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童年期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

有童年期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

论文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出于经济压力等因素,越来越多的儿童被留在家乡长期不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性日渐凸显,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留守儿童”问题成为2007年两会的重要提案。目前对留守儿童的关注更多局限在这一特殊群体当前的消极情绪和心理障碍等负面的相关研究,而关于童年期留守经历对个体依恋质量、心理健康的长期影响却不曾涉足。因此本研究选取了有童年期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作研究对象,寻找影响这批有特殊依恋经历人群主观幸福感方面的保护性因素,使有留守经历人群或留守儿童能够通过挖掘和提高这些保护性因素来对所处不良环境进行积极适应。以此希望为目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行性建议,改善他们的成长环境。本研究以湖北省几所大学1141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筛选出有童年期留守经历的大学生319名。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资料,工具包括“亲密关系体验ECR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问卷”,运用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处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有童年期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依恋质量、社会支持水平和主观幸福感水平均显著低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2)在有童年期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中,安全依恋型在消极情感得分上低于不安全依恋型,差异显著;高中低社会支持水平不同的个体,其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总体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差异,即个体的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则体验到的积极情感越多,消极情感越少,总体主观幸福感越高。(3)有童年期留守经历大学生的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相关。(4)有童年期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及依恋焦虑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预测力。(5)社会支持在有童年期留守经历大学生的成人依恋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即依恋通过社会支持的不同方面来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留守儿童
  • 2.2 成人依恋
  • 2.3 社会支持
  • 2.4 主观幸福感
  • 2.5 研究现状
  • 3 研究目的和假设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假设
  • 4 研究设计
  • 4.1 被试
  • 4.2 研究工具
  • 4.3 施测过程
  • 4.4 数据分析
  • 5 研究结果
  • 5.1 ECR依恋量表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 5.2 童年期留守经历的发生特点
  • 5.3 童年期留守经历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 5.4 童年期留守经历与大学生成人依恋、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 5.5 童年期留守经历与大学生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 5.6 有童年期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 6 分析与讨论
  • 6.1 大学生有童年期留守经历的特点
  • 6.2 童年期留守经历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 6.3 童年期留守经历与大学生成人依恋、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 6.4 童年期留守经历与大学生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 6.5 有童年期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 7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7.3 本研究不足与展望
  • 7.4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家庭基本情况问卷
  • 附录2 亲密关系体验量表
  • 附录3 社会支持量表
  • 附录4 情感平衡量表
  • 附录5 生活满意度量表
  • 附录6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童年期虐待对网络成瘾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0(01)
    • [2].父辈童年期不良经历或影响幼儿端粒长度和行为问题[J]. 中国学校卫生 2020(04)
    • [3].不同暴露形式童年期不良经历健康效应研究进展[J]. 中国学校卫生 2020(04)
    • [4].童年期目睹家庭暴力与大学生自伤和暴力行为的关联[J]. 中国学校卫生 2020(04)
    • [5].医专学生恋爱暴力与童年期虐待经历的关联[J]. 中国学校卫生 2020(04)
    • [6].童年期创伤经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人格特征的中介作用[J].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20(04)
    • [7].未成年犯童年期受虐待程度与攻击行为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0(02)
    • [8].留守经历大学生童年期创伤的影响因素[J]. 中国学校卫生 2020(06)
    • [9].南昌市高中生内化问题与童年期不良经历的关系[J]. 医学与社会 2020(06)
    • [10].童年期家庭不良经历与个体成年早期生活机会的研究[J]. 北京社会科学 2020(09)
    • [11].童年期不良经历健康效应调节因素研究进展[J]. 中国公共卫生 2020(10)
    • [12].大学生童年期受虐待现状及其对抑郁的影响[J]. 中国学校卫生 2020(08)
    • [13].致力于童年期创伤疗愈的社区心理服务的实践性探索[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0(10)
    • [14].女性青少年童年期同伴暴力受害及其与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的关联[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7(12)
    • [15].童年期教育的本真回归[J]. 教育观察 2018(02)
    • [16].童年期逆境与精神分裂症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6(11)
    • [17].童年期虐待认知中的“假阴性错误”——特点、机制及影响[J]. 中国特殊教育 2017(01)
    • [18].童年期心理虐待对抑郁的影响:认知灵活性的中介作用[J]. 中国特殊教育 2017(03)
    • [19].女性青少年童年期情感忽视状况及其与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的关联[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6(06)
    • [20].童年期不良经历与终身健康[J]. 卫生研究 2016(05)
    • [21].童年期被虐待经历对大学生恋爱暴力发生的影响[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4(12)
    • [22].敬畏童年:珍视童年期的价值[J]. 新课程评论 2017(06)
    • [23].多媒体和语文创新教育[J]. 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 2017(10)
    • [24].童年期遗忘消退机制的几种解释[J]. 幼儿教育 2009(12)
    • [25].六年级学生童年期遭受虐待经历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状况的关联性研究[J]. 伤害医学(电子版) 2020(01)
    • [26].中学生童年期虐待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关联[J]. 中国学校卫生 2020(04)
    • [27].童年期创伤、神经认知功能与精神分裂症发病风险的研究[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20(02)
    • [28].童年期虐待经历和亲子关系与中学生自伤行为的关联[J]. 中国学校卫生 2020(07)
    • [29].童年期儿童同情与同伴侵害:应对策略的中介效应[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4)
    • [30].童年期不良经历与炎症因子的关联及对身心健康的影响[J]. 卫生研究 2019(01)

    标签:;  ;  ;  ;  

    有童年期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