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青地区论文-邱士可,鲁鹏,陈盼盼,闫丽洁,秦小阳

甘青地区论文-邱士可,鲁鹏,陈盼盼,闫丽洁,秦小阳

导读:本文包含了甘青地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环境演化,聚落形态,史前聚落地理,人地关系

甘青地区论文文献综述

邱士可,鲁鹏,陈盼盼,闫丽洁,秦小阳[1](2019)在《甘青地区史前聚落地理研究现状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肃、青海地区分布大量新石器至青铜时代聚落遗址,同时又具有生态系统脆弱性、自然环境多变性等特点,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表现出相互适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等多种关系。因此,以阐释聚落形态与环境演化关系为目标的区域史前聚落地理研究历来备受关注。甘青地区史前聚落地理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包括聚落分布形态时空演化与环境关系研究、高海拔地区人类最早定居时间与机制研究和以喇家遗址为主的典型聚落废弃灾害性事件研究,表现出以宏观研究和专题研究为主的特征。甘青地区史前聚落地理研究还应加强微观尺度下的研究,包括小流域地貌演化与聚落分布关系研究、聚落内部结构与环境演化关系研究和早期聚落遗址景观复原研究等。通过这种从遗址到流域到区域、从点到线到面、从微观到中观到宏观的全方位、多角度综合研究,甘青地区的史前聚落形态与自然环境必将取得更大的进展,并在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地域研究与开发》期刊2019年05期)

马小霞[2](2019)在《聚焦国家公园建设、草原生态修复课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西宁讯 8月7日至14日,九叁学社中央主席武维华率队赴甘肃、四川、青海就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国家公园建设、以草原生产力恢复促进草原生态修复课题开展调研。九叁学社中央副主席赖明参加调研,九叁学社中央副主席黄润秋参加部分调研。在甘肃,武维华一行先后(本文来源于《团结报》期刊2019-08-20)

许若冰[3](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甘青地区地名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甘青地区地名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其学术历程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与学术转向。学者继承了古代沿革地理注重对古地名考证的研究传统,并将蒙、藏等少数民族语地名作为研究特色,同时注意挖掘地名蕴含的区域文化内涵,丰富地名研究的面相。但当前的研究仍存在理论方法单一,学术视野有限,对地名变迁与区域社会关系探讨不足等问题。今后甘青地区地名研究首先应当建立甘青地名信息系统服务于学术与社会,同时将地名置于甘青地区整体史脉络中进行考察,注意挖掘地名及地名变迁所反映的区域社会人群关系,进一步推进甘青地名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本文来源于《中国地方志》期刊2019年03期)

苏瑞琪[4](2019)在《从墓葬看甘青地区史前社会的等级分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甘青地区的考古工作自上世纪二十年代就已展开,是我国开展考古工作较早的地区之一,时至今日已积累一大批考古发掘报告和研究成果,逐步揭示了甘青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甘青地区的史前文化遗存连续且完整,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系统的的史前文化发展序列。从甘青地区的考古发掘工作工作来看,该地区的墓葬资料十分丰富,因此本文从实际材料出发,根据发掘简报、正式报告、调查报告以及考古学年鉴等,对甘青地区史前墓葬的相关材料进行归纳和梳理,从墓葬的角度来探讨甘青地区史前社会的等级分化。本文按照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早期、仰韶文化中期、仰韶文化晚期、石岭下类型、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马家窑文化半山—马厂类型、齐家文化的史前文化发展序列,运用文化因素分析、墓葬空间分析法以及对比研究等方法,对不同时期的墓地的空间分布与结构特征进行分析,主要从墓地规模、墓葬的形制、葬式以及随葬品等几个方面入手,探讨各时期墓地之间是否存在贫富差异和等级分化的现象,对比分析出甘青地区社会等级分化的具体过程:老官台文化时期至仰韶文化晚期,墓葬中没有出现贫富差异的现象,此时处于平等的氏族社会阶段;到了马家窑文化的马家窑类型时期,大部分地区贫富差距不是很大,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了等级分化,社会结构趋于复杂化;半山类型早期所体现的等级差异也并不明显,此时出现了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中期贫富差距已经初显端倪;晚期专偶制家庭已经开始出现,而其中随葬贵重物品的多为男性墓或男女合葬墓;马厂类型时期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专偶制家庭增多,此时男性在社会生产中开始居主要地位;齐家文化时期,专偶制家庭和男尊女卑的现象已经普遍存在,贫富分化严重,社会等级分化加剧,阶级压迫得到迅速发展,阶级矛盾日益显着,氏族制已经趋于瓦解,出现了早期的国家。甘青地区史前时期的气候环境变迁以及文化交流对文化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等级分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于甘青地区的气候环境较为敏感脆弱,人类在此地区受气候环境的影响不断迁徙,寻觅适宜的生存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不同族群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从墓葬的形制和随葬品的种类以及葬俗等方面,可以看出甘青地区在培育地方特色文化的同时,也融入了外来文化。而外来文化的入侵也打破了平等的社会法则,使得社会等级分化加剧,阶级压迫得到迅速发展,阶级矛盾日益显着。(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9-06-01)

