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胆化瘀运脾法治疗慢性乙肝中重度黄疸的临床研究

利胆化瘀运脾法治疗慢性乙肝中重度黄疸的临床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慢性乙肝活动期黄疸若持续不退或进行性加深,可导致多系统损害。目前治疗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通过总结历代中医医家对黄疸的认识,针对其病位及关键病机,主张通过中医的利胆化瘀法与运脾和胃法相结合,同时联合西医常规护肝疗法。本文将分析其病位病机及辨证分型情况。同时以利胆化瘀运脾方作为利胆化瘀运脾法的代表方,结合临床研究初步评价利湿化瘀运脾法能否加强慢性乙肝中重度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慢性乙肝中重度黄疸患者60例通过对症状,体征,舌象,脉象来分析患者的病位病机及辨证分型。按随机对照原则,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利胆化瘀运脾组,简称利胆运脾组),对照组(单纯西药组),各30例。通过对比观察TBIL(血清总胆红素),其他肝功能,凝血功能的改善情况,同时结合患者症状、体征的改善的对比其总的疗效。结果:1、根据60例慢性乙肝中重度黄疸患者主症、体征的分析结果47例患者辨证属“阳黄”范畴,13例患者辨证属“阴黄”范畴,有脾胃不和症状者为57例。多数符合病位在脾胃肝胆,病机为脾胃功能失调,毒邪内侵,湿热内蕴,致肝内气滞瘀结,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辨证多属于肝脾湿热,瘀毒炽盛或脾胃亏虚兼湿热内蕴。2、利胆化瘀运脾法能有效改善症状,其中在改善身目黄染,尿黄,食欲不振,脘痞腹胀,恶心厌油,神疲乏力等方面,利胆运脾组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组(P<0.05或<0.01)。3、利胆化瘀运脾法能有效并迅速地加强降低TBIL,DBIL(直接胆红素),ALT(丙氨酸转氨酶),AS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治疗前后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改善TBIL,DBIL方面对比治疗前值方面运脾利胆优于单纯西药组(P<0.05)。4、利胆化瘀运脾法能有效降低TBA(血清总胆汁酸),ALP(碱性磷酸酶),γ-GT(γ-谷氨酰转肽酶)等反应肝内胆汁瘀积等指标,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TBA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利胆运脾组优于单纯西药组(P<0.05)。利胆化瘀运脾法能有效改善凝血功能PT(凝血酶原时间),PTA(凝血酶原活动度)方面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PT方面利胆运脾组疗效优于单纯西药组(P<0.05)。6、利胆化瘀运脾法具有加强疗效的作用,利胆运脾组的有效率为83.33%,显效率为56.67%,优于单纯西药组。结论:慢性乙肝中重度黄疸患者符合病位在脾胃肝胆,病理因素关键为湿热、瘀、毒,发病与脾胃不和关系密切,病机为脾胃功能失调,毒邪内侵,湿热内蕴,致肝内气滞瘀结,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多数辨证可分型为肝脾湿热型,瘀毒炽盛型或脾胃亏虚兼湿热内蕴型。利胆化瘀运脾法对于治疗慢性乙肝中重度黄疸在症状,肝功能,凝血功能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加强治疗作用。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研究
  • 一、中医对于黄疸的认识
  • 二、现代医学对于慢性乙肝中重度黄疸的认识及研究
  •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肝炎中重度黄疸方面的研究
  • 临床研究
  • 一、资料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2、研究方案
  • 3、统计方法
  • 二、结果与分析
  • 1 60例慢性乙肝中重度黄疽患者中医病位病机及辨证分型的观察结果
  • 2、对中医症候的变化的分析
  • 3、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及分析
  • 4、对总疗效的影响
  • 三、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利胆化瘀运脾法治疗慢性乙肝中重度黄疸的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