疗手法是最为常用的方法。有限的颈椎旋转手法可以更好地减轻或解除骨刺对椎动脉的压迫,达到缓解或消除症状的目的。但是,对不同颈椎曲度下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旋转角度不宜过大,以免牵拉椎动脉使症状加重,同时应避免蛮力大角度的操作,尤其是对伴有椎动脉变异、椎动脉硬化明显、高血压等患者要慎用或不用颈椎旋转复位手法。目前对于旋转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多集中于临床经验总结,由于有关颈椎旋转手法的基础研究甚少,因而对临床操作造成的医疗事故亦不甚理解。本试验测量相关防腐尸体颈椎数据,得出颈椎病的好发节段;对还原成近似人颈椎直颈位和前曲10°位、30°位的颈椎模型进行有限的左右旋转,测得相应椎动脉管在不同旋转角度下滴度,得出三种颈椎曲度下在不同旋转角度时的安全旋转角度和在何种旋转角度时椎动脉受牵拉明显。方法:对10具(男5、女5)成年防腐尸体,用游标卡尺测量相关颈椎数据。后随机选取6具(男3、女3)尸体,取出完整颈椎骨骼标本,用相应材料还原成近似人颈椎直颈位和前曲10°位、30°位的颈椎模型,用粗细合适新鲜猪肱动脉当模拟颈椎椎动脉,在120mmHg压力和相同输液速度下输液管内输入0.9%的生理盐水,对颈椎进行有限旋转,测得相应椎动脉管内滴度。结果:1两侧椎动脉间距在C1处最大,C2处其次,C5处最小;椎动脉在C5~C6处距椎间盘最近;C5、C6颈椎横突的横径明显小于其余的颈椎,C5、C6颈椎横突孔高度较其他颈椎横突孔高;C1~C2段椎动脉在横突孔间距最长;C6~C7、C5~C6椎间盘厚度最大。2通过对模拟直颈位、前屈10°位、前屈30°位颈椎旋转时椎动脉引流量变化的实验研究得出:直颈位旋转0°~45°时,双侧椎动脉滴度均减少,但是旋转对侧椎动脉滴度在30°~45°间下降明显,与旋转侧椎动脉滴度在30°~45°间变化不一致;前屈10°位旋转时,旋转侧椎动脉滴度均减少,前屈10°位在左右旋转30°时双侧椎动脉滴度相当,此时双侧的椎动脉受牵拉程度一致,在15°~30°间旋转时对侧椎动脉滴度变化明显。前屈30°位在0°~15°间旋转侧时双侧椎动脉滴度变化不明显;旋转对侧椎动脉滴度在15°~30°间与旋转侧椎动脉滴度比较下降明显;在30°~45°间旋转对侧椎动脉滴度与旋转侧椎动脉滴度比较变化不明显。结论:1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部位多发于C1、C2、C5。2直颈位和前屈10°位在0°~45°范围内旋转时比较安全,直颈位在30°~45°范围内旋转对侧椎动脉受牵拉明显。3前屈10°位在左右旋转30°时双侧椎动脉受牵拉程度一致,30°~45°范围内旋转对侧椎动脉受牵拉明显。4前屈30°位在0°~30°范围内左右旋转时比较安全,在15°~30°范围内旋转角度时,对侧椎动脉受牵拉明显。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相关解剖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旋转颈椎骨时双侧椎动脉滴度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图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有限旋转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相关骨性解剖学结构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