郭颖珊[5](2019)在《甘青地区史前陶器上的人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甘青地区史前出土的一些陶器上人像,虽在陶器中所占比重不多但独具特色。本文的研究立足于甘青地区史前陶器上的人像,根据人像所处器物的位置将其分为五类,其前后延续3000多年,分为叁个发展阶段,每一阶段人像在制作方式、形态表现等方面都有各自特征,具有较清晰的演变过程。甘青地区史前陶器上的人像在与黄河中游地区、燕山南北地区、中亚地区和两河流域、多瑙河中下游地区陶器上人像的比较过程中,我们发现它们在造型特征、人像与器物组合、器物纹饰等方面既具有不少相似特征,又保留各自区域特色。甘青地区陶器上人像在第一期多受黄河中游地区和燕山南北地区陶面具制作技法上的影响,在第二、叁期更多受到来自中亚和两河流域等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根据人像出土情境和民族学材料等的分析,我们发现甘青地区陶器上人像描绘出了史前巫师形象,记录了史前巫术行为和仪式活动,具有生殖丰产崇拜和宗教巫术等文化内涵,充分体现了史前人类的信仰和生活情况。(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5-01)

仪明洁,樊鑫[6](2018)在《非陶器随葬品的性别相关性与墓主性别再判定——以甘青地区马家窑文化墓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墓葬研究历来在中国考古学中备受关注,不同的墓葬形制、葬俗及随葬品的质量与数量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墓主生前的社会地位与社会关系等。以往对于墓葬研究采取的方法是研究墓葬的一个或多个方面(如墓内或墓附近储存的人工制品、墓的形式或规模、墓地的位置或地点等),将这些情况与阶层或地位相联系~([1])。如今的研究逐渐由对墓葬资料进行具体描述向解释社会深层次问题的方向发展,研究目的是通过分析墓葬资(本文来源于《边疆考古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师亚璇[7](2018)在《甘青地区史前时期墓地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甘青地区史前考古工作始于上世纪20年代,近百年的考古发掘工作已经积累了大量考古学资料,现已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从实际考古发掘工作来看,居址遗址工作开展得不多,聚落资料相对欠缺,而墓地资料却十分丰富,所以本文旨在从实际资料出发,从“死亡的聚落”——墓地的角度来探讨甘青地区史前时期聚落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意义。本文按照马家窑期、半山一马厂期、齐家期和青铜时代诸文化时期的年代序列,在甘青地区史前时期墓地考古调查与发掘资料的基础上,运用聚落考古理念,分析不同时期墓地内部综合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地形地貌、墓地集中分布程度等划分不同时期墓地空间分布区,探讨各分布区内不同墓地之间是否出现等级差异或分化现象;再从墓地数量、墓地规模以及墓地位置等方面内容,综合分析史前时期墓地时空分布特征;最后在环境和文化两大背景下,考察甘青地区史前时期墓地时空分布变化的背景及意义。本文研究认为甘青地区史前时期墓地的时空分布,充分显示了当时不同社会群体之间、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8-12-01)

苏海洋[8](2018)在《原始农业推动甘青地区文明起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明起源是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在促使人类社会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中,农业的产生和发展是重要推动力量之一。甘青地区是中国文明起源的一个重要区域,从大地湾文化经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至齐家文化,随着原始农业的初创及多样化生产的进展,社会结构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8-11-12)

容波,陈洪,武丽娜,李斌,马宇[9](2018)在《甘青地区出土早期彩陶科学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彩陶文化内涵、陶器颜料成分、胎体检测、制作工艺等方面,梳理甘青地区早期彩陶科学研究文献。在把握该地区出土早期彩陶研究现状基础上,思考该地区彩陶从繁盛到衰落的人文历史背景,阐释该地区早期彩绘科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甘青地区出土早期彩陶未来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期刊2018年00期)

李萌[10](2018)在《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石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石刀是史前石器中一种重要的生产工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及经济形态,在史前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曾起过重要作用。甘青地区是史前人类活动的重要区域,史前文化延续时间长,分布范围广,遗存出土物丰富。本文以甘青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石刀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从出土的石刀资料看,不仅有同其他区域文化相同类型的石刀,也含有自身区域文化特点的石刀类型。本文共分六部分。绪论:主要论述了本文的选题缘由、选题意义;学界在石刀研究方面的学术史回顾;研究对象和时空范围的说明以及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等。第一章:通过检索大量相关资料,统计梳理了甘青地区出土石刀状况。分为甘肃东部地区、甘肃中部地区、青海东部地区、河西走廊地区,将各区域内出土的石刀状况分别论述。第二章:甘青地区出土石刀的类型研究。根据石刀的形态特征及细部变化情况,对已搜集到的石刀资料进行型式划分。第叁章:甘青地区出土石刀的分期研究。依据石刀的类型变化及其所属的考古学文化,在整体上进行分期。在分期的基础上探讨各期石刀的特点及发展变化情况。第四章:甘青地区出土石刀的区域分布研究。结合石刀的类型和存在的差异,以及所属的文化性质及其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情况对甘青地区出土石刀进行分区。在分区的基础上讨论各区域内石刀的特点。第五章:对于相关问题的讨论。结合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本章对某些型式的石刀在使用功能和使用方式方面进行分析;选择典型的考古学文化遗址,统计分析遗址中出土的石质生产工具、石刀数量的比例等,以此讨论相关考古学文化在具体区域内的经济形态问题。最后为结语部分,是对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的总结。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其一,通过检索相关发掘报告及简报,以及参观博物馆中的实物展品,对本文需要研究的时空范围内石刀资料尽可能全面搜集与整理,这也是前人研究较缺少的一个方面;其二,通过对甘青地区史前遗址中出土的石刀材料进行类型学划分,并进行分期、分区研究,从而反映甘青地区史前石刀在不同期别中的发展变化、不同区域的分布特点;其叁,通过选择典型的考古学文化遗址,分析由石刀所反映出的史前甘青地区不同考古学文化的经济形态、不同区域在经济形态方面存在的差异,以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等问题。(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甘青地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报西宁讯 8月7日至14日,九叁学社中央主席武维华率队赴甘肃、四川、青海就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国家公园建设、以草原生产力恢复促进草原生态修复课题开展调研。九叁学社中央副主席赖明参加调研,九叁学社中央副主席黄润秋参加部分调研。在甘肃,武维华一行先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甘青地区论文参考文献

[1].邱士可,鲁鹏,陈盼盼,闫丽洁,秦小阳.甘青地区史前聚落地理研究现状与展望[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9

[2].马小霞.聚焦国家公园建设、草原生态修复课题[N].团结报.2019

[3].许若冰.改革开放以来甘青地区地名研究述评[J].中国地方志.2019

[4].苏瑞琪.从墓葬看甘青地区史前社会的等级分化[D].河南大学.2019

[5].郭颖珊.甘青地区史前陶器上的人像研究[D].兰州大学.2019

[6].仪明洁,樊鑫.非陶器随葬品的性别相关性与墓主性别再判定——以甘青地区马家窑文化墓葬为例[J].边疆考古研究.2018

[7].师亚璇.甘青地区史前时期墓地分布研究[D].西北大学.2018

[8].苏海洋.原始农业推动甘青地区文明起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

[9].容波,陈洪,武丽娜,李斌,马宇.甘青地区出土早期彩陶科学研究述评[J].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8

[10].李萌.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石刀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8

标签:;  ;  ;  ;  

甘青地区论文-邱士可,鲁鹏,陈盼盼,闫丽洁,秦小